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如果有俾斯麦在会如何

如题所述

当俾斯麦卸任首相的时候,他对德国已经有了很好的答卷。对内,德国完成了统一,工业、经济实力大增。对外,德国跟英、法、俄等国有了不错的外交关系,德国的外部环境较为稳定。

而在俾斯麦后,威廉二世接掌了德国大权。跟父辈们不同,威廉二世是一个崇尚海外扩张的人。在俾斯麦时期,为了让德国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他们放弃了搞海外殖民这一厚利,却容易引起争端的活动。如果威廉二世想要搞海外扩张,发展海军,就成了一个必要的条件。这样一来,不可避免会跟英国产生潜在冲突。英国是当时拥有最多海外殖民的国家,又是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德国选择的方向,将会直接跟英国产生竞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1
如果俾斯麦仍然在,一战不会爆发,顶多是爆发局部冲突或者局部战争。

这和俾斯麦的外交观念有关。
从德国统一的历次战争可以看出,俾斯麦的外交观念是“拉拢一批,中立一批,打击一个”。
统一后,也力图建立德皇-奥皇-沙皇的三皇同盟,对付英法。
一战前夕最大的败笔是德国尽可能与奥匈帝国结盟,疏远了俄罗斯。从而形成法国、俄罗斯、英国协约的局面。对德国两线造成了压力。而沙俄自诩为斯拉夫人的保护者,对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十分不满。为了寻求与奥匈对抗,沙俄转而与法国走近。这才为之后的一战埋下伏笔。
正如俾斯麦说过的,这群欧洲废物迟早会为了巴尔干一群蠢货打一场欧洲大战的。
也正如俾斯麦的继任者卡普里抱怨说:“俾斯麦可以同时让5个球不落地,而我两个球不落地都难做到。”
第2个回答  2018-11-12
1.俾斯麦级战列舰
???????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同级两艘,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
??????? 俾斯麦号进行第一次及唯一一次的任务时被英国皇家海军围攻,最终战沉。
??????? 提尔皮茨号多次出海进行破交战,被英军特种部队和皇家空军击伤过,逐渐失去战斗力,最终被高脚柜超级炸弹引爆弹药库沉没。
?
2.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
??????? 德意志级由于主炮口径超出当时《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巡洋舰的定义,被其他国家海军称其为“袖珍战列舰”,但是德国人称其为“装甲舰。同?级舰有德意志号(后更名为吕佐夫号)、舍尔海军上将号和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
??????? 德意志/吕佐夫号是为了避免名为德意志的战舰损失造成的士气打击和耻辱才改名吕佐夫号,德意志号则命名了更强的战舰。德意志/吕佐夫号出海破交,小有战绩,后来在被岸炮与潜艇击伤,由于空袭座沉海底,当成固定炮台使用,最终被迫自沉。
??????? 舍尔海军上将号也进行破交战,但收获不大,后来改装后由于油料不足当成训练舰使用,在空袭中命中数弹翻转沉没。
??????? 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是德国海军最为活跃的海上袭击舰,转战于印度洋与大西洋,击沉多艘商船并屡次躲过英、法海军舰艇的追击,最后在拉普拉塔河口弹药耗尽,被迫自沉。英?国人还为此拍了部电影,叫做“普拉塔河口之战”,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还未大规模裁撤,电影里有些巡洋舰还是自己演自己。
?
3.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也是非常有名的
???????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是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种大型主力舰,号称是对抗法国正在进行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造舰计划。同级舰两艘: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
??????? 沙恩霍斯特级两舰在北海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光荣号航空母舰,1941年两舰数次结伴突入大西洋进行对盟国运输船只的破交作战。
??????? 沙恩霍斯特号修复后北上挪威破坏北极航线(为苏联输血),遭遇到以战列舰约克公爵号为首的英国舰队拦截,被炮火击成重伤,失去战斗力,最终被鱼雷击沉。
??????? 格奈森瑙号在前往挪威遭遇空袭受创,只好长时间呆在船厂,最后变成了一艘毫无用处的废船,被作为障碍船自沉于格丁尼亚港。
第3个回答  2018-12-30
没什么用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参战各国都没有预想到的战争,因为各国都没有对战略物资有过储备,完全就是在仓促之间就参战了。
其次,德军的战略并没有问题。很多军史都说是小毛奇改变了“施里芬计划”,虚弱了德军右翼部署导致计划失败,但实际上如果真的按计划在右翼布置那么多军队,按当时的交通状况而言,即便德军在右翼部署那么多军队根本就施展不开,对于战局没什么影响。因此小毛奇加强左翼的部署并没有错。
最后,德军并不是输在战场上。
第4个回答  2010-12-10
奥托·冯·俾斯麦
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

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1815年,各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实际上,所谓组成邦联,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国互相主动联合,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分裂不利于经济发展。为了全体德意志小国的共同利益,他们宁愿联合起来。

