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属于是国家认定注册的证书,里面包含个人的隐私信息,外借给别人可能会泄露自己的个人资料。
人社部等部门,于2017年开始,联手整治资格证书挂靠乱象,一经发现会被查处,严重的可能会触犯法律。教师资格证属于职业资格证书,也在此范围内。
1、要加强联合抽查,集中查处一批、曝光一批。"挂证"严重的要启动追责,对当事人、当事企业、违规中介、主管部门追责。
2、相关部门将加强信息共享,职业资格信息、人员注册信息、企业资质管理信息等能够公开的全部公开,打通信息孤岛。提高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建立“挂证”黑名单,并适时纳入全国诚信体系,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3、为加强惩处力度,人社部将推动职业资格设置管理立法工作,加大违纪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加强职业资格管理法制建设,并认真清理资质资格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扩展资料:
教师资格证分(自上而下兼容):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二)小学教师资格证;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证(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证(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
(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八)成人/大学教育的教师资格证,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产生证书挂靠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一是利益驱动。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可以通过“挂证”牟利,企业通过“挂证”既能满足资质审查的需求,又可以节省人工成本。而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因为有利可图积极牵线搭桥。
2、二是有的部门对企业开办、年检的人员资格权重条件设置过高,一些不具备人员条件的企业为取得资质寻找具有职业资格的人员挂靠。
3、三是取得职业资格的人员数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4、四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证书挂靠违法成本较低。
5、五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发现、查处证书挂靠违法行为较为困难。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_人社部等部门将联手整治资格证书挂靠乱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育资格证
对核实的“挂证”人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撤销其注册许可,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将违规的人员和单位列入主体“黑名单”,向社会公布。
“挂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扰乱了相关行业的市场发展秩序,给公共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按照国务院要求,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
扩展资料:
2017年4月,我部印发《关于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打击住建、环评、药品流通、专利代理、消防等领域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
一是要求各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有关情况,尽快研究制定治理“挂证”问题的工作方案。
二是向社会公开“挂证”问题举报受理联系方式,多种形式、多个渠道广泛收集问题线索。
三是对核实确认的“挂证”当事人、当事企业、违规中介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处理情况向社会公开,形成震慑。四是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清理取消与企业资质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减少企业资质与人员资格挂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从严从重打击“挂证”行为决不手软
参考资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整顿职业资格证“挂靠”问题的留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教师资格证是不可以出借的,严重的会直接撤销其教师资格,而违法法律的,可能会承担刑其对应的刑事责任。
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
(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资格证借出的,被教育结构查出的话,会吊销其教师资格证。
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也就是说,如果提供教师资格证给别人办理教育机构的,已经涉嫌违法,按照刑法准则,都是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扩展资料:
教师资格证交由其他机构办理教育机构的,已经涉嫌违法,而且会吊销其教师资格证。
尤其是教师资格证是国家认定注册的证书,证书中包含着个人的隐私信息,外借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如果是借出,那么教师资格证外借导致证书遗失。
如果把教师资格证外借给培训机构搞资质认定,如果发生教育事故,证书外借人也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借教师资格证书可能在要求对方归还时,对方故意不归还等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检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