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2-06-12
人类对动物益与害的认识
从生态学观点看,作为物种,所有的动物都有生存的价值,都应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但是人类在保护动物时,一般只考虑保护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动物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要准确地下定义有时并非易事。
1956年,麻雀在中国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定为必须悄灭的"四害"。当时,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消灭麻雀运动,仅甘肃省就出动百万青少年,7天消灭麻雀23.4万只。北京在1958年4月19日重21日,捕杀麻雀40. 1万只,上海市在3天之内灭雀50.5万只。1958年11月上旬全国各地不完全统计,共捕杀麻雀19.6亿只。这一灭顶之灾,使北京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见不到一只麻雀。
实际上,麻雀在饲雏期是吃虫的"也有有益的一面。在麻雀覆灭的1959年春夏,上海等城市的人行道树木害虫大为猖獗,树叶被虫啃光。1959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为此成立了"麻雀研究工作协调小组", 1960年4月,终于停止了对麻雀的围剿。
同样的事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据《自然界的奥妙》一书记载,1744年普鲁士 国王弗里德里希讨厌麻雀偷吃樱挑,下令消灭麻雀,悬赏杀雀一只给奖金16芬尼。于是人们群起灭雀,麻雀很快绝迹。没于天敌,果树害虫猖獗,吃光了树叶, 樱桃树不再结果。于是,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被迫从外国运来麻雀,重新落户。 麻雀的是是非非说明,动物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对的,自然界并没有绝对有害的动物。
鼠类是公认的"害兽"它传染疾病,毁坏草场,破坏堤坝,骚扰人类的居所。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充分表现了人们对鼠类的憎恶之情。但是,培育的鼠类如小白鼠却是重要的实验动物,在医学、药学、兽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小白鼠的特殊品系如巴比西小鼠,裸鼠更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前者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后者作为免疫缺陷动物用于感染、 药物筛选及器官移植等试验,被研究人员高度重视。老鼠的嗅觉十分灵敏,据说比犬的嗅觉强至少10倍,有人甚至设想训练"警鼠"来取代警犬。
苍蝇因为传播疾病被人类视为公害,其实苍蝇是蝇类的通称,果蝇是其中的一种,它繁殖力强,周期短,因此成为遗传 学家摩尔根(T. H. Morgan 1866-1945)研究遗传变异的重要实验材料,闻名于世。近年来,人们利用苍蝇繁殖力强的特点,培育人工蝇姐,以其作为养殖动物的蛋白质饲料。科学家还培育出转基因苍蝇,表达所需基因的编码产物,而后收获蝇蛆。一种抗生素杆菌肽就是这种转基因苍蝇的目的产物。
另一方面,即使是有益动物,如果繁殖过度,也会成灾,损害人类的利益。家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家兔, 1859年,英国人将家兔引入,那里自然条件适宜,又缺少天敌,家兔得以大量繁殖,并 且摆脱人类的控制,成为野家兔(wild rabbit)。野家兔愈来愈多,破坏草场及生态,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的"害兽"。当地人想方设法消灭而不能奏效。1950年,澳大利亚政府采纳某些科学家的建议,从南美引进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用以感染野家兔,使之发生致死性传染病,牧场主纷纷投身这场灭兔的"接种病毒行动"。开始时效果很好,兔子大批发病死亡,但是经过一般时间以后,兔群产生了免疫力,发病死亡的兔逐年减少,粘液瘤病毒的某些毒株在7年内对当地野家兔的致死率由90%下降到25%。这场用病毒灭兔的运动最终虽然减少了澳大利亚野家兔的数量,但仍然比牧场主及环保主义者所希望的数量多得多。
大瓶螺俗名福寿螺,是动物由有益变有害的另一例子。20世纪 8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从南美引进,因螺肉鲜美且产量高,人们普遍饲养,获利可观。福寿螺繁殖力极强。时隔数年,大量繁殖的福寿螺越出人们设置的藩篱,潜人农田菜地,吞噬农作物,造成灾害,挥之不去,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野生动物如果数量过多也会令人伤脑筋。欧洲许多城市都有大量自由生活的鸽子,在人们的保护下,数量越来越多,鸽粪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市容卫生,而且损害古建筑及文化遗址以致人们对其不得不采取绝育的办法,来减少鸽子的数量;野鸭也有同样的问题。德国波恩市郊野鸭太多,鸭粪污染了供波恩市饮用水的水库,使市政府和居民大伤脑筋。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生活的非洲象繁殖量过多,象群所过之处,农田、森林遭殃,政府最终允许适度捕猎,才使情况有所好转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30