愿望是好的,可以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怎样统一?由谁来统一?这个问题显然非常难办。光靠这种松松垮垮、无任何约束力的“邦联”是不行的。这样,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就提到了各小国的议事日程。各个封建小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形势显然对当时具有较强的两个大国有利,那就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奥地利想以自己为中心来统一德国,并希望把普鲁士与别的小国一样,包括在内。而普鲁士则不同,他们计划要统一的国家中,排除了奥地利。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斗争。

50年代初,双方势均力敌。1850年春,奥地利主动发起攻势。5月,奥地利在法兰克福召集全德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恢复全德议会,并由奥、普轮流担任主席。但是,普鲁士予以断然拒绝。结果,双方谈判告终。

50年代末,普鲁士开始反攻。它首先与许多德意志小国发展了经济联系。并利用1859年法、意与奥地利打仗的机会,企图迫使全德议会交出领导权。1960年春,普鲁士开始军事改革,大大加强了军事力量。

1862年9月,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一副挑战者的姿态。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打败丹麦后,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但打败奥地利并不象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于是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受奥地利欺凌,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当然不答应,于是就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

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他估计到法国会出面干预,另外,他可能还会利用奥地利。

果然,拿破仑三世出面进行了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也有同样相法,而法国是这样的强大,不打败他,德国的统一将不可能实现。同时,俾斯麦对法国境内富裕地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很感兴趣,早已垂涎三尺。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这就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他采用这种政策,终于使德国走上统一。

客观地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如果有俾斯麦在会如何
当俾斯麦卸任首相的时候,他对德国已经有了很好的答卷。对内,德国完成了统一,工业、经济实力大增。对外,德国跟英、法、俄等国有了不错的外交关系,德国的外部环境较为稳定。而在俾斯麦后,威廉二世接掌了德国大权。跟父辈们不同,威廉二世是一个崇尚海外扩张的人。在俾斯麦时期,为了让德国有一个稳...

第一次世界大战俾斯麦的态度
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它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俾斯麦可以说是德国强大的功臣,他统一了分解了几百年的德国,将德国的工业总产值带到了欧洲第一,虽然德国已经具有战斗力但他还是极力避免首先卷入战争。急需依靠武力展示君威的...

意大利实力差还不靠谱,为何一战时德国还要拉着他?
1871年,德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德国开始在欧洲崛起,逐渐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俾斯麦能统一德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拥有灵活的外交手腕,在欧洲各大强国之间纵横捭阖,拉一个打一个。俾斯麦认为,德国最大的威胁来自法国和俄国,尤其是法国,不仅实力强大,又和德国相邻,而且因为普法战争的失败一...

俾斯麦号战列舰为德国作了哪些贡献?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主力水面作战舰艇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在《凡尔塞条约》的严格监控下被禁止建造战列舰。1933年纳粹独裁政府上台,德国海军开始秘密进行新型战列舰的研制工作。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废弃《凡尔赛条约》,恢复征兵制,德国再武装正式开始,同年6月,为了表示无意向英国挑战,...

如果德国按照俾斯麦的战略发展,会怎样?
会更加强大。如果沿用了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战略,那么德国很有可能会更加重视的是经济和政治,以及军事发展,没有可能会发展的更好,而不至于产生第2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德国的窘迫景象。换句话说,如果俾斯麦是曾经的希特勒,那么德国很有可能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很有可能会代替美国成为欧洲的...

一代名舰“俾斯麦”号战列舰陨落揭秘
德国海军不得不寻求在《英德海军协定》限制的总吨位内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但德国海军在舰船设计上并没有多少最新的经验,只能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总结的原则、经验和新技术的发展来闭门造车。俾斯麦级战列舰、沙恩霍斯特级袖珍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德意志级重巡洋舰等十分经典的战舰都是这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军备竞赛影响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军事计划的重视可能导致外交工作停滞,影响和平解决争端。施里芬计划的过于激进导致比利时的中立被破坏,英国为保障英伦海峡的安全被迫对德国宣战。这一行动使当时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走向战争,原本只局限于巴尔干半岛的冲突迅速升级为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各国的军备竞赛和对胜利的渴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德国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即大力扩大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它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德国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假如德国历史顺着俾斯麦的国家规划走下去绝对不会成功为战败国_百度...
如果德国不入侵苏联,也就不会有苏美英三国联盟,德国也不会在东线损失如此多的人员与装备,如果把东线战场的1094个师调至西线,或是意大利和北非,那么战争的格局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即使是美国,与这么一个强大的对手作战也是很费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

英国与德国的矛盾真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矛盾吗
德国自从俾斯麦下台后,外交开始转向所谓“世界政策”、开始大规模海外殖民,把自己的战略目标定为获取世界霸权,威廉二世还授意提尔皮茨搞“大海军”,这无疑对英国的海上利益造成了极大威胁,而且在外交上德国也由于判断失误导致和英国关系恶化,英德矛盾也难以调和。换句话说,德法矛盾主要是两国对欧陆霸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