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郭沫若为何掀起口水大战?

如题所述

鲁迅与郭沫若的恩怨由来已久,郭沫若曾在鲁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甩给鲁迅“封建余孽”、“法西斯蒂”和“二重反革命”三口锅,鲁迅也没少回敬郭沫若几招匕首和投枪式的讽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两位文学大家曾为媒婆与处女的问题争论不休,甚至还掀起了一场口水风波。

鲁迅

那么,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二人又为何纠结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更正一点的是,这里的媒婆与处女只是一种比喻,并非是生活中的具体所指。

1921年1月,郭沫若在给李石岑的信中,表达了他对翻译事业的见解:“我觉得业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翻译事业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的必要,不过只能作为一种附属事业,不能凌驾于创造、研究之上,而狂震其暴威。”最后,郭沫若总结说:“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该稍加遏制”

郭沫若的这种“翻译是媒婆”的观点出现后,立刻遭到了文学研究会的讨伐。

郭沫若

1921年6月10日,1921年6月10日,郑振铎在《文学旬刊》上发表《处女与媒婆》一文,质疑郭沫若“翻译是媒婆”的说法,认为他“未免有些观察错误了。”

作家矛盾也于1922年2月21日,在《文学旬刊》上对郭沫若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批评,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媒婆,也是创造。

而鲁迅对郭沫若的批评却是很严厉的,1932年12月,“由俄国文学的启发,而将范围扩大到一切弱小民族并且明明点出‘被压迫,的字样来了。于是也遭到了文人学士的讨伐,有的主张文学的‘崇高’,说描写下等人是鄙俗的勾当,有的比创作为处女,说翻译不过是媒婆,而重译尤令人讨厌。”

鲁迅塑像

然而,郭沫若对同志们的批评不以为然。郭沫若随后在《创造十年·发端》里面回应鲁迅:“是的,创造社尊重天才,尊重自我,崇创作(这三句话是鲁迅对创造社的评价),这倒不是什么罪恶。”“恨翻译?”尤其恨重译?我自己似乎也是创造社里面的一个人,我也翻译过不少东西,也重译了不少东西。这些东西在鲁迅先生看来自然是值不得大眼一瞥了,鲁迅先生大约就是根据这些罢?这好像就是说你恨酸了的面包,便是恨面包。吾无以名之,名之曰阿Q式的逻辑。”

郭沫若的回应是针锋相对的,在文中还将鲁迅这种评价称为“阿Q式的逻辑”。

1935年3月,鲁迅在《非有复译不可》一文中指出:“可怜得很,还只译了几个短篇小说到中国来,创作家就出现了,说它是媒婆,而创作是处女。在男女交际自由的时代,谁还喜欢和媒婆周旋呢,当然没落”

此后,郭沫若与鲁迅、矛盾等人围绕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这一问题进行多次论战,在文艺界掀起了一场大讨论。

为何鲁迅等人认为翻译是媒婆的说法是错误的呢?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教育事业落后,很多著作必须要靠从外国翻译过来,但由于语言文字习惯的不同,翻译往往需要翻译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这个过程甚至比创作还要艰难。

鲁迅在创作

为何这样说呢?我们从鲁迅好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的记载就可以看出来翻译的艰难,“鲁迅译果戈理的《死魂灵》,更是一件艰苦的奇功······当鲁迅卧病的时候,我先去访问,谈到这部译本,他告诉我:‘这番真弄得头昏眼花,筋疲力尽了。我一向以为译书比创作容易,至少可以无须构想,那里知道是难关重重。说着还在面孔上现出苦味。”

郭沫若倡导翻译是媒婆,要对翻译遏制,提倡创作是纯女,呼吁创作。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实现的,西学东渐如果没有翻译就无法学习到西方最新的知识。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单靠创作是无法实现文化强国的。

郭沫若塑像

由此也可以看出郭沫若固执的一面。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4

郑州李爷01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鲁郭之间没有私人恩怨,大目标是一致的。所谓鲁迅骂郭沫若的话,大多是高长虹捏造的。这是鲁迅亲自说的。鲁迅东京追悼会,郭沫若致悼词,给予鲁迅非常崇高的评价。 2月10日 08:41

@郑州李爷01  2019年2月8日 20:43 来自 HUAWEI P10 Plus https://weibo.com/6865526227/HfKaJ2AeL

李爷我让你们见识下什么叫君子坦荡荡

看看鲁迅是怎么说他和郭沫若的骂战,再看看1936年郭沫若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

李爷不把你们这些脑残公知和二逼小清新打的只有鼻子没有脸,那江湖上李爷的传说就不是传说了。

李爷说:李杜绝世,鲁郭并立。神一般的存在。左联鲁盟主,郭副盟主。

给郭沫若说句话,有些二逼小清新就搬出鲁迅所谓骂郭沫若的话。二逼小清新是不知道鲁迅曾经特别说明过:所谓他骂郭沫若的话大多是高长虹捏造的。

脑残公知二逼小清新更不知道,1936年郭沫若已是公认的大文豪。嗯,二逼小清新不知道当年郭沫若是单挑鲁迅和胡适的存在。

脑残公知二逼小清新更不知道,1936年11月16日在日本东京也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鲁迅追悼会,致悼词者正是郭沫若

