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采用什么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应避免哪些错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8-23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的是关注教师传递知识的艺术,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自己完成老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1、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习者此时此刻的知识、能力准备,是能够引起他们直接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内容是否恰当,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2、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关注点应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看教师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能否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活泼于一体?3、高效学习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4、高效学习,要有效益意识。要提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发展,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严禁加时、加课、拖堂现象。同时要关注是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新课程的实施,确实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地落实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许多教师还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为了“赶时髦、走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中无效的教学。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活动本身是对的,但不仅要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还要看干什么?更要想为什么要动?是否有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作为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更不能只是为了展示其教学思想先进的外衣,而应成为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素养的一种载体,一个过程,更应以课堂文化的形式体现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现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这种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无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2、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一新,教学情境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我们的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上公开课就非得创设一个情境引入不可,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利的。3、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但现实中我们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这样“热闹”的课堂教学是少有成效的。4、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实际上,在知识的学习中,有些东西可以探究,但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探究的。提倡探究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来进行探究,每个知识都要进行探究,它并不排斥探究性学习以外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的,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要接受学习了。接受学习对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只不过以前过分强调了接受,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不够重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值得提倡的。策略一: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对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学习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策略二: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探究活动。《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对不能完全“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致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策略三:要有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活动。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学科思想与方法。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不十分有效,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学科味”,甚至把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有时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学生活动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策略四:让学科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若能将教学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怎样用,从而萌发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学习。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所谓把学科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策略五:适时适度的评价方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六:从数学层面理解、掌握问题的本质。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要有“学科味”,应该成为让学生经历变化的过程,努力引导学生用学科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从学科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现在有一些课似乎是学生活动了、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层面上,缺乏高层面的思考、认识和提升,制约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让学生从高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获得学科思想与方法,在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采用什么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应避免哪些错误
1、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习者此时此刻的知识、能力准备,是能够引起他们直接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内容是否恰当,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2、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关注点应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

对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的教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受别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独立、自控能力,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责任,有利于发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小组或者集体中为了要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到人合作学习。它体现了学习的交往、互动、共...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区别 教学方法的种类和手段有哪些 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自主探索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各学科都应用得较为广泛,且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讨...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转变
1.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经常使用“你有不同意见,请讲”这类语言,教师正在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探索——自主建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扰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少教师对其精神实质并不了然于心,以致在实践中走上了的歧路。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流行语常常挂在语文教师的嘴上:在初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所谓的研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践行新课程标准,提升学生
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

新课改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探究 继续教育教与学的转变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调查、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利学生全面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它包括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

如何开展新课程标准中的探究活动
以科学学科为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探究环境,让他们真正经历像...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9、《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实验技能?10、你在教学中采用什么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应避免哪些错误做法。11、《新课程怎样教》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12、《新课程怎样教》中新教材的六大特点。13、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10、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目标的差异、内容的差异、...

【新课改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理念
无论什么形式,落实教学目标是目的,必须把严格要求放在首位,把知识与能力是否落实到学生身上作为评价的第一要素。 “热闹活动秀”冷落了教材文本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课程内容的开放、课程目标的开放、课程实施的开放。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形式多样的、富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有自主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