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你怎么看?

起跑线是什么:起跑线是一个汉语词语,一般是指运动员的起跑的位置,起跑线包括赛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意味着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在意识中已经将孩子推上了赛道。然而,人生真的只是一场比赛吗?并且人生的意义真的就是不断地和别人进行比赛吗?

在教育理论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没有理论基础的。或有人说,现在大家不是在说要重视学前教育、对孩子进行早教吗?这是从每个个体的自我完善出发的。而所谓“输在起跑线”,则是将孩子与其他孩子“比”,比出“成功者”、“失败者”,“输家”和“赢家”。这样的教育,就变为竞技教育与功利教育。

然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成为过去20多年中,一个响亮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市场”。原因值得深思。这是因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总体来看,就是“竞技教育”。其一,我国的教育扮演着浓重的转变受教育者“身份”,改变受教育者“命运”的角色,是农村孩子、贫困家庭子女可以上升的不多的通道。如果在这样的教育中,跑得慢一点,就很可能难以挤入可以转变命运的行列。其二,我国的升学考试体系,实行的是单一的分数评价,毫无疑问,学早一点、学深一点、学多一点,就可能获得在分数考试中的竞争优势,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其实不用培训机构凝练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动人宣传语,连家长们自己也会这么想,别的孩子已经上了培训班,我的孩子不上,万一考试差了,这该怎么办?

上述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教育外部的问题,另一个则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每个公民所拥有的社会福利保障是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也由此不平等,教育则成为改变公民户籍、获得更好福利保障的工具。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这是我国教育与欧美国家教育很大的不同之处,他们的教育没有这种改变人的地位与命运的重要功能,因为不存在户籍问题,不存在社会福利保障差异的问题,就连行业之间、岗位之间的待遇差也不是很大,因此,教育更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完善,不是个体之间为抢夺转变命运机会、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诸多在欧美国家运行良好的教育办法,在我国都会变异,与这种教育外部环境关系密切。

而升学考试中的分数评价体系,也是与这种教育外部环境对应的。在公众看来,这一评价体系,虽然有明显的弊端,但却是比较公平的“选拔”手段,这就像田径场的比赛,以分秒定输赢,大家没有话说。而一旦有其他的评价因素参加,就可能由于利益问题的纠缠,失去公平,把农村孩子、贫困家庭孩子、普通家庭孩子能够改变命运的不多的通道,全部堵死。而我国的各大中学校,现在并没有让公众看到不受权势、利益因素公平、公正评价学生的希望,倒是由于学校办学的严重行政化,使公众对学校很不放心。

可以说,如果这两方面的原因,一直存在,我国的“竞技教育”格局,就难转变,进而,“不要输在起跑线”就会有很大的市场。为此,必须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从教育的外部环境看,教育改革绝对不是教育内部的改革,而应该是国家教改,要对一系列与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相关的影响公民权利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就包括户籍制度、社会户籍保障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调整,教育的工具色彩就难消退,让教育不再承担非教育功能,回归教育本质就难度极大。

而在教育内部,对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权责进行清晰界定,尤为重要。作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本责任是保障教育投入,以及监管学校依法办学,但很明显,我国政府的这两方面责任并未履行好,造成教育发展严重的不均衡,以及各种违规办学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只有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大致均衡,即便外部环境没有很大变化,家长的观念也会有明显变化,不必为入幼儿园、升好小学、好初中,逼孩子去抢占跑道。

人生是短跑吗?是中长跑吗?也不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妈妈们在怀孕之前,总会想我的孩子最好是大眼睛,要长高个,然而随着孩子要出生。我们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孩子健康平安就好,无所谓性别,大眼睛与否,我们都会一样爱她。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功利心和攀比心也在不断的膨胀,因为你的工作不满意,就一定要让孩子将来超过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报奥数班,看到隔壁家的孩子考上北大,你又开始忙给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

