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许多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课本,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算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视对数学课本的阅读;学生认为阅读只是学习语文、英语的事。教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或板演,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阅读数学课本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以为是“软作业”,不需要检查,于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阅读数学课本的重要性
创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渠道,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来中考的常见题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查内容。这类试题折射出中考数学阅读理解题的一些特点: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以及严谨的演绎归纳,还时时地呈现出抽象的特点,它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读懂并理解一个陌生数学问题的情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技能灵活地进行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数学阅读有别于语言文字类学科的阅读。
无论是中考的要求,还是终生学习的需要,我们都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课本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课本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课本是数学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在于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二、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在阅读初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复习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创设最佳情境,形成阅读预期。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如意外的情境,不对应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理智和情绪处于启动状态。
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求和”一课时,创设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00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回扣给我1分钱;第二天回扣给我2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给我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很多学生说愿意,他们还不知道乘方的意义,写出给我的回扣应是1+2+4+……+229分,该和究竟有多大?学生跃跃欲试,但无从下手,接着我让学生阅读“等比数列求和”一节。
三、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本内容的方法
数学课本内容不外乎概念、定理、公式以及例题、图表等。下面我分别讲述理解上述内容的阅读方法。
1、概念的阅读
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例如:阅读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定义:“直线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学生只读这句话是不够的。首先学生应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砌墙”的直观认识,再让学生用三角尺在桌面上转动一直角边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另一直角边是否垂直桌面。进一步的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再探索只限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在此基础上,再思考:
(1)在平面里找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行吗?
(2)找几条较合适?
(3)这几条直线应具备什么位置关系呢?
紧接着,让学生借助长方体模型找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指出应在平面内找出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即可。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比划试,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去解释,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对概念的理解。
2、定理、公式的阅读
首先定理、公式的产生基本上都是为了研究公式所研究的内容而服务的,只不过不同的公式、定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不一样,教师对公式发生、发展过程都必须了解清楚,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索这个过程。学生的能力,资料有限,这些内容须经过教师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发现的欲望,在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定理本身的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定理中的已知要素及解决什么问题。
(2)仔细研究证明过程,从中吸收思想方法、思路及策略经验,体会课本上不同的定理公式推导中用的方法。
(3)注意体会公式的应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每一个定理、公式都是研究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它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我们要从阅读中体会这些应用条件和范围,从中得出一些经验体会。
(4)注意定理、公式的变形与拓展
例如:在学习扇形的面积公式时,同学们推得 ,并通过比较扇形面积公式与弧长公式 ,得出扇形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解决两个问题:
问题1:求弧长为 ,圆心角为120°的扇形面积。
问题2:某小区设计的花坛形状如图中的阴影部分,已知 和 所在的圆的圆心都是点O, 的长为 , 的长为 ,AC=BD= ,求
⑴请你解答问题1;
⑵在解完问题2后的全班交流中,有位同学发现扇形面积公式 类似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梯形面积公式,他猜想花坛的面积 。他的猜想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推导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本题要求利用课本中扇形面积与弧长公式的关系,运用转化的思想,才能有突破,如果平时只记忆公式,而缺乏对课本公式来源过程的阅读,就不知道如何推导。
3、例题的阅读
例题是所学内容的应用举例。课本例题一般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关联性,它们或是渗透着某些数学方法,或是体现了某种数学思想,或提供某种重要结论。它既有内容的应用意识,也有巩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用。看例题要求学生先自己做,然后对比,从中可以知道自己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推理能力,也能看出自己书写的规范性,找出差距,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北师大版必修1第二章《4.2二次函数的性质》的例3:
绿源商店每月按出厂价每瓶3元购进一种饮料。根据以前的统计数据,若零售价定为每瓶4元,每月可售400瓶;若每瓶售价每降低0.05元,则可多售出40 瓶。在每月的进货量当月销售完的前提下,请你给该商店设计一个方案:售价定为多少元和从工厂进多少瓶时,才可获得最大的利润?
课本中的解答:
设销售价为x元/瓶(x>3),则根据题意(销售量=进货量),正好当月销售完的进货量为 即400(9-2x)瓶
此时所得的利润为
根据函数的性质,当 时,f(x)取得最大值450.
这时进货量为 400(9-2x)=400(9-2x )=600瓶。
故销售价为 元,购进600瓶是可获得最大利润为450元。
学生阅读时应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若每降低0.05元,此时销售多少瓶,平均每瓶盈利为几元?
(2)若每降低0.10元,此时销售多少瓶,平均单株盈利为几元?
(3)若每降低x元,此时销售多少瓶,平均单株盈利为几元?
(4)每盆盈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带着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认真“读题,审题”,也就能深刻理解课本的解题过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收效显著,触类旁通。
4、图形表格的阅读
要重视文字阅读,但也要重视图形表格的阅读。不少同学在阅数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图形表格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数形结合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这些图形表格出现在书中是有它的意义的,认真看看,会使你对这部分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 的值(结果用n表示),设计如图1所示的几何图形,即先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平分成两个矩形,再把所得的其中一个矩形平分,依次类推下去。(1)请年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 的值;(2)请你再利用图2,再设计一个能求 的值的几何图形。
对于这个求和问题,如果采用纯代数的方法,需设和为s,通过s- s作差,求出和s,问题虽然可以解决,但在求和过程中,跳跃式的思维技术要求比较高,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即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量关系的事实,那就非常的直观。
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应该逐步提高。
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由通俗、浅显、直观的内容逐步过渡到结构、思路复杂、抽象难懂的内容。二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在教师讲解之后指导学生阅读,逐步过渡到教师讲难的部分,学生读容易的部分。最后让学生通读教材,自己编写提纲或制作表格,教师检查阅读效果,进行评讲指导。
2、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读写结合,认真细致。
看一本小说时,可进行跳跃性阅读,有时不用注意细节,但数学阅读时由于数学课本编写的逻辑严谨性,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要求记忆,而数学课本对问题的叙述通常是非常简洁,有些数学推理的过程常省略,有时对一些定理的推论、性质自己还要进行推导,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打通关节”,以便顺利阅读;还有在数学阅读时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要求学生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利用数学课本(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使学生作业优秀率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

怎样有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在于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二、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在阅读初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复习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创设最佳情境,形成阅读预期。问题情境对于学...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很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课本,所以课堂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让学生课前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搜集和阅读,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一个很好方法。如笔者教授李白的古诗时便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班...

如何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而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学习《春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

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1、边读边想。边读边想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要一边读一边想,随着阅读的深入,所想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有层次。2、联系上下文。把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就能确切的理解。3、联系生活实际。当课文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时,...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品读句
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认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有方法,有目的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由于一些教师把阅读能力等同于识记能力,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因为教学中只注意抓字词、语法和...

简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内预习,运用标记法边读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重点和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我就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智慧进行讨论,自己解疑,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从而也激发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