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许多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可支配的时间少,根本抽不出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而且许多农村学校连个小小的图书室都时常处于“关门”状态,到哪里去查阅资料?再加上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根本达不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所以,真正的学术论文,大多数一线教师“写不起”。
笔者认为,评职称,还是要把论文作为一个基本条件,论文还是要写,因为就评职称要论文这一硬性标准,也使得许多一线教师主动研究,脱颖而出。然而,我这里说的此“论文“非彼论文,能真正写出高水准论文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老师还是为论文而伤透脑筋,甚至不惜出高价买论文,其中不乏部分优秀教师。所以,我所指的论文不是中规中矩,格式合乎规范,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等齐全的学术论文,而是指教师写出的所有和教育有关的文章,教育叙事,课堂实录,教学感悟,教育随笔……甚至读书笔记都行!
在一线工作的教师都知道,为教学成绩努力的教师多,为教育思考的老师少;抄教案的老师多,写反思的教师少;读教参、课本的教师多,涉猎其他图书的教师少。所以,要求教师写这样的“论文”,其实是要教师不断学习,思索,总结,提炼。在一线,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教学是一把好手,成绩显著,可这些人往往望论文而却步,这样,就使得许多好经验不能及时总结,形成文字,往往胎死腹中,这是多么的可惜呀!
中国教师报著名编辑李炳亭先生有这样一句话:“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这句话,对教师应该写怎么样的论文是有着启发的。说到底,教师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产力”,所以,不管课堂实录,教育故事,教学反思,甚至读书笔记,它们都能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进行思考,总结,它不但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
然而这样做需要主管部门在评聘职称时降低论文的门槛:只要是能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教育类文章,都要算作“论文”,都能成为职称的“门票”。这样,就能极大程度地降低写论文的难度,提高了教师阅读、思考、写作的兴趣,能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不再让论文“一票难求”,极大可能地减少论文造假、抄袭、买卖的行为。写这样的“论文”,才是真正切合实际的教研活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