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记得一位高人说过他一辈子不与两种人交朋友:一种是10次喝酒10次醉的人,一种是10次
喝酒1次也不醉的人。我理解第一种人是酒鬼,此类人嗜酒如命,有酒便是娘;第二种人是伪君
子,精明大了就是虚伪,做什么事都在算计得与失。所以都不值得交往。
欢度春节,人们难免要举杯相庆,觥筹交错一番。酒乃五谷之精,少喝对身体有益,多喝则对身体有害。轻则醉酒闹事,于己于人不利;重则酒精中毒,损伤内脏,甚至有生命危险。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一进酒场就当局者迷了,什么“英雄海量”呀,“将进酒、杯莫停”呀等等,不一而足,大有效法古人“一醉方休”之意,其实古人并非都是主张醉酒的,李太白的醉酒是与他的坎坷遭遇有关的。
近读古诗就有两首“劝君饮酒莫过量”的好诗。宋朝诗人陆游写道:“尔来人情甚不美/似欲杀我以曲蘖/满倾不许计性命/傍睨更复腾颊舌/醉时狂呼不复觉 /醒后追思空自责”。陆游这首诗就把被人硬劝酒的苦处写得淋漓尽致,称过多的劝酒为“不美的人情”,想用“曲蘖杀我”。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丈夫欢乐自有时/遇酒先怯非子衰/万骑击胡看海岸/此时意气令君看”。这首诗表达了他宁愿当疆场上的英雄,而不愿当酒场上的好汉的肺腑之言。
唐朝诗人王翰有首《凉州词》也写得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将酒与征战的沙场联系起来,充满豪壮之情。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以豪饮为能事,甚至为此而伤身误事,其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时逢佳节,在这方面提个醒,我以为很有必要。
酒 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呵!别以为我是酒的行家,其实我对酒的兴趣来源于调酒的乐趣,因为调酒是一种不分国籍、不分方式、不分制作方法的技巧,只要让客人和朋友们愉快的喝下自已调配的酒就能使我兴奋不已了,酒谱只是参考,主要还是要自已动脑筋,参照酒谱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调配方法,这才是主要的。我想我在古代的话也一定是个酒保之类的角色了,我爱好调酒就象有些人爱好象棋那样痴迷,但至今仍没配出一套自已能拿出大雅之堂的鸡尾酒。所以有些网友问我为什么以前主页为什么不挂酒的内容时,我会脸红的原因了。
说起来也很奇怪,虽然我热衷于调酒,但我自已是很少喝酒的,就象写歌的人不唱歌一样,可是也有例外的时候,那就是对葡萄酒非常着迷,看见一瓶瓶的白干红干时我就情不自禁的拿在手中摆弄,呵!也许是天生就对葡萄酒的情有独钟吧!偶尔能多喝点,却也能品出个所以然来。
世人往往把狂饮烂醉的人称为“酒鬼”,讽刺讥笑,贬之又贬。但唐诗中好象找不到“酒鬼”这个词,或称“酒徒”,或称“酒友”,或称“饮者”。杜甫则称他们为“仙”。“仙”与“鬼”虽然都是乌有之物,但“仙”、“鬼”之别,一在天上,一在地府,相差不是一个档次。狂醉的人,也不认为自己是“酒鬼”,李白便自称“酒中仙”。在当时,你不能经商赚钱,不能一举成名,都不会有人笑话你,若不能饮酒,则受到亲友的“奚落”。饮酒是做人的基本功,万万缺少不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