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2006-10-15
1.奉公守法 我只有14个~~~~
成语解释 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办,不徇私情
作者出处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典故
系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鉴于《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 ,国 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利令智昏
成语解释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作者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成语举例
他利令智昏,做出了对不出国家和人民的事情.
--------------------------------------------------
3.口若悬河 :::
成语解释 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作者出处 《晋书.郭象传》
成语典故
源于《晋书 郭象传》.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成语举例
在演讲会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多少时.
---------------------------------------------------
4.画虎类犬 :::
成语解释 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作者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典故
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在古代也称作"犬",所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成语举例
他跟李老师学习舞蹈,但是画虎类犬,一点也没有学成.
----------------------------------------------------
5.沆瀣一气 :::
成语解释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作者出处 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
成语典故
唐代有一个叫崔沆的人,十年苦读终于一朝及第,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做官,有一年,皇帝派他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等放出金榜时,其中有个名叫崔瀣的老生被录取了.旁观者看了后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主考官叫崔沆,而中榜者叫崔瀣,如果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崔沆瀣",而"沆瀣"正好是夜间放屁的一种别称.本来两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完全是一种巧合,没有可笑之处,但是由于二人一个是主考官,另一个是考生,所以人们就讥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里的"座主"即主考官之意.后来,人们引用"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举例
他们两个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做尽了坏事.
-------------------------------------------------
6.含沙射影 :::
成语解释 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作者出处 白居易《读史》
成语典故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读史》诗,它的内容如下:"含沙射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这首诗里的"含沙射人影"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候水里有一种虫,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时也称作射卫或射影.它的头上长有角,背上长有甲,没有眼睛,长有三只脚,有翅膀,能够在水面上飞翔,嘴里长着像弩一样的东西,形状像鳖,耳朵非常灵敏.当它在水边时,如果听见有人,畜从它身边经过,就会从嘴里喷出一种气体,直射向人体,人畜如果中了这种气体就会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时,如果听见有人的脚步声走近,就会用嘴含着细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喷射,人体或人影被射中后,也会生病不起.后来,人们把它改为"含沙射影",用来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成语举例
敌人这样做,简直是含沙射影,血口喷人.
------------------------------------------------
7.狗尾续貂 :::
成语解释 表示续作不佳.
作者出处 《晋书.赵王伦传》
成语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成语举例
他这样做反而是狗尾续貂了.
-------------------------------------------------
8.病入膏肓 :::
成语解释 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作者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
成语典故
源于《左传 成公十年》.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 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成语举例
他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
9.杯弓蛇影 :::
成语解释 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作者出处 汉代应劭《风俗通》,又见于《晋书.乐广传》
成语典故
源于汉代应劭《风俗通》,又见于《晋书 乐广传》.相传晋国有个名叫乐广的人,有一次,他邀请一位朋友到家里喝酒.当这个朋友举起酒杯却忽然看到酒杯里有条小蛇,可是已经晚了,他把它喝下去了.回家以后这人就生起病来,他认为是蛇作怪.乐广听说朋友病了便前去探望.朋友给他说起得病的原因.乐广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酒里怎么会有蛇呢 他把朋友安慰了一番后回到家里,突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弓,他心里一亮,想到蛇一定是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影子.第二天,乐广又邀请那个朋友在原地饮酒,斟满了一杯酒,恭敬地请朋友喝.朋友一看连忙说:"杯里有蛇,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让朋友仔细看,那位朋友顿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没几天,他的病就好了.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成语举例
金 凉含隐痛,~负奇冤.(清 黄遵宪《感事》诗)
------------------------------------------------
10.作壁上观 :::
成语解释 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作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军威大震.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也伺机复国,与楚王结盟反秦.
项梁率军接连取胜,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镇压.定陶一战,楚军大败,项梁战死.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
宋义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楚军开抵安阳,竟一驻四十六天,只待秦赵厮杀两败俱伤,才挥戈出击.这就急煞项羽.他几番催促宋义渡河作战,都被拒绝.宋义甚至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谋划策,则你不如我."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号令全军,并报告楚王.楚王命项羽为主将.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
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来自各地的十几支援赵部队.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一场恶战,杀声震天.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都在自己的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成语举例
我以为对于校长主张去留的人,俱不免各有其复杂的背景,所以我是袖手~的.(鲁迅《两地书 七》)
------------------------------------------------
11.重如泰山 :::
成语解释 泰山:喻极重.像泰山那样重.比喻意义重大.
