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流亡海外,却每月花费两万银元,这些钱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晚清历史上,康有为以“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等大事件而留名后世,欣赏他的人,称呼他为“康圣人”,鄙视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大话连篇。比如他的得意弟子梁启超,这样回应大家对康有为的非议:


“先生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他所坚持的主义,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摇动。所以批评先生的人,总是说他武断、执拗、专制。”

可是在同时期另一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眼里,所谓的“康圣人”,不过是一块对他人品加以掩盖的“遮羞布”而已,章太炎曾写对联抨击说: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在这里,章太炎刻意隐去了“妖孽”和“贼”的字眼,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顿悟出来“救国之路”的小神童

康有为小时候很聪明,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五岁会背诵唐诗,六岁能读《四书五经》,十一岁就有远大志向,发誓要向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等人学习,成为“治国安邦”的大圣人。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如此骨感,号称“小神童”的康有为,却屡次参加童子试而不第,这对颇为自负的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光绪二年(1876年),康有为跟随当地名师朱次琦读书学习,这一期间博览群书的他,突然感到一种厌倦的情绪油然而生。换言之,一向致力于孔孟之道的他出现“叛逆期”了,于是乃“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

这一静坐不要紧,康有为竟然顿悟了,用他自己的话语来说,就是“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然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累过、哭过、痛过的康有为,决定学习西学。


在西学的学习上,限于眼界和智商,康有为只是学了一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皮毛而已,但这一点皮毛就足以他“货卖帝王家”了。《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热血小愤青康有为联合天下举子举行“公车上书”活动,由此名闻天下,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流量明星”。

虽然坐拥超高人气,也不乏像梁启超等铁杆粉丝弟子的支持,而且时代也待他不薄,给了他“戊戌变法”的机会,准备大显身手的康圣人,却以无比幼稚的举动亲手埋葬了这一大好局面,连累刚亲政不久的光绪帝扑街填坑,“戊戌六君子”也血染刑场。

流亡海外,晚年每月两万银元的花费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第一时间从光绪皇帝那里得知消息。对于珍视性命的他,大脑不假思索地想到了词语就是“跑路”。康有为的反应速度确实很快,连抓捕他的清军都望尘莫及,眼看国内待不下去了,康有为直接跑到了国外。

在国外的流亡岁月里,康有为不像大家现象中的落魄寒酸,反而过得非常滋润,这里的一个秘诀就是编造一个莫须有的“衣带诏”,向海外同情光绪帝的华人华侨募捐。康有为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煽情高手,每每讲到“戊戌变法”功败垂成,就差临门一脚时,不由声情并茂,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听众,人们纷纷慷慨解囊,以金钱来支援康有为。


当年康有为在海外成立的保皇会,在东南亚、美国、南美洲各地,有总会11个,分会103个,会员高达百万之众。依靠会员以及热心华侨的捐赠,康有为个人手里集聚了一大笔惊人的财富,这些钱财自然没有用在营救光绪帝的身上,但足以让他生活无忧,还逍遥自在。

比如当他在瑞典流亡时,看中了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一座小岛,直接一个字:“买”。买下小岛后,他在上面还建立了一个“北海草堂”,说是草堂,豪华程度不次于别墅。


即使晚年康有为回到国内,每月花费两万大洋,养活六个姨太太,还有一群佣人,没有工作的康有为,也丝毫没有压力。

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自己却妻妾成群

康有为的私德让人诟病最多。搞笑的是,在公众场合,他以圣人自居,倡导国人革除陋习,学习西方男女平等,一夫一妻,谁知他自己却先后婚配了六位姨太太。他以自身生动鲜活的事例,告诉人们“欺世盗名”这一词语的真实含义。

比如当年落魄的他,在上海逗留期间,每天正事不干,日日流连青楼。风流成性的他,唯一缺乏的是金钱,光享受不付账,这让青楼的老板和姑娘们不满意了,大家一起前去他居住的客栈堵截,康有为一看大事不妙,立即坐船就跑,一时间传为笑谈。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1
是当时的日本的知名人士给他赞助的,因为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结交了很多的仁人志士朋友,最后他落难了,这些人却每月给她零花钱供大开销
第2个回答  2020-09-11
出版书的版权费。康有为虽然流亡海外,但是康有为出版了几本著名的书,书的版权费足够支撑康有为的日常生活。
第3个回答  2020-09-11
康有为擅长演讲,他在海外为华人华侨讲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声情并茂感动了一批批的人,于是大家纷纷捐款用金钱支持康有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