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历史自秦朝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之后,君主集权专制便开始了他的发展历程,贯穿两千多年直至清朝覆灭,而在秦朝至明初时期,相权也在中国封建政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相权在此期间是怎样由出现到结束的呢?
相权,即丞相的权力,丞相:封建时期的一种官职名称,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辅助皇帝总理政务,为百官之首。
《汉书》:丞相者,朕之肱骨,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新唐书》: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丞相为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一,替皇帝行百官之职,为百官之首,权力还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秦朝二世而亡,丞相制度以及丞相权力在秦朝时期变化不大。
汉推翻秦朝之后,沿袭秦制,丞相制度也保留了下来,在西汉初期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如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萧何、曹参、王陵都担任过丞相一职,他们敢于进谏,同时能够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掌握着任用官吏、处理朝议政事等大权,甚至还能参与立法、军事等重大事务的处理,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直至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亲政后,意识到了丞相的权力之大已经威胁到了他的独尊地位,于征和二年,颁布了诏令将丞相官府一分为二,实际上是从人数上削弱了丞相的权力,这只是第一步而已。在分丞相府之后,汉武帝又破格入用出生寒门的有才之士参与国家的重要决策之中,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这些职位虽然不如丞相尊高,但他们能伴君左右(如大名鼎鼎的卫青),一定程度上架空了丞相的职权,而这些寒门之士组成了所谓的“中朝”,与三公九卿之“外朝”相应,组成了“中外朝制度”,以中朝制约外朝丞相的权力。
西汉中后期,尚书台成为皇帝“秘书”,绕过三公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空前提升,此时的尚书台总览朝政成为了实际上的丞相。相权又进一步被削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丞相之权的尚书台在行政机构中独立成为中央行政的总机关,此时的尚书台已不再仅仅行使丞相之权了,尚书台的长官在法律上已确立为丞相之职,同时期中央又另设有中书令和门下省,二者长官都是任丞相之职,都是中央的办事机构。“三省制度”初成,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
隋朝时期天下一统,前朝的政治制度又被沿袭,三省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唐代隋之后,在三省制度的基础上又增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属尚书省,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任宰相职,六部各设部长管理相应事务,六部的产生将尚书令(即宰相)之权进一步细分为六。尚书作为执行机构与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共同组成“三省六部制”。由于任三省六部职位繁杂,官员众多,相权的削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朝沿袭唐朝制度,宰相又有正副之分,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也称之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政知事”为副宰相。参政知事可设立多人,最多为四人,宰相之权又通过增加人数而得到分散。
元朝时期,三省制度被废除,只保留中书省作为行政中枢机构,中书省又设平章、参政、左右丞相用以行使宰相的职能。
明朝初期,官制主要沿袭前朝,但中书省只设左右丞相。明洪武十三年,中书省的丞相胡惟庸被告谋反,朱元璋以“枉法诬贤”等罪名,将其处死,同时期也将沿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一并废除,胡惟庸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丞相,相权最终被皇权终结!
从秦始皇到明太祖,至关重要的相权是如何被皇权终结的?
明朝初期,官制主要沿袭前朝,但中书省只设左右丞相。明洪武十三年,中书省的丞相胡惟庸被告谋反,朱元璋以“枉法诬贤”等罪名,将其处死,同时期也将沿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一并废除,胡惟庸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丞相,相权最终被皇权终结!
皇权和相权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自从汉武帝开始,只要是稍有野心的君王,都会想方设法的削弱相权,最终在明太祖执政时,皇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然,丞相虽然消失了,不过以另外的形态又出现了。比如内阁,再比如辅政大臣以及军机处。 不过,他们与皇帝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只能小心翼翼的劝谏,不敢轻易得罪。这些人的地位,和丞相也是远不能比的。 到...
从秦始皇设丞相至明太祖废除丞相,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特点是什么...
从秦到明相权的演变特点是逐渐削弱,直至朱元璋废除丞相。
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何被明太祖朱元璋废掉呢?
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至高无上,但当时的宰相权利很大,是官僚集团的领袖,对皇权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后世的皇帝不断追求至高无上,毫无制衡的皇权,而相权无疑是最大的阻碍。故封建社会的总趋势都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弱化。明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皇帝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追求更甚,在此大背景...
中国历史上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
相权由最初的权利之大,后来逐渐缩小。分散,到最后消失。官制的变化反应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最开始,从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开始,宰相是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汉以后相权逐渐扩大,甚至于威胁到了皇权。统治者开始任用各个部门,分立相权。一直到明,朱元璋废除宰相,建立内阁 皇权越来...
秦朝、汉朝、唐朝、北宋、明朝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矛盾的?
秦朝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上处理全国政事。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互牵制,集体行使相权,这就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丞相,且规定今后不许立相。权力尽归皇帝一人手...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的来说是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相权逐渐得到削弱,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根本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随着历朝历代的沿续是不断趋向于完善的.皇权的不断扩大,相权的不断减少,以至被废除!中央集权的加强,到最后走向反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长期在中央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在...
为什么说皇权和相权是同时废除的?
也就说,只要皇权不消失,相权也不会消失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明太祖朱元璋以为废除丞相就能解决这个矛盾 事实上,这只是个称呼问题 因为皇帝执行皇权,必须有丞相的存在 明朝的大学士也相当于丞相(张居正就被称为相爷)清朝初期大学士也相当于丞相 到雍正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就代替了大学士 综上所...
秦至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权,分割宰相财权,削弱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
相权从何而来?其兴衰又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权力斗争的天平向皇权倾斜始于宋代,重要标志便是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的宰相撤座事件。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先后任命后周大臣范质、魏任甫和王溥为相,意图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避免引起前朝老臣的反扑。但赵匡胤黄袍加身前就是后周柴氏朝廷的太尉,也是实际上的宰执,因此他对于相权有着天然的忌惮,担心另有他人故技重施,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