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因被妈妈批评跳桥丧生,父母应如何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

上海一17岁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并因此遭到母亲的批评。当母亲驾车载着他经过卢浦大桥的时候,男孩突然跑下车并迅速跳桥,整个过程不到五秒。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有效的教育孩子,才不会酿成惨剧呢?

这个视频令人十分痛心和惋惜,不仅是对于一个鲜活的、充满无尽可能的生命的逝去,更是对当今一种社会现状的痛心疾首。

作为一名驾驶员和一位母亲,将车辆突然停在道路中央,之后下车责骂孩子,上车后仍不肯开车离去,而是继续停在那里,可以说是直接导致孩子推门下车跳河的原因了;而细细想来,仅仅是因为这一次责骂吗?虽然在事情全部水落石出之前,我们不能对当事人妄加评判和指责,但是可以根据监控录像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在平日里就早已饱受类似的责骂了。所以,这次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位母亲平日里未曾或很少责骂过孩子,而这是第一次对孩子进行如此长时间和激烈的批评指责,进而直接导致了孩子心理防线崩溃。从事发后这位母亲的表现来看,她对孩子的深爱和对自己行为的悔恨显露无疑,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从孩子的角度,我特别能够理解这名小朋友一时冲动、寻短见的原因。在我小的时候,我也曾被家长训斥、批评、指责过;如果是因为我自己犯的错误,比如贪玩未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等,被家长和老师批评时,我一般都能够接受——自己犯的错自己抗,这是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但是如果是我被冤枉了,有几次我到现在还印象尤深,被人诬陷或是家长在未问清青红皂白就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对我横加指责(还好没有体罚)时,我会崩溃到极致,因为感到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连父母都无法相信我、理解我,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时我也会有寻短见的冲动,但是当父母发现真相、真诚地向我道歉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在我看来,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万,每个家庭有自己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共同的前提应该是信任、理解和尊重。“棍棒之下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过度的批评和指责只能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爱、信赖、敬重等正面情绪,取而代之的是恐惧、逃避和仇恨。家长应当将自己的孩子当作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来对待,而不能将其视作自己的附属品、占有物或是自己的一部分。只有满足这个前提,家长与孩子之间所有的沟通才是有意义、有效果的。

有人常用古代的“孝子”观念来约束自己的子女,动不动给正值青春期、叛逆的他们扣上一个“不孝”的大帽子。殊不知,古人说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不是反过来。这就说明,长辈的正确表现是前提,只有自己先做好一名合格的父亲或母亲,起到表率的作用,孩子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子或女儿。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才是为人父母者应有的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是反过来,父母在教育中从来都不尊重孩子,或者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内容与自己为人处世的实际行动言行不一:那后果是毁灭性的。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尊重一旦丧失,其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都会受到巨大影响,轻则时刻感到缺爱,重则人格扭曲,无法成为健全的人。这种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很难感受到外界的爱,也很难给予和付出爱,他们的一生都将在痛苦当中度过。

当然,尊重和信任不意味着没有边界的放任自由。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孩子的错误如果现在没有纠正,那么以后将会造成更可怕的伤害。这个时候,要与孩子充分地沟通——就像是在办公室跟同事或客户沟通那样,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及内心的想法,而不能一味地搬出家长的架子来压制、责打孩子。让孩子充分了解到自己错误的危害,才能避免下一次犯错。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让他们成长最好的方式。如果是自己冤枉了孩子——不要犹豫,诚恳地向孩子认错,想想你是怎么向老板认错的,就怎么像孩子认错——这样不但不会影响你的威严,反而由于你的真诚和尊重,孩子会回报以更多的信赖和尊重。这样才能建立起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教育一定要讲究方法和原则,才能避免误入歧途,害了自己和孩子。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2

回顾一下这件事情,简单说,就是母亲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批评了孩子,孩子受不了突然走了极端跳河自杀【如下图所示,是来自人民日报的报道】。

