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0-12-17
国家发改委再次对媒体“零容忍”。12月13日,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发文,直言《华夏时报》关于“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的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同时还点名了几家转载该报道的网络以及平面媒体。
国家发改委上一次对媒体报道“零容忍”是在今年的6月份。在一周的时间里,发改委四次批驳媒体的报道。批驳的方式,自然是用自己掌握的情况,证明媒体报道失实。这一次也不例外,发改委调查了媒体报道所涉及的企业,得出了与媒体完全相反的结论。可是,此番媒体的反应迥异前次。上一次针对媒体报道的集中批驳中,没有媒体公开表示异议。媒体所在的地方政府,还及时地对有关媒体作出了处理。但此次就在发改委发文的第二天,《华夏时报》以及被点名的《第一财经日报》就公开回应,不认同发改委“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的说法,“对发改委的有关说法持保留意见”。
孰是孰非,暂时只能静观事态发展。但如果不单纯纠缠于报道所涉及企业的具体行为,媒体所关注的“先兆”,是在上有限价而下有成本坚挺的情况下,食用油企业会否出现停产的可能,以及这种可能会否蔓延开来。发改委的文章并未直接涉及这个话题,而是以大量数据说明,原料供应是正常的,企业生产也是正常的并且是有利润的。可是据媒体的报道,在限价令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和资金链存在压力,有的企业已经出现停产。
严格来看,这场争议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发改委以目前原料价格水平下,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维持正常生产,以证明不会出现大面积停产。但媒体并未明确大面积停产已经出现,只是说出现了这种可能的先兆。也许,媒体的用词有尚需斟酌之处,而在发改委看来,这些用词可能干扰了当前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11月CPI达到5.1%,较10月份的4.4%上涨0.7个百分点,创28个月来的新高。尽管有舆论认为这个数据超出预期,但其实仍在预期之内。10日晚,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力度明显温柔,足见之于当前的通胀,管理层并未认为出现恶化趋势。至今为止,针对持续的价格上涨,民间和学界忧心忡忡,管理层则一直以“管理通胀预期”应对,并未转变为“管理通胀”。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却依然只有“管理通胀预期”而没有明确表示“管理通胀”。就连呼声日渐强烈的加息,也总是悬而未落,以至于上周末的上调准备金率,被市场视为利好,沪深两市均红盘皆大欢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