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如题所述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进餐情况是小朋友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小班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享受两个、四个甚至五个、六个成人的照顾,饭来张口就已经让他们很开心了,习惯不习惯就算了。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自己不会吃、不会洗手、不会擦嘴;吃饭要人喂;习惯左手拿勺的;边吃边玩,吃饭到处掉米粒;偏食等这些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有东西下肚,能吃饱。所以当小班幼儿在园吃饭后,老师就发现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家长也表示束手无策,甚至有家长说这样的丧气话:一顿两顿不吃也没有关系,反正他饿极了也会吃。所以体检下来,营养不良的、营养过剩的、贫血的、胃不好的总会有许多。怎样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怎样来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在多年的小班工作中,我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可见好习惯的重要性。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较强,而且因为他们刚换了环境,走出了家人的包围圈,对一切都是陌生、新奇的。这个时间段,是我们对他们进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最佳时期。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故事、儿歌、表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来进行学习操作,对正确的行为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促进他们良好进餐习惯的形成。
首先,养成幼儿餐前洗手的良好习惯
幼儿进餐前,首先要洗干净小手。洗手主要是让小朋友们掌握洗手的顺序和洗手后要保持手部的干净。在我们的德育画册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宝宝小手真干净》,活动中通过明明和乐乐行为的对比:明明玩后洗干净手再拿东西吃,吃得很香,乐乐玩后没洗手就拿东西吃,结果肚子痛。从而让孩子们知道洗手的重要性,愿意洗手。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洗手的方法,还配备了琅琅上口的儿歌:挽、挽,挽袖子,冲、冲,冲湿手,抹、抹,抹肥皂,搓、搓,搓泡泡,洗、洗,洗干净。帮助幼儿记住洗手五步骤:挽袖子、冲湿手、抹肥皂、搓泡泡、洗干净。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还增加了一步:甩、甩、甩干净。让幼儿将水甩在水池里。刚开始的时候,手洗得干净,衣服、袖子没有弄湿的幼儿还会得到老师的小红花。为了让幼儿保持手部的干净,我们准备了大量的手指游戏:小不点睡了、开开门、大拇哥、手指找手指、小花狗和大石头、指五官……让孩子们在餐前的这一段时间内,保持手的干净,同时锻炼手的灵活性。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这也是对智力的开发,对反应能力的训练。经过了这样的几个环节,孩子们不但掌握了方法,而且改掉了洗手就是玩玩水的坏习惯,为卫生进餐做好了准备工作。
其次,加强幼儿就餐习惯的培养
就餐,不像洗手那么简单,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我们得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幼儿,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持之以恒,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循循善诱,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小勺
小班不会拿勺吃饭的幼儿占70%,这样的问题在幼儿进餐的所有问题中是最好解决的。因为他们是在成人过度的疼爱中没有得到学习、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发展的不太好。像我们班一位叫田维浩的幼儿,因为年龄偏小一点,家人又照顾得比较全面,所以第一次吃饭,他就没法拿勺,又想吃,就低头用嘴咬食碗里的饭。这样的幼儿,他并不抗拒进餐,你只要给他详细的语言和动作的示范指导,提供机会,让他们进行操作锻炼,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这一技能。
在德育中就有这样的活动内容:宝宝自己吃。活动中还用儿歌形象地讲述了吃饭的方法:左手扶小碗,右手拿小勺。小勺盛米饭,小嘴悄悄尝。宝宝自己吃,越吃越香甜。为了能让他们愉快地进行练习,除了在吃饭时加强关注外,还可以用故事、游戏等形式来进行。比如中班有一个故事《小胖猪喝粥》,我们引导小班小朋友进行欣赏,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我就一边讲,一边做小胖猪喝粥的动作:舀一勺,喝一口。我还做出很陶醉的样子。孩子们爱模仿的天性立刻被这个动作吸引,于是,大家都一起来:舀一勺,喝一口。这个技能就这样在故事中被小朋友愉快地重复练习。我们还在区域活动里设立了一个生活区,让幼儿来喂小动物、小宝宝吃饭。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喂的过程中,小朋友就了解到要想从碗里舀东西还不会掉在碗外面,就得一手把碗进行固定,一手拿勺来舀。在游戏的氛围中,幼儿沉浸在扮演的角色中,享受着作为“成人”的快乐,从而技能也得到了巩固,还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
二、耐心引导,打消幼儿依赖的心理
班上常常有这样的幼儿,会吃但不愿自己动手吃,要等人喂,这样的幼儿要占班上50%。午餐时经常会有这样的镜头:一个小朋友,手臂挂在椅子两边,手不拿勺也不扶碗,依赖心理和习惯性让他们在这里等待着老师来喂。你喂他,嘴张得老大,一吃一大口,不喂就坐那里看。老师说一句,才吃一口,吃的时候也不扶着碗,吃一口就会把手拿开歇一歇,一句话:吃饭真累。应该说这类孩子很聪明,他们很能掌握成人的心理;我不吃你会看不下去,你会担心我挨饿,你最终会来喂我。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做到老师之间教育的一致性:坚决动嘴不动手。我可以多提醒你,可以坐在旁边看着你,可以帮你把饭热一热,但是,坚决不会喂你。有一次,在我们的多次提醒声中,季冬东还是吃到了最后,我坐到他身边,拿起勺,他立刻很顺理成章的面对我张大了嘴巴,而我,只是将碗里四散的米粒归归拢,又将勺子放下说:只剩下这么一点了,今天你吃得真快。他看到我放下勺子,很失望的合上嘴,眼神也有点打蔫儿,又听到我表扬他,来了精神,大口大口的三两下,就吃完了。可能因为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还不能完全掌握成人的心理,或者发现原来大人不都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所以,接下来每天的进餐就容易多了。
