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这个事给你的资料。很科学的研究数据。】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
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长三角各城市统计部门大量丰富的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发展状况,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对比分析,从统计角度简述绍兴经济总量和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置变化情况,剖析绍兴在经济发展某些方面落后于部分城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找出差距,扬长避短,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绍兴“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基础为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工商辐辏之所”,对外埠际贸易发达,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广为传颂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诗词民谚,就生动地记载了长三角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丰碑。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1/4以上的外贸出口,30%以上的外资利用额。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与社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2%和14.2%,分别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2和6.1个百分点。但是,将绍兴置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处于中等水平,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竣形势。如何认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准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绍兴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位,确保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城市领头羊,努力跻身第一层次城市,是当务之急和今后定位发展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从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看,到2002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5408亿元)、苏州(2080亿元)、杭州(1782亿元)、无锡(1602亿元)、宁波(1500亿元)、南京(1298亿元);GDP在700—1000亿元的城市有5个城市,分别为:绍兴(928亿元)、南通(887亿元)、台州(858亿元)、常州(761亿元)、嘉兴(706亿元),其余5个城市GDP均在700亿元以下。本文依此将十六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绍兴暂居第二层次第一位。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详见图一)。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详见图二)。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

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从各城市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二)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三产发展速度较快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现行宏观分类是按三次产业划分,即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及为其服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各种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各种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住宿餐饮、文教卫生、信息及公共机构部门。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中各类活动的性质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顺序,从人类经济发展产业时序和国际历史经验看,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83年,长三角地区GDP三次产业结构为16.7:62.1:21.2,到2002年调整为6.0:52.1:4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7个百分点。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长三角地区一产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30.6%,比全国的64.2%,低33.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1.3%,高出全国2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28.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从生产结构来看,2002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比全国比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2.1%,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9%,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
(三)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提高
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苏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出口连年提高。1990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4.30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67亿美元,增长41.0倍,年均增长36.5%,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2.3%上升到34.3%,13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49.56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67.59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亿美元,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4.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0.9%上升到28.9%。 二、绍兴与长三角各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增长迅速,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平衡,城市规模档次不同,市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在总量和规模上遥遥领先,第二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稍有先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第三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相差较大,有明显断档现象。绍兴处于第二层次第一位,近二十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从近几年

发展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绍兴竞争要素较为缺乏,地理、人文优势不明显,面临压力大于机遇。 (一)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比较
从近二十年的发展状况看,绍兴的经济总量与第一层次的城市差距有所缩小,相对第二层次其他城市的优势有所增强、上海经济总量稳居首位,绍兴增速暂居第一
从各城市经济总量情况看,上海是名符其实的领头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首位, 2002年GDP总量达到5409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27.1%,占全国总量的5.3%,1978—2002年GDP年均增长9.7%;人均GDP达到40640元,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65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倍,在人口迅速集聚的情况下,1978—2002年均增速仍达到8.8%。
绍兴市在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气候,以及绍兴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绍兴经济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经济总量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基本走在长三角城市前列。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2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28.15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到4.6%,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从第13位上升到第7位,总量增长了81倍,仅次于台州市(84倍)居长三角第二位;按可比价格计算,绍兴市国内生产总值24年间翻了五番,年均增长15.7%,居长三角第1位。由于增长速度较快,绍兴GDP总量陆续超过了镇江、泰州、嘉兴和扬州,从第二层次末位上升到第一位,并且与这些城市相比,绍兴的优势有所扩大。与第一层次的城市相比,绍兴在其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从总量上看第一层次城市扩张更为显著,绍兴与之相比,是速快量小,差距越来越大,与1978年改革开放时相比,从总量上看,绍兴国内生产总值与上海、苏州、杭州的差距