人类对动物益与害的认识 从生态学观点看,作为物种,所有的动物都有生存的价值,都应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但是人类在保护动物时,一般只考虑保护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动物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要准确地下定义有时并非易事。 1956年,麻雀在中国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定为必须悄灭的"四害"。当时,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消灭麻雀运动,仅甘肃省就出动百万青少年,7天消灭麻雀23.4万只。北京在1958年4月19日重21日,捕杀麻雀40. 1万只,上海市在3天之内灭雀50.5万只。1958年11月上旬全国各地不完全统计,共捕杀麻雀19.6亿只。这一灭顶之灾,使北京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见不到一只麻雀。 实际上,麻雀在饲雏期是吃虫的"也有有益的一面。在麻雀覆灭的1959年春夏,上海等城市的人行道树木害虫大为猖獗,树叶被虫啃光。1959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为此成立了"麻雀研究工作协调小组", 1960年4月,终于停止了对麻雀的围剿。 同样的事不仅仅发生在中国。据《自然界的奥妙》一书记载,1744年普鲁士 国王弗里德里希讨厌麻雀偷吃樱挑,下令消灭麻雀,悬赏杀雀一只给奖金16芬尼。于是人们群起灭雀,麻雀很快绝迹。没于天敌,果树害虫猖獗,吃光了树叶, 樱桃树不再结果。于是,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被迫从外国运来麻雀,重新落户。 麻雀的是是非非说明,动物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对的,自然界并没有绝对有害的动物。 鼠类是公认的"害兽"它传染疾病,毁坏草场,破坏堤坝,骚扰人类的居所。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充分表现了人们对鼠类的憎恶之情。但是,培育的鼠类如小白鼠却是重要的实验动物,在医学、药学、兽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小白鼠的特殊品系如巴比西小鼠,裸鼠更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前者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后者作为免疫缺陷动物用于感染、 药物筛选及器官移植等试验,被研究人员高度重视。老鼠的嗅觉十分灵敏,据说比犬的嗅觉强至少10倍,有人甚至设想训练"警鼠"来取代警犬。 苍蝇因为传播疾病被人类视为公害,其实苍蝇是蝇类的通称,果蝇是其中的一种,它繁殖力强,周期短,因此成为遗传 学家摩尔根(T. H. Morgan 1866-1945)研究遗传变异的重要实验材料,闻名于世。近年来,人们利用苍蝇繁殖力强的特点,培育人工蝇姐,以其作为养殖动物的蛋白质饲料。科学家还培育出转基因苍蝇,表达所需基因的编码产物,而后收获蝇蛆。一种抗生素杆菌肽就是这种转基因苍蝇的目的产物。 另一方面,即使是有益动物,如果繁殖过度,也会成灾,损害人类的利益。家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家兔, 1859年,英国人将家兔引入,那里自然条件适宜,又缺少天敌,家兔得以大量繁殖,并 且摆脱人类的控制,成为野家兔(wild rabbit)。野家兔愈来愈多,破坏草场及生态,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的"害兽"。当地人想方设法消灭而不能奏效。1950年,澳大利亚政府采纳某些科学家的建议,从南美引进粘液瘤病毒(myxoma virus),用以感染野家兔,使之发生致死性传染病,牧场主纷纷投身这场灭兔的"接种病毒行动"。开始时效果很好,兔子大批发病死亡,但是经过一般时间以后,兔群产生了免疫力,发病死亡的兔逐年减少,粘液瘤病毒的某些毒株在7年内对当地野家兔的致死率由90%下降到25%。这场用病毒灭兔的运动最终虽然减少了澳大利亚野家兔的数量,但仍然比牧场主及环保主义者所希望的数量多得多。 大瓶螺俗名福寿螺,是动物由有益变有害的另一例子。20世纪 80年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从南美引进,因螺肉鲜美且产量高,人们普遍饲养,获利可观。福寿螺繁殖力极强。时隔数年,大量繁殖的福寿螺越出人们设置的藩篱,潜人农田菜地,吞噬农作物,造成灾害,挥之不去,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野生动物如果数量过多也会令人伤脑筋。欧洲许多城市都有大量自由生活的鸽子,在人们的保护下,数量越来越多,鸽粪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市容卫生,而且损害古建筑及文化遗址以致人们对其不得不采取绝育的办法,来减少鸽子的数量;野鸭也有同样的问题。德国波恩市郊野鸭太多,鸭粪污染了供波恩市饮用水的水库,使市政府和居民大伤脑筋。坦桑尼亚国家公园生活的非洲象繁殖量过多,象群所过之处,农田、森林遭殃,政府最终允许适度捕猎,才使情况有所好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