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南美洲的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安第斯山了。
首先,因为它南北纵列、耸高峻拔和偏居西岸,构成了气团运行的障壁,对来自太平洋的气团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在南纬30°以北的低讳地带,山势高峻,阻止了太平洋气团的向东侵人。只在少数的情况下,当冬季冷气团(极地太平洋气团)特别强有力时,向东才能越过安第斯山。在南纬35°以南,虽然山体高度降低,山势也不及北部宽阔连续,太平洋气团能进入东部地区,但当越过山岭以后,水汽已大都消失,很少能给予湿润的影响。安第斯山也是促成南美西岸各气候类型呈南北方向延伸的主要因素。
其次,安第斯山对于降水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在向风地带,它对饱含湿气的气流起着抬升作用,导致丰富的降水。例如哥伦比亚西岸、安第斯山低纬东坡以及南纬40°以南的智利西岸等,都是南美洲的多雨地带。而在背风地带,例如地处安第斯山南段以东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为西来的气流产生了焚风的效应,水汽消失,很难致雨,这是南美洲中纬大陆东岸形成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主要原因。
第三,安第斯山本身在气候上表现了多化的垂直带。北段安第斯山,特别在赤道附近,因为高度大,垂直带发育最为完整,从低坡的赤道多雨气候直至高山冰原气候,类型齐全,其中雪线(4600-4800米)以上的冰原气候是世界上热带范围内面积最大的。中段安第斯山因为降水童少,雪线很高(6000-6300米),山地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得到广泛发展。南段安第斯山位于中纬西风带,降水丰富,雪线低至1000-1200米,南端火地岛一带甚至在500-700米,有利于冰川发育。安第斯山以东面积广阔,高度不大。这在气候上首先有利于大西洋气团深人,地面的起伏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着气团的具体行径。对于安第斯山以东地区气候类型结构体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来说,平坦开阔的地形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亚马孙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之因此成为世界同类型气候中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的一种,与它所在地区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平原以及背靠安第斯山、面向大西洋开敞等因素关系密切。另外,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能起到一定的降低气温的作用,在某些地段,如巴西高原东部沿海的大崖壁,有利于气流的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