陈鹤琴曾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可见,好的方面习惯了也就是一个好的习惯,不好的方面如果也是一句“习惯了”那就等于默认了一个坏习惯的养成,所以,有时候打破了幼儿的习惯性思维,他们的心理也会从依赖中跳开,这是加以适当的正面引导,对好习惯的养成又有很大的帮助。
三、持之以恒,帮助幼儿改掉挑食的不良习惯
挑食的现象在班上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小班幼儿比较多,占班上人数的65%。而且,我还发现一个怪现象:有的家长会特意来对老师说我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吃,最喜欢吃什么等,他们已经成了孩子挑食吃饭的支持者了。这个时候老师一方面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明白,孩子挑食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孩子健康,请家长与老师共同配合,来改变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老师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故事讲解,情感迁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故事中会有许多的小动物,这是小朋友非常感兴趣,非常喜欢的。所以我就利用了“爱屋及乌”的心理,让小朋友来尝试了解各种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吃。比如故事《小兔乖乖》中,兔妈妈去采萝卜和蘑菇,回来小兔们都爱吃。我就介绍萝卜、蘑菇,并且还介绍几个相关的菜肴,让小朋友也来假装的吃萝卜和蘑菇,吃了变得很聪明,战胜了大灰狼。从而激发小朋友想尝一尝的欲望。等到幼儿园吃相关的菜了,我们再出示相关的动物形象,调动幼儿的食欲,改变进餐习惯。
2.餐前引诱,调动情绪
小班幼儿还处在直觉思维的阶段,他们易受具体事物的直接影响,同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模仿老师。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我非常重视每天饭菜到班后的诱导工作。
菜到了教室后,特别是遇到小朋友不太喜欢的菜,我都会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菜的喜欢。像我们这个班的小朋友不太喜欢吃青椒土豆丝,所以当我一看见这个菜,就会很夸张的大声说:“哇,青椒土豆丝,我最喜欢吃了,留给我吃吧。”并用力的闻闻菜的香味,做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同班的老师立刻给予配合说:“不行啊,这是给小朋友吃的,噍,黄的土豆丝、绿的青椒丝,都好看啊,小朋友都喜欢吃,是吗?”小朋友们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起来了,一个个都争抢着吃,吃完了还要再加一点,好香啊!老师的诱导还真管用。
3.树立榜样,循循善诱
小班幼儿的模仿意识较强,所以同伴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这阶段的儿童移情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对别人的意见、别人感情的反应敏感性明显增强,所以这个时候树立一个榜样,对一部分孩子会有很大的作用。
有一道菜是“冬瓜烧扇贝”。扇贝是一种海产品,比较鲜,有许多孩子不愿意吃,在碗里搅来搅去。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在吃,就立刻会变成老师树立的榜样:你吃得真好。这是大海里的动物,可有营养了,你今天吃了这么多,一定会越长越高,越来越聪明。孩子都想长大、想聪明、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快就会有“老师你看我也吃的”或者“老师我也聪明”的话语,扇贝也会一个一个跑到小嘴里、肚子里了。
4.浅尝即止,逐渐加量
不愿意吃的东西摆在面前,是一种压力,非常影响进餐的情绪。这时对量的有效控制,有助于给幼儿减轻心理压力,更容易接受本不愿接受的食物。
“浅尝即止”是第一步,尝一小口,试试味道。反正就是一口,吃下去不会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少,所以只是浅尝,压力相应的就会比较容易排除。这一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得让他的身心慢慢的适应食物、接受食物。
“逐渐加量”是一个慢慢的过程,由少到多,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等待。说话得再三思量,不能因为一句话而前功尽弃。表扬得适时给予,让他的行为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给他信心,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
5.巩固保持,奖励肯定
点滴的进步来之不易,一定要保持住。这时抓住孩子“爱表扬”、“好表现”的心理,给予孩子一些言语上、物质上和行动上的奖励,不但会让他的好习惯养成,还会让他更自信。小红花是他们的最爱,是最好的物质奖励。在一日的活动中,因为他的进餐表现,多给一些在活动中的表现机会或者优先权,调动他的积极性,这会更加增强他克服挑食的信心。
最后,注重幼儿进餐后的卫生教育
在陈鹤琴教育家提出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第一条就说到“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他还提到: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那收拾餐具、擦嘴、擦手这些幼儿自己能做的事就应该自己做,这也是培养自我服务的机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孩子们从听老师讲方法,到自己实践,也许第一次、第二次还需要老师的提醒协助,但慢慢的,从“不觉到自觉”、“被动到自动”,他就能独立去完成,渐渐地就会变成习惯。卫生也从老师口中的一个深奥的词语变成了他的一种自觉行动了。
