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离的男女,很多年后在人群中不期而遇,眼光相汇,淡淡凝视,然后又各自走开。顾漫便从这样一个擦肩而过开始创作,然后才让各个人物渐渐血肉丰满,甚至有了自己的脾气。
《何以笙箫默》作为校园言情小说,清新地讲述了一个阳光之恋,作品主题也聚焦在赵默笙与何以琛的感情经历,这段情感的发展中可见校园与社会、梦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的多重冲突,而在小说结尾,这些冲突总是完满解决,达成大团圆的结局。
作者顾漫在该书中将焦虑转化、掩埋,最终获得欲望的实现,男性奇迹般地获得成功,女性凭借婚姻分享男性的成功。最后在男女主人公双双满足欲望的同时,小说自身也实现了治愈的功效,使读者形成阅读快感。
顾漫抓住了读者内心的巨大欲望——美好的爱情和社会的成功,从而将小说疗愈创伤的功能发挥极致。
同样,顾漫在作品中也借由两段恋情对“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在应晖眼中,赵默笙的骄傲指向绝不依附男性的独立;而前女友的骄傲指向“我不想低着头生活”的拜金主义——选择一个不爱却可以让她仰头生活的男人。
赵默笙、何以琛七年的不离不弃与应晖和前女友的毕业分手形成了鲜明对比。应晖和前女友的经历象征着现实的不可能和焦虑,没有遇到赵默笙的应晖不过希望找一份薪水不低、相对稳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平淡一生。
而前女友则不想让自己的骄傲在漫长的岁月里被琐碎的生活一点点磨去。这样的价值选择以应晖在爱情上的失败和前女友在婚姻上的失败而告终。
扩展资料
小说中,赵默笙七年前后的个性转变十分有趣,从死缠烂打到怯怯诺诺,七年国外的经历反而让她失去了勇敢与阳光的特质,成了一个无法养活自己的摄影师。原因便是七年后的赵默笙失去了无条件包容她的父亲和男友,失去依靠的她也失去了女性自主的勇气。
与何以琛和好后,她又变成了那个毫无顾忌的女子,这样急躁的性格转变,无不说明赵默笙的抗争是表面的,因她一切勇气、骄傲的来源都是男性。就这点而言,女性依旧是依附男性而存在的符号而已,虽然她以抗争、骄傲与独立的形象出现。
以《何以笙箫默》为代表的网络言情小说,不断地重复 “男强女弱”的权利结构模式 以及 “凤求凰”的两性叙事模式,从中可以看出80后女性作家审美风格的雷同,令此作品在本质上并未挣脱网络文学的桎梏。
而对于何以琛的人物塑造,却是满足了众多女性对于男性的想象,他睿智多谋、才华横溢,洁身自好为爱坚守七年,一句“如果这个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我不愿意将就。”以及对自己所爱之人的包容、呵护和理解,也是令作品《何以笙箫默》打动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