小侄子今年7岁了,正在读一年级。他报了几个班,奥数班,象棋班,英语班,钢琴班。每天放学之后还要去补课,周六周日日程也安排的满满。那次陪他下楼去溜达,听见他和他同学说,我就这会有时间,下午要去钢琴班。有的时候小小的人就在感慨,哎呀,这放假比上学还累。

很多父母也很无奈,一个班级里30个孩子,25个都在补课。不补课的孩子跟不上,就更不爱学习了。所以都想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课业负担这么重,孩子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带来的不是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可能是跑偏了方向或者与原路背道而驰的问题。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比别人强。是的,你的孩子是因为参加很多的兴趣班多才多艺了,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

3岁是孩子直觉思维期,5岁的时候才会有形象思维能力,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不仅不会锻炼平衡能力,反而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习画画,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天性的扼杀。学舞蹈更是如此,太小的孩子学习舞蹈,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孩子大概在8岁左右,才开始按大人的视角去观察,并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死记硬背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孩子不理解,但肯定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提前学习的孩子真的比其他的孩子强吗?

不一定的,比如在幼儿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时候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很多孩子练钢琴练到了十级,然而却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了,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而是夺走了他们玩乐时间的讨厌的课。”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而多少父母,因为对孩子寄予厚望,因为都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态,孩子的童年记忆大抵除了上课,就是游走在各种兴趣班之中了。

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

人生是短跑吗?是中长跑吗?都不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所以家长,请不要心急,请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要慢慢来然而多少家长的心中,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春天会开花,秋天会结果,自然规律如此,孩子也是一样,他们的成熟需要时间的磨练。那些小神童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有一位专家说的好:“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快跑3年的幼儿园、6年的小学,3年的中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所以我们不要一直逼着孩子,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时间,他们也需要喘口气在赶路.....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7

我还是比较坚持一句话,人生没有起跑线,但是可以弯道超车。
那些致力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可能已经就输得起跑线上了。他把孩子人生定义为一条跑道,但事实上只要你们在一条路上就有随时被人家超过去的可能。所以我们自己都有一条独一无二的轨道,每个人都有。我们可以在这个轨道上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不必担心谁吵过去而变得焦虑。因为他们可以超过你但是没永远没有办法抢走了你的轨道。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因为父母没有能力去把自己的梦想完成,所以就逼迫孩子让他们去替他完成他们的梦想。就像自己不能飞,就下个蛋在窝里边,让下一代使劲飞。
这种人就是觉得逼孩子比逼自己来的容易的多,而真正的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就是一对不需要让孩子去比较的父母。


第2个回答  2018-11-07

没有道理。因为起跑线并不一定每个人起点的意义,每个人起点可能不同。更不是说起跑线相同,终点就要一样!我们的教育始终是要竞争,好像只有第一名,其他名数是被忽略的,甚至最后的都是可耻的。 那些天生残疾行为特殊的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了吗?他们也有他们的潜能,一样将来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 孩子的学习是为了成长,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学习技能是为了运用知识,每个孩子特质不一样,学习速度也有差异,起点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能一刀切,更不要强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竞技场上,因为有规则有训练有名词,才需要奋力而起,夺得好名次。而孩子的成长并不是竞技,更不是家长值得炫耀的资本。 这句话是个伪宣传语,很多辅导班打着这个号名让我们的孩子去学习不适合他或者不感兴趣的东西,效果会大打折扣!例如有个明星的孩子去国外参加读书会,每次都阅读拿第一,却被主办方劝说不能再参加,因为阅读享受的是过程而非竞争输赢。 不是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家长焦虑的心情扭曲了家长的认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给予他们关爱与养料,学习基本技能,发展兴趣爱好。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快乐成长。

第3个回答  2018-11-07

在教育理论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没有理论基础的。或有人说,现在大家不是在说要重视学前教育、对孩子进行早教吗?这是从每个个体的自我完善出发的。而所谓“输在起跑线”,则是将孩子与其他孩子“比”,比出“成功者”、“失败者”,“输家”和“赢家”。这样的教育,就变为竞技教育与功利教育。