通过各种形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但要做到这些,仅仅依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养成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就要使幼儿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到他们的理和配合,及时的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使幼儿在园和在家里的表现一样,家园共育,这样才会避免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的习惯才会在不断的巩固中得以养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0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与家长们交流时,有好多家长问到:我家的孩子吃饭怎么样?今天吃什么?我家孩子把今天的菜全吃完了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育。 我班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骂等,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 一、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念小手真干净的儿歌,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二、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 1、 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2、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大部分幼儿不喜欢吃海带,一碰上骨头海带汤,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海带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海带,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猪八戒的粗脖子与海带,让他 们知道海带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海带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打预防针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有一位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开始他一看到绿色的蔬菜就摇头,现在能稍微吃点了。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我班幼儿的进餐以及进餐的卫生习惯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有哪些
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1、正确地使用餐具 ,独立进餐。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1、餐前引导,调动情绪。家长在家里每天吃饭前向幼儿介绍一下菜的营养价值,尽量以正面引导为主;2、浅尝即止,逐渐加量。不愿意吃的东西摆在面前,是一种压力,非常影响进餐的情绪。这时对量的有效控制,有助于给幼儿减轻心理压力,更容易接受本不愿接受的食物;3、巩固保持,奖励肯定。点滴的进步来...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进餐常规
2. 确定固定的进餐规律 建立固定的进餐规律可以让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胃部适应能力。一般的固定规律包括每天三餐和两个点心,时间也要尽量保持稳定。3. 让孩子尝试新食品 孩子天生对食物有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尝试新食品的习惯十分重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尝试他们不喜...

小班幼儿进餐乱跑的处理方法
1. 利用安静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开始进餐。通过故事和儿歌,教育幼儿集中注意力在进餐上,例如讲解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来强调专注进餐的重要性。2. 进餐前进行洗手环节,通过儿歌和步骤图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培养餐前洗手的习惯。二、进餐过程中的组织 1. 营造一个温馨...

问答题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歺习惯
进餐的环境要安静、卫生、秩序良好,使幼儿心情愉快,思想集中,让幼儿从小养成专心进餐的习惯,切忌边吃边玩,成人不要在进餐时训斥幼儿,应把问题放在其他时间处理。二、培养幼儿吃多种多样的食物 培养幼儿吃多种多样的食物。避免挑食、偏食及吃单一食物,在安排幼儿膳食时应注意粗细搭配,肉、鱼、奶类、...

如何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第一,创设环境,营造轻松就餐氛围。良好的用餐环境与温馨的就餐氛围,有助于幼儿进餐前做好积极地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工作。良好的进餐环境可以促进幼儿的食欲,并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用餐环境布置应优美整洁、富有童趣,如,在墙上挂可爱的蔬菜娃娃等图片。同时,进餐还是个需要安静的过程。在孩子进餐前...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
一、创设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环境,对幼儿的行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1.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引导幼儿愉快进餐 幼儿进餐时要讲究秩序和纪律,不要拥挤,应从小学习饮食礼仪,不影响别的小朋友...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就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老师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幼儿,使每个幼儿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才能真正发展幼儿的自主自助能力,也只有这样,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培养小班幼儿愉快进餐是什么目标
应该是培养良好进餐习惯:1、能够自己吃饭,自己喝汤。2、大胆提出自己的要求,吃什么,不吃什么。3、吃完后可以自己收拾碗、勺子。4、安安静静吃饭,不打闹。在幼儿园幼儿的饮食教育就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帮助小班培养正确的进餐习惯
其次,加强幼儿就餐习惯的培养 就餐,不像洗手那么简单,存在的问题各种各样。我们得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幼儿,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持之以恒,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循循善诱,教会幼儿正确使用小勺 小班不会拿勺吃饭的幼儿占70%,这样的问题在幼儿进餐的所有问题中是最好解决的。因为他们是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