作者出处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成语典故
司马迁,字子长,汉夏阳人.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十岁便开始阅读古文经典,从二十岁起漫游全国,扩展了胸襟和视界,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继承父志,担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皇家图书典籍.经过四五年的准备,四十二那年,他正式写作《史记》.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之际,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领兵五千抗击匈奴,不料被八万匈奴骑兵包围,在杀伤敌军一万多人之后,粮尽援绝,被俘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有功于汉,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国家.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汉武帝一听大怒,以为这是为李陵辩护,还有讽刺国舅李广利率领大军正面拒敌而怯懦无功的意味.司马迁因此获罪,翌年被处"腐刑",受到极大的摧残和侮辱.
司马迁想到了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比鸿毛还轻.想到著述还没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周文王被拘禁而写《周易》,孔子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传世等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
出狱后,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2.月下老人 :::
成语解释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
作者出处 唐.李复言《续幽怪录》
成语典故
唐朝时候,有一位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位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地过去问他说:"老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他:"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还是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已经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她的眉间有疤痕呢 "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地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那个小女孩 于是便很紧张地追问说:"那保姆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 "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
韦固得到证实之后,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盘说出.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成语举例
正是一对佳人才子.虽在海外,也是一国驸马,富贵无穷.况天缘是~赤绳系定的,不必多疑.(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
13.与狐谋皮 :::
成语解释 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作者出处 《太平御览》卷二0八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成语典故
周朝的时候,有个人想办一场非常丰盛的羊肉宴请大家吃,可是他不知道要去哪里找羊肉.他想了很久:"羊肉长在羊身上,当然是去请羊群帮忙才对!"他走到羊群前面,很客气地向他们借羊肉,羊群一听,全都吓得躲到森林里面不敢出来.这个人失望而归.第二次,他又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大衣,可是去哪里找狐狸皮呢 他想:"当然是去找狐狸要呀,狐皮长在狐狸身上!"于是,他连夜跑到山上去找狐狸,结果狐狸听了他的话后也掉头就跑,只留下这个人一脸懊恼地说:"我这么客气地请你们帮忙,怎么都没人肯帮我!"
-------------------------------------------------------
14.一字千金 :::
成语解释 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作者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典故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公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威望太浅,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于是就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更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他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就写出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成语便留传至今.
成语举例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南朝梁 钟峻 《诗品》)
第3个回答 2016-11-23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
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
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
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
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
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
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邯郸学步:
河北邯郸 战国时期 燕国有几个青年 羡慕赵国人走路
去邯郸学 结果非但没学成 `连自己怎么走路也忘记了 只好爬回国
比喻生硬模仿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图穷匕见 (源自荆轲刺秦王)
奇货可居 (吕不韦子楚)
纸上谈兵 (赵括)
南门立木 (商鞅)
跳梁小丑 (惠施庄子)
乐极生悲 (齐威王)
胡服骑射 (赵国)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廉颇)
完璧归赵 (蔺相如)
高枕无忧 (孟尝君)
鸡鸣狗盗 (孟尝君)
安步当车 (颜斶 齐宣王)
折冲樽俎 (晏婴)
晏子使吴 (晏婴)
田忌赛马 (田忌 孙膑)
董狐直笔 ("赵盾弑其主")
兔死狗烹 (范蠡 勾践 文种)
老马识途 (管仲)
西子浣纱 (西施)
一鸣惊人 (楚庄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后多用作贬义,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
南辕北辙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画蛇添足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
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
郑人买履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揠苗助长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嫌稻苗长得太慢,于是将稻苗拨高,满意地回了家,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稻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
出处:《韩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正在耕田.田边有棵大树桩,一只兔子飞奔过来,不小心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这个农民从此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再也没有得到兔子,而他的这种行为却被当作笑话在宋国传开了.
刻舟求剑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