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朝为例,说说中国封建社会 太平盛世 出现的原因以及表现。

如题所述

  唐朝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
  出现原因:
  ①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②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
  ③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
  ④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⑤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1.奠定国基(对当世影响)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2.确立制度(对后世影响)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25]
  3.政风沿袭(对后世影响)
  太宗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对当世影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古代集权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初,由于隋炀帝造成的大乱,隋朝留下了破坏严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炀帝造成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经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乱,到了唐初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 ,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吸取隋亡教训,纠正前朝之弊端,调整统治政策,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唐太宗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由于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破坏严重的天下大乱,人口锐减。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朝后期大乱,“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2、唐太宗的才智;集结在唐太宗周围的人才群体;人际关系的调整;唐太宗的现实政策。不要过度高估隋炀帝修运河这事,根据曾长期研究古代地理与河道、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的学者岑仲勉的成果,不应过度推崇、过分高估隋炀帝修运河。在隋炀帝之前,许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炀帝之后,唐朝宋朝等须时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拿诗词里一些夸张的描写去吹运河的行为是错误的,诗词里的夸张的描写不能完全当真。贞观之治的产生,并非是人少地多、大运河等决定的。历史上人少地多却动乱的时期很多。汉朝没有隋炀帝修的大运河,仍然有治世、盛世。唐宋元明清等朝有大运河,但是,这些王朝每个都有很多个时间段不是治世、盛世。
3、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追问

缩减点字数,把精华提出来行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7-03
唐朝如此繁荣的原因:1.政治发展特别是政局统一稳定
  2.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3.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4.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5.前代基础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对唐朝时期文化的影响
  通过对唐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出了唐朝时期文化产生繁荣的原因.
  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要点:1.政府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2.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分别吸收民族文化的优秀特点.史实:吐蕃医书《四部医典》代表了少数民族医学对汉文化的丰富、唐朝乐舞吸收了少数民族乐舞的特点等等 )
  量吸收外来文明(要点:1.政府开明、兼容的对外政策;2.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往来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史实:莫高窟艺术对中亚和南亚文化的吸收、乐舞对周边邻国风格的吸收等等 )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要点:1.历史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2.对魏晋文化的吸收和改进.史实:火药发明、天文历法成就、建筑风格、诗歌特点等等 )
第3个回答  2015-07-03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由于隋炀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破坏严重的天下大乱,人口锐减。北周“留给”隋朝690万户(根据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久等人的考证),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而隋朝后期大乱,“留给”唐朝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李渊李世民统一中原与南方,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2、唐太宗的才智;集结在唐太宗周围的人才群体;人际关系的调整;唐太宗的现实政策。不要过度高估隋炀帝修运河这事,根据曾长期研究古代地理与河道、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的学者岑仲勉的成果,不应过度推崇、过分高估隋炀帝修运河。在隋炀帝之前,许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炀帝之后,唐朝宋朝等须时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拿诗词里一些夸张的描写去吹运河的行为是错误的,诗词里的夸张的描写不能完全当真。贞观之治的产生,并非是人少地多、大运河等决定的。历史上人少地多却动乱的时期很多。汉朝没有隋炀帝修的大运河,仍然有治世、盛世。唐宋元明清等朝有大运河,但是,这些王朝每个都有很多个时间段不是治世、盛世。
3、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4个回答  2015-07-03
君明臣贤勇于改革创新,进行休养生息,社会比较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