京剧的发展史

如题所述

  国粹京剧与四大名旦

  2004年1月1日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代宗师,他独创的幽咽委婉的程派唱腔,成为中国妇女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它是中国传统名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二黄著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京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

  四大名旦: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从左至右)

  继程长庚等人以后,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对程长庚、余三胜等许多前辈的唱腔和演技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融合,逐渐锤炼出一套唱法,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北京是该剧种形成的所在地,故而在清末、民初一直把它称作“京剧”。后来,随着京剧走出国门,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曾一度被称为“国剧”。在此期间,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北京创立的一个京剧艺术研究机构,便取名为“国剧学会”;该学会出版的期刊,名称就叫《国剧画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1928年在南京建立后,下令改“北京”为“北平”,京剧便随之改称为“平剧”。随着30年代新剧(即话剧)的兴起,京剧又一度被称作“旧剧”。直到新中国成立,“北平”改称“北京”,京剧才恢复了最初的名称。京剧还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等。京剧对各剧种影响很大。

  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流传较广的有《霸王别姬》、《群英会》、《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等剧目。

  京剧界杰出人物

  同光十三绝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血》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京剧三鼎甲

  即京剧三杰、京剧老三杰、京剧前三杰、京剧老三鼎甲、京剧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京剧小三鼎甲

  即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新三鼎甲、京剧后三鼎甲。指的是京剧第二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四大须生

  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 推移,“四大须生”的说法也有所变化。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

  南麒、北马、关东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马连良,东北三省的唐韵笙,都是以做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东唐”,以表示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赞誉。

  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刻苦钻研艺术,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独门剧目,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艺术流派。

  四小名旦

  继“四大名旦”以后,20世纪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员脱颖而出。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三大贤

  在20世纪20-30年代,京剧界的一种习称。三大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当时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指旦行的梅兰芳、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又称武生宗师)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更多内容参照这里!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2/04/content_1213027.htm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0
国粹京剧与四大名旦

2004年1月1日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代宗师,他独创的幽咽委婉的程派唱腔,成为中国妇女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它是中国传统名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二黄著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京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

四大名旦: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从左至右)

继程长庚等人以后,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对程长庚、余三胜等许多前辈的唱腔和演技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融合,逐渐锤炼出一套唱法,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北京是该剧种形成的所在地,故而在清末、民初一直把它称作“京剧”。后来,随着京剧走出国门,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曾一度被称为“国剧”。在此期间,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北京创立的一个京剧艺术研究机构,便取名为“国剧学会”;该学会出版的期刊,名称就叫《国剧画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1928年在南京建立后,下令改“北京”为“北平”,京剧便随之改称为“平剧”。随着30年代新剧(即话剧)的兴起,京剧又一度被称作“旧剧”。直到新中国成立,“北平”改称“北京”,京剧才恢复了最初的名称。京剧还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等。京剧对各剧种影响很大。

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流传较广的有《霸王别姬》、《群英会》、《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等剧目。

京剧界杰出人物

同光十三绝

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血》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

京剧三鼎甲

即京剧三杰、京剧老三杰、京剧前三杰、京剧老三鼎甲、京剧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京剧小三鼎甲

即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新三鼎甲、京剧后三鼎甲。指的是京剧第二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四大须生

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 推移,“四大须生”的说法也有所变化。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

南麒、北马、关东唐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马连良,东北三省的唐韵笙,都是以做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东唐”,以表示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赞誉。

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刻苦钻研艺术,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独门剧目,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艺术流派。

四小名旦

继“四大名旦”以后,20世纪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员脱颖而出。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三大贤

在20世纪20-30年代,京剧界的一种习称。三大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当时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指旦行的梅兰芳、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又称武生宗师)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更多内容参照这里!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2/04/content_1213027.htm
第2个回答  2012-04-26
kkp

京剧的发展历程
1、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诞生到成为“国粹”走进黄金时代,二百年的京剧史里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大师。2、以富连成为代表的众多戏曲科班培...

京剧发展的历史简说
1. 诞生: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入北京,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收昆曲、秦腔等元素,形成京剧。2. 孕育期:徽秦合流,徽班广泛吸收秦腔的演唱和表演技巧,以及大量剧本移植,为京剧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 形成期: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徽戏、秦腔、汉调合流,并借鉴昆曲、京腔之长,形成京...

京剧发展的历史简说
孕育期:徽秦合流,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期: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成熟期:1883年至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鼎盛期:19...

京剧的发展史都有哪些?
1.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其前身是徽剧。当时,为乾隆皇帝祝寿的“三庆班”进京,成为徽班进入京城的重要标志。2. 徽班在进京后,与汉调艺人互相学习、合作,吸取了昆曲、汉剧、秦腔等戏曲元素,形成了京剧中早期的形式。3. 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名家的出现标志...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

京剧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点
1. 京剧的历史发展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来到北京,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合了民间曲调。这一过程通过艺人的不断交流和融合,最终孕育出京剧。京剧在清朝宫廷得到快速发展,民国时期更是繁荣昌盛,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

京剧的起源及历史?
京剧的起源及历史 一、起源 京剧,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安徽、湖北等地的徽剧和昆曲逐渐融合了北京的腔调,吸收了各地的民间曲调,逐渐形成了京剧的雏形。随着发展,京剧逐渐融合了各地戏曲艺术的精华,成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到了咸丰和同治年间,京剧的技艺性...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是什么
3.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严格,包括生、旦、净、丑等。4. 徽秦合流,秦腔艺人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融合。5. 徽汉合流,汉剧演员加入徽班,促进了湖北西皮调与安徽二簧调的交流。6. 京剧成熟期,代表人物有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7. 京剧鼎盛期,涌现出大量流派和优秀演员,如梅兰芳、杨小楼等。8...

京剧的历史发展
京剧鼎盛期: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京剧简介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

京剧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点
1. 京剧的历史发展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北上,与湖北汉调艺人合作,吸纳昆曲、秦腔等元素,并结合民间曲调,经过长期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京剧在清朝宫廷得到快速发展,民国时期更是繁荣昌盛,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关键媒介。以北京为中心,京剧的影响遍及全国。2.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