这件事情确实是让人痛心的,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这个学生从实施自杀到跳下大桥总共就是几秒钟的时间,非常坚决,根本不是像有些人自杀一样,站在楼顶或者桥边几个小时,直到大批人过来围观,最后十有八九会被消防队员救下来。所以你很难想象这个孩子心里面有多绝望。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很多,父母批评孩子根本就不看孩子接受不接受,只知道呈口舌之快,我身边就有一些朋友跟我说起来过,他们的父母责骂他们的时候甚至于会频繁说“你怎么不去死”这样的话,得亏是我的朋友们心理素质好,不然恐怕也是会走了极端。

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父亲直接把枪扔到孩子面前,说你怎么不去死,然后孩子就举枪自杀了。

作为最亲近的人,父母对孩子说出来非常恶毒的话,对孩子本身的伤害是极大的,而且凡是都要讲究一个度,批评人这个事情一般都是适可而止,不能得理不饶人,一旦过了这个度,批评不仅起不到作用,甚至于还会适得其反。

当然了,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心理这么脆弱?说几句话就受不了了?

这句话说的不对,孩子心理脆弱,也跟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我相信这个事情中的矛盾绝对不是孩子跳桥之前几分钟之内积攒的,而是可能从孩子出生开始一直到跳桥前一刻积累起来的。

事实上,现在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都是有问题的,一方面想要让孩子独立,所以面对孩子的很多要求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又采取“你就要听我的”这样一种态度。这样的教育方法之下,孩子会想:好处没我的,还要到处管我,这算什么?

这种现象叫做“冷暴力”,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表面上每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从来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只知道玩儿手机、看电脑,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自己想办法去,你自己不会啊?”而遇到孩子做错事的情况下,就知道一味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骂一顿、打一顿就算解决了,然后接着“冷暴力”。

这样的状态下,孩子的普遍想法是:我真的是亲生的?久而久之,孩子的叛逆就会越来越强,心理也会非常不稳定——厌世、抑郁这些状况也就接踵而来,毕竟自己最亲近的人都好像不在乎自己、只把自己当工具,半点儿心思都不想花,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思呢

总之,父母可以批评孩子,甚至于该批评的时候必须批评。但是这是建立在两代人具有良性关系基础之上的。如果平时你对孩子不管不问,什么事儿就知道一言堂,那么就不要怪自己的话孩子不爱听。

最后,有人会强调,我又不会照顾孩子,这能怪我吗?

养育养育,不光要“养”,重点是“育”,如果不会怎么教育孩子就去学,如果不想学那就不如看看怎么避孕和无痛人流。本质上说孩子是无辜的,你为了“传宗接代”这样的目的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却置他不顾,难道不是你的错吗?

第2个回答  2019-09-07

导语:近期一则新闻让人们很是痛心,在上海一个17岁的孩子因为和母亲在高架桥上发生争执,结果停车后一跃而下,直接跳到了桥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他的母亲则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可是也已经于事无补了,孩子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的没了。


据媒体报道,孩子因为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争执,而孩子坐在母亲的车上,母亲一路上都在训斥孩子,甚至生气的停在高架桥上,孩子一生气推开车门直接就跳了下去。而母亲终因为追赶不及,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

很多人会质疑,为什么妈妈会把车停下来,给孩子一个跳下去的机会,其实人在生气和冲动的时候会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她的儿子当时也同样是愤怒的,毫不记后果的跳了下去。母子二人都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人在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就会被情绪所控制,而上述的母子二人都是被情绪所导致。而17岁的孩子也是正值青春期,本身在这个阶段就会有所叛逆,会出现不爱学习,打游戏,早恋等情况,这时候作为父母就要多加的引导孩子,当然了我们每个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没有做父母的经验,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自己也无法控制,很多时候和孩子就是一拍两散的结局。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父母的要学会提升自我,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然后再教育孩子,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从而改善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虽然我们不清楚孩子到底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什么,但是我想很多时候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同学发生了争执,无论如果也不可能是一方的错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做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自家孩子批评一顿,这样才能给人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觉。往往都不能听孩子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述清楚就肆意的揣测孩子的错误。对于孩子,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无论孩子在学校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多大的矛盾,但是在我们面前,他就是我们的至亲。孩子一定是希望父母可以理解自己的。