从262亿元、21亿元、17亿元扩大到4481亿元、1152亿元、854亿元;从各城市占长三角地区比重变化情况看,绍兴占长三角比重仅提高2.6个百分点,远远慢于苏州、杭州和无锡等城市。
2、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绍兴居长三角位次稳步上升
受城市规模大小影响,经济总量的大小并不一定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往往以人均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从人均水平看,目前绍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长三角诸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快速提高。1983年最低城市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0%,2002年最低城市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21元,也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1983—2002年十六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均在9.6%以上,最高的达到16.3%,而同期全国的年均增幅仅为8%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很大提高,按户籍人口计算从1978年的299元提高到2002年的21414元,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也从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0%,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第1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绍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长三角的位次便稳步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80年代中期超过扬州和南通,由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在90年代中期又超过了湖州、嘉兴和舟山,上升到第9位,在2000年初又超过了镇江,上升到第8位。到2002年与第7位的常州市还相差801元,与第6位南京相差1444元。
3、各城市财政实力同步增强,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江浙两省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也是国家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002年长三角浙江七市的财政总收入为814.73亿元,占浙江省财政总收入的77.6%,江苏八市财政总收入为989.96亿元,占江苏省财政总收入的66.7%,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21.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城市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78年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仅上海(190.67亿元)和南京(10.85亿元)2个,到2002年财政收入最低的城市舟山也达到了15.71亿元。从1983—2002年的增长情况看,各城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3.0%以上,其中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8%的城市有12个,增长最快的是台州市(22.3%),其次是宁波(20.0%)、苏州(18.6%)和绍兴(18.2%);上海和南京由于基数较大,总量增长较大,但增速较慢,居末2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地方财政负担大小的一个指标,由于城市在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收入口径不同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可比性不强,我们对照与绍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行政级别相当的嘉兴、台州、南通等城市就财政负担问题作一简单比较。
绍兴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近年来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78年,绍兴的财政收入仅1.86亿元,2002年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7.3%。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但和嘉兴、南通、台州等城市相比,占GDP比重较低。1978—2002年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97%,比嘉兴低1.22个百分点,比南通低0.9个百分点,比台州低0.03个百分点。从时间上看,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80年代以前低于嘉兴和南通,高于台州,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低于嘉兴,但高于南通和台州,1995

年之后,便一直低于这三个城市。从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一方面说明财政负担小,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税收上还有潜力可挖。 4、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显著,绍兴二产领先、三产靠后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十六城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3—2002年的20年间,长三角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均呈较快增长,其中台州二、三产增加值以年均22.8%和16.4%的增速分别位居十六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绍兴以20.3%和14.2%的增速分别位居第二和第八位;苏州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速居第一位;从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增幅比较看,上海及江苏的大部分城市三产增速已高于二产,从产业结构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长三角地区已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调整,以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已改变为农业比重趋向下降,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比重急剧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占据较大份额的产业结构,同时在以工业化为主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市以自身特色工业为基础,发展块状经济或产业群,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各城市前列,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1983—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27.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已超过50%。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等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二产所占比重已过最大时期,在巩固发展二产的同时,三产发展一枝独秀,与上海市较为接近,相融程度较高。浙江七市二产比重均已超过50%,已处于二产发展的鼎盛时期,三产快速发展,近几年年均增速更是步步提高。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长三角经济区的特点
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产业集聚、创新驱动、开放型经济和区域协同。产业集聚: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产业集群,如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形成了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创新驱动:长三角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开放型经济:...

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长三角的经济特点: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长三角是以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为主其余为辅。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

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2. 该地区的经济特色在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熟。在长三角,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合计超过90%,其中上海、浙江和江苏的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69.9%、50%以上,显示出产业结构的优化。3. 产业集聚效应在长三角地区日益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房地产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

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长三角经济区的GDP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国企、民企、外企优势互补,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高。一、二三产比较发达长三角地区二三产合计在三次工业中的比重都在90%以上,三产在上海、浙江和江苏都在50%以上,上海在69.9%。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逐渐显现,在固定资产投资...

长三角经济区的特点
3. 该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交通便捷,物产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被誉为“金三角洲”。4. 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城市相连,文化相近,经济融合,人民亲近。这一地区以上海市为龙头,苏浙为两翼,共同构成了经济发达的区域。5. 长江三角洲以占全国...

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分析:1.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肥沃的土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商业和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经济和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 长三角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

长三角珠三角哪个发达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各自具有独特的经济优势和特点。然而,从多个维度来看,长三角的发展水平普遍高于珠三角。首先,从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更大。长三角包括经济强省如上海、江苏和浙江,这里拥有众多全球知名的产业和企业。相比之下,珠三角主要以广东的广州和...

长三角的发展条件?
长三角的地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它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于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

为什么说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1、地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陆上交通发达。2、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足够的降水,气温适宜,农业发达,为工业奠定基础。3、位于长江入海口,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海港较多。4、沿海地区开放较早,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基础设施完善。5、国家政策支持,腹地广阔,有庞大市场,有高素质劳动力。

地区经济长三角地区经济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实力显著。该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占全国的11%,GDP占全国的22.5%,财政收入占全国总量的31.5%,长期吸引外资占全国总量的35%以上。在2008年的经济运行分析中,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经济增长均超过10%,其中江苏省经济增长尤为突出,达到了13.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