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生动
文章生动的关键是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阐发的事理表达得清楚明白,深刻透彻,以增强说服力。
写文章要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那一类词语,用词精当,鲜明生动,富于变化,增添文章的文采。最准确精当的词语一是靠积累巧借,如果平时有意识地准备些词语,则会在作文时词语生动。如:推崇毅力用“磨穿铁砚”,写时间之快用“白驹过隙”,述悲痛之极用“泣血捶膺”。若有意识地准备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成语、俗语,在行文中哪怕贴切地用上三两个就可能达到词语生动的目的。二是靠推敲锤炼。推敲锤炼,就是对意义相近的若干词汇进行大小、分寸间的细致比较和挑选。如“僧推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语言表达中,使用一般的词语,可以凭借语言的基本功迅速解决,而关键的词语,则常常需要仔细斟酌,有时甚至必须反复推敲锤炼。
1、精心锤炼动词。
动词是文章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车门一打开,人们争相往里拥,抱着孩子的妇女费了好大劲才挤上来。上了车的人快速抢那几个不多的座位,一位白胡子老头刚挪到空位前,行动敏捷的红脸大汉已经补满。乘务员用嘶哑的声音为老人和妇女喊坐,窗前的几个青年装着没听见,若无其事的欣赏风景。最后,一个小学站起来,钻过人群,让抱孩子的女人坐下。一个男青年终于忍不住了,拉着老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上面几句动词运用很精彩,根据人的形体不同,心情不同,选用的动词也不同。胖子用“补”、妇女用“挤”、小学生用“钻”、老头用“挪”、男青年用“忍”,这样不仅用词准确而且生动形象。
“爷爷躬着身子,站在老树下,呆呆地目送远去的孙子。”
“爷爷的身躯弯成一轮新月,倚着老树,呆呆地望远去的孙子。”
前者用语过于直白,而后者用语则显生动、形象,把爷爷那种苍老、有情的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
鲁迅先生的《药》: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的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点地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表述手的动作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几乎达到无可更改的地步。其中“摊”字把刽子手索款的架势活现了出来;而“抢”、“扯”、“裹”、“塞”,既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手所触到的四个不同对象,又贴切地表现动作的急迫利索。而“抓”又体现刽子手对金钱的讹诈式攫取。
2、精心锤炼色彩词。
色彩词语多是形容词或形容词的短语,有时也用叠音词。色彩词能增强语言的意境美、绘画美。叠音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使词语描述更形象,表情更细腻浓烈,增强语言的意境美。
走过茂密的竹林,眼前一亮,羊角山由粗到细挺拔在山峰上。穿过蜿蜒而上的植物长廊,伴着一阵阵扑鼻而来的芳香一直爬到山顶,就好像到了如梦如诗的仙境一般。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展现在眼前。百合花树上有许多婀娜多姿的百合花,它那娇弱的身子,随着清凉的春风翩翩起舞,令人陶醉!羊角的右边还有一座婷婷的少女雕像,耸立在羊角旁,雕像顶上长满了绿茸茸的小草,好像给少女戴上一顶小帽,为她遮阳挡雨。羊角有了百合树和少女雕像衬托着,显得更美丽!
3、精心锤炼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
成语及其他四字短语能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美。成语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意义蕴丰,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成语的连用有时还可以有增强情势的效果。
“海瑞身处尔虞我诈的官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屈原居庙堂之高而不随波逐流,被流放却赢得千古悲风。诸如此类,俯拾即是。古人尚能‘出淤泥而不染’,难道我们今人就不能做到吗?”
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几个成语,揭示了古人的风采,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掌握丰富的词汇是“运用”的先决条件,怎样运用?无非是对已掌握的词语进行辨析和选择,选择运用得准确,恰如其分,往往化腐朽为神奇,是做到生动有文采的第一步。如果用词不准确,那意味着与生动、有文采无缘。
5、运用古语和典故。
古语和典故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语言财富,也是我们今天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看下面两例: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以上两例一是明引,一是暗引。明引是将原文不改动的引出来。后者是取其“人尽皆知”的一部分,或者分开来直接使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