所以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不应该判断谁的对错,更不应该部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责骂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把自己心中的怨气以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听孩子讲述完成。然后和孩子一起进行分析,无论谁对错,都要给孩子及时指正出来,我相信在孩子陈述的过程中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分析过程中,孩子自己也能悟出其中的对错,这时候在适当的对孩子加以引导,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该如何和同学搞好关系,如何避免这场不愉快。我想孩子应该是自己就可以认识到,真的不需要家长的责骂。家长要做一个倾听者和一个分析者而不是一味的责骂。也许在责骂的过程中,孩子勉为其难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在愤怒中脱离出来,而是因为父母的施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重点提示:所以一定要记住情绪激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批评孩子。另外一定要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最后家长要对孩子传递一种相信的力量,孩子的情绪在家长的认可和疏导后,孩子自己也会判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遇见问题和情况的时候,应该先控制情绪,再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今日话题:很多父母都是初为人父母,很多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都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修行,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有的不应该仅仅是责骂和发火,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理智的分析事情的原委,让孩子在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错误的根源。我们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才能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

第3个回答  2019-04-22
孩子犯了错,家长一说就流泪哭泣,不要以为这是悔恨的眼泪,其实这是孩子在逃避被批评和被惩罚。如果家长一看到孩子哭泣就妥协,从此以后孩子就会以此为手段,试图让家长迁就自己,不再评判自己的行为。
面对孩子一说就哭,可以让孩子自己说,由他自己阐述做错的这件事,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件事,阐明对错,最后一定要鼓励和安慰孩子,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还是支持自己的,只要承认错误并改正就好了。
这样,家长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经过结果,理解孩子,而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评判事情。
学会立规矩
孩子自尊心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经验和尚不成熟的看法在看待一件事,所以有时候会不客观或者太过自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就具体事情给孩子立规矩,让这些准则或者依据给孩子一个直观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是对的,是大家允许的,不会被批评的。
这些规矩,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管教,也是对家长的约束。有了规矩之后,家长教育孩子就不会再随心所欲,会让孩子知道这些错误是大家都不认可的,并非家长的一言堂,这样孩子会更加信服。
在“赏识教育”的推广下,在“一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的呼吁下,现在的家长大都是以鼓励、表扬和肯定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
可是许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掌握赏识教育的要点,对于孩子本来就该做或微不足道的事情,都给与“太好了!”“你真棒!”“你是最棒(优秀、聪明、能干)的!”等这一类积极评价或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最高级式评价,很容易导致孩子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的能力,产生盲目自尊。
自尊心得到健康保护和培养的孩子,他们的自尊水平也会较高,会自觉地让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形成一致,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更积极,在自然探索和社会活动中会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们要求自己会更合理更严格,更有上进心,会在有益的氛围中高效率地学习适当的行为,同时也会明显减少那些不适当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帮助那些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建立一种积极、务实的自我意识,形成健康的自尊心。
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上进,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有些家长出于客套,常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别的孩子;也有些家长因为谦虚,故意贬低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他自己的优缺点,过多地凸显其他孩子的优点是不客观、不平等的,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健康发展。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尽量避免以上情形的发生。为激励孩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即拿孩子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如:“今天画画时很专心,表现比昨天棒。”“今天猜谜语虽然没猜对,但是却没像昨天那样发脾气,而且高兴地去请教爸爸。”这样既能够激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又不会让孩子为顾及面子、满足虚荣心而盲目自尊。
第4个回答  2019-04-22

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不再单单是个人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明显地社会问题了。最近几年,总听到或看到一些类似的事情发生,有个别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想不开跳教学楼,造成重伤,还有被家长说几句,就离家出走,严重一点的就轻生,这样的行为不仅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教育因素,家长太娇惯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成长在一个顺境当中,没有经历过挫折磨难,所以造成孩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考虑他人的感受,遇到挫折和困难不是想怎样去解决和克服,而是选择走极端,以为可以一了百了,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二方面是社会教育问题,从接受教育开始,不是先教怎样成人,而是不停地灌输文化知识,传统的文化精髓都被抛弃了,不再注重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的熏陶,而总在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千篇一律地要把孩子培养成高才生,而扼杀了孩子自由的天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