鲁迅说:“我和郭沫若、茅盾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象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郭沫若看到后深感愧疚,在日本写出《搜苗的检阅》,向鲁迅表示歉意。

郭沫若:“我自己究竟要比鲁迅先生年轻些,加以素不相识,而又相隔很远,对于先生便每每妄生揣测,就如这次的纠纷吧,我在未读到那篇万言书之前,实在没有摩触到先生的真意。读了之后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因此我便感觉着问题解决的曙光。

老百姓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夫子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脑残公知和二逼小清新,用所谓鲁迅骂郭沫若的话来贬低郭沫若,正是小人常戚戚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李杜绝世,鲁郭并立,神一般的存在。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举国哀悼。上海举办了鲁迅先生葬礼,同时在日本东京,也举行了一场规模近千人的追悼会。中方代表正是中国文豪郭沫若!


郭沫若作为中方代表参加鲁迅东京追悼会
北平《世界日报》1936年11月16日:

东京鲁迅追悼会

郭沫若谓鲁迅之死:
是世界的损失

尤其在大众被压迫时

更值得我们哀痛纪念

【东京通讯】东流文艺社、质文社、中华戏剧学会、文海文艺社、中华美术会、中华留日世界语学会等团体联合发起之鲁迅追悼会,经一星期之努力筹备,已于四日午后在日华学会举行,虽非假期休息日,而参加者仍非常踊跃。日方到会者有著名文学家佐藤春夫氏及改造、同盟、时事新报等记者多人,我国文豪郭沫若以及留东学术团体三十三个及个人到会者总数共计七百余人,大会于隆重肃穆中举行。

兹将郭沫若讲演词志次:

今天在国外纪念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是最悲痛的一件事。我和鲁迅先生未曾见过一面,但对他个人了解却是很深。刚才佐藤先生说,他是鲁迅先生的弟子,未免太客气了,以佐藤先生那样有地位的作家,也说是鲁迅先生的弟子,那么我应该是弟子的弟子了。现在我是以徒孙的资格来参加追悼会。

鲁迅先生的死,就是刚才佐藤先生所说的,不但是中国的损失,东方的损失,而且是世界的损失!他的死是很值得哀痛的,尤其是死在大众被压迫的时候。但是鲁迅先生永远不死!他的死,在我们是损失,在他是光荣的!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无比的光荣!现在国内有无数的劳苦大众,无数的青年空前地哀悼着他,同时在国外也有许多作家哀悼着他,像今天佐藤先生这样悲痛地来哀悼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从没有的。

中国有句俗话说:三代以下无一人。——所谓三代就是夏殷周。——现在只有鲁迅先生一人当得起。

夏殷周以后的伟大的人物,只有鲁迅先生一个人!为什么他值得我们这样敬仰,就是刚才一位朋友报告过的,他在思想、文学、生活里面,都有一贯的不妥协的精神!现在他虽死了,但他的精神,他的一贯的不屈服的彻底的精神,是永没有死!

今天我们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这种精神。鲁迅先生死了,但是我们有很多青年。每个青年都须得准备做第二鲁迅!

从前在中国最伟大的是孔子,他死后,有人曾经这样哀悼他:“呜呼孔子,孔子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又无孔子。呜呼孔子,孔子孔子。”这几句话,我们中国人认为孔子是最伟大,从夏殷周三代后最伟大的人物。但是我们不同!我们希望后人生出许多的鲁迅先生。现在,我把这哀悼的话改为:“呜呼鲁迅,鲁迅鲁迅,鲁迅以前,无一鲁迅!鲁迅以后,无数鲁迅。呜呼鲁迅,鲁迅鲁迅!”(六日)

鲁迅与郭沫若为何掀起口水大战?
此后,郭沫若与鲁迅、矛盾等人围绕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这一问题进行多次论战,在文艺界掀起了一场大讨论。为何鲁迅等人认为翻译是媒婆的说法是错误的呢?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教育事业落后,很多著作必须要靠从外国翻译过来,但由于语言文字习惯的不同,翻译往往需要翻译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这个过程甚至比...

高中作文!急急!!超高分 `追加200~~~
以至于很多人要冒充是他的爸爸,声称要掐死他,然而,就是这样一只口无遮拦、信口雌黄的鸟搅动了本就不平静的中国文坛。 9月的风逐渐变凉了,本是一个秋实满野收获的金色季节,却因为一场口水战把这个秋天演绎成文坛真正的“多事之秋”。 八、茅盾奖七年之痒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广遭质疑 默客云:四年一度...

十个名人小故事
八、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的时候,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