然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成为过去20多年中,一个响亮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市场”。原因值得深思。这是因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总体来看,就是“竞技教育”。其一,我国的教育扮演着浓重的转变受教育者“身份”,改变受教育者“命运”的角色,是农村孩子、贫困家庭子女可以上升的不多的通道。如果在这样的教育中,跑得慢一点,就很可能难以挤入可以转变命运的行列。其二,我国的升学考试体系,实行的是单一的分数评价,毫无疑问,学早一点、学深一点、学多一点,就可能获得在分数考试中的竞争优势,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其实不用培训机构凝练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动人宣传语,连家长们自己也会这么想,别的孩子已经上了培训班,我的孩子不上,万一考试差了,这该怎么办?

上述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教育外部的问题,另一个则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每个公民所拥有的社会福利保障是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也由此不平等,教育则成为改变公民户籍、获得更好福利保障的工具。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这是我国教育与欧美国家教育很大的不同之处,他们的教育没有这种改变人的地位与命运的重要功能,因为不存在户籍问题,不存在社会福利保障差异的问题,就连行业之间、岗位之间的待遇差也不是很大,因此,教育更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完善,不是个体之间为抢夺转变命运机会、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诸多在欧美国家运行良好的教育办法,在我国都会变异,与这种教育外部环境关系密切。

而升学考试中的分数评价体系,也是与这种教育外部环境对应的。在公众看来,这一评价体系,虽然有明显的弊端,但却是比较公平的“选拔”手段,这就像田径场的比赛,以分秒定输赢,大家没有话说。而一旦有其他的评价因素参加,就可能由于利益问题的纠缠,失去公平,把农村孩子、贫困家庭孩子、普通家庭孩子能够改变命运的不多的通道,全部堵死。而我国的各大中学校,现在并没有让公众看到不受权势、利益因素公平、公正评价学生的希望,倒是由于学校办学的严重行政化,使公众对学校很不放心。

可以说,如果这两方面的原因,一直存在,我国的“竞技教育”格局,就难转变,进而,“不要输在起跑线”就会有很大的市场。为此,必须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从教育的外部环境看,教育改革绝对不是教育内部的改革,而应该是国家教改,要对一系列与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相关的影响公民权利的不合理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就包括户籍制度、社会户籍保障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不调整,教育的工具色彩就难消退,让教育不再承担非教育功能,回归教育本质就难度极大。

第4个回答  2020-09-18

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一、我对起跑线的定义

很多人认为,赢在起跑线是指金钱,我觉得除了金钱,还有以下这些:

1、孩子是身体

2、父母的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

3、父母在育儿中的努力程度

4、养育理念

二、各起跑线对孩子的影响

1、金钱对孩子的影响

现在早教费用昂贵,没有金钱的支撑,孩子想学琴、学美术恐怕也很困难。同时,同样是学琴的两个孩子,因为请的级别不一样的老师,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

2、父母的努力对孩子的影响

以阅读举例,有的妈妈从孩子出生一直坚持陪伴,帮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而有的妈妈不能坚持,孩子长大后再培养阅读习惯一是比较困难,二是积累比别人落后了几年。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多次强调了,阅读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3、育儿理念

比如,有的妈妈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和受挫能力,小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大了让孩子做家务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能承担责任;相反,在溺爱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面临成绩挫折时候,有跳楼自尽的案例。

4、人脉对孩子的影响

给孩子准备好的人脉资源,是可以在关键的事情上给孩子做连接,比如孩子想找的工作,我刚好有认识的人,孩子更能集中精力在事情上,而不是在门槛上就丢掉了机会!

三、起跑线,与目标相关

孩子的起跑线,与目标相关。很多人穷极一生的追求,也不过是别人的起点,比如金钱。我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养育理念和养育坚持上,每多准备一点,孩子身上拥有的资本就多一点。

 我是懒猪妈咪早教,关注孩子早期教育,妈妈自我成长。欢迎关注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