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了吕家后,在四处无人的情况下说: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既然是四处无人,那陈寿是怎么知道的。

我是想问陈寿是根据什么写下历史的,易中天没说这些。

应该没有人在场;陈宫就更不在了。
《三国志•武帝(曹操)纪》中没有记载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文字,裴松之分别引注了《魏书》、《世语》、《杂记》的说法,将此事收录了进来。它们的原文如下。
1.《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2.《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3.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以上记录,分为两派,即《魏书》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因为伯奢不在家,而他的儿子和宾客却对曹操打劫。曹操杀人纯属自保。《世语》和《杂记》没有本质上的分歧,都是记载这是一桩误杀案,《杂记》里还记录下了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被视为曹操奸诈的铁证。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怎么取舍呢?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中引用后世学者的评价,作了很好的说明:
《集解》中载:周寿昌曰:“吕氏子弟宾客果有劫曹之心,则杀人已有备,操一人,何能敌之?惟伯奢五子皆以父友待操,并无机心。操自疑,乘其不备而杀之耳。‘负人负我’灭绝天良,正是天良不能昧处。此事自以郭孙两说为确。《魏书》全魏操文饰,掩其恶而诬吕氏,不足信也。”
周先生所言不谬,吕氏一家数人,如果真要算计曹操,曹操力敌是很难“手杀数人”的。唯有《魏书》在替曹操文过饰非而已。《世语》和《杂记》所记载的事情,情理上不应该有人在场。却实,史书中有一些记载,读者会认为没有人旁观,怎么可能记载下来呢?其实,这些很可能是曹操晚年转述或亲述留下的“回忆录”啊。所以,旁边没有人,是合情合理的。
再说说所谓的陈宫。
《三国演义》犯了个致命的毛病——不通地理。《演义》中说,曹操自京城洛阳逃出,欲潜归故里谯县[也很可能是陈留]。所以曹操应当一路向东。吕伯奢一家在成皋,而所谓陈宫释放曹操是在中牟县。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描绘,洛阳向东出了旋门关,就到了成皋,再向东走好久,才可以到中牟。如果依照《演义》中所说,曹操就是一路向东,先经过成皋,不去拜访故人,再一路向东,到了中牟,被陈宫放了,接着昏头转向,不再向东,反而向西,往洛阳方向返回,折到成皋,过了一把杀人瘾才走。这是说不过去的。
《三国志》中,记录了曹操在中牟被抓,又被释放的事情,经过也不像演义中所说那样。县令、功曹、亭长都没有记载姓名[也不是卫兹]。但一定不是陈宫,这一点可以参看《三国志•吕布传》中的关于陈宫的相关记录。
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白了。曹操先逃出洛阳,路过成皋。误杀吕伯奢一家[伯奢不在家],大抵是有的。后来真相大白后,曹操也觉得很后悔。逃到中牟,被亭长怀疑是逃亡的罪犯,被抓入监狱。但亭长不知道他就是曹操。过了几日,县中接到了董卓捉拿曹操的命令。县中的功曹认识曹操,向县令求情,说让他放了前日抓来的犯人。曹操这才侥幸逃脱。陈宫的出场,应当在曹操第三次讨伐陶谦时,成为吕布的幕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06
历代的史学家都应该会在著书的时候引用、考证、按照逻辑推测,肯定不会是他们亲眼所见的,当他们从别处得来的材料经过他们的分析后觉得很合理就记上去了。就象陈寿记录了曹操杀了吕家的人一样,只有曹操和陈宫两个人知道,但很少的人会去怀疑陈寿是怎么知道的,甚至我们已经当这是事实了。很佩服 活着的三国 - 举人 五级 的见解。
第2个回答  2007-03-07
并不一定就是杀完马上就说这句话!可能是发生这件事之后,曹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来陈寿 凑一起的!
第3个回答  2007-03-06
陈宫不是哑巴的好不好,他就是因为这件事跟曹操翻脸的.弃曹而去.在被曹操俘虏之即,重提此事,表必死之心的啊.有什么想不通的啊,这事就传了贝
第4个回答  2007-03-07
易中天算什么东西?
他说的就是权威啊?
那是小说啊,
照你那样说来,历史演义小说都别要心理描写了,
因为没有人知道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说什么话。
项羽、刘邦当时很多事也没有知道,很多话也不知道有没有说过,
但是司马迁也写出来,
我们也认为合乎逻辑,
那么你还要追求什么呢?
不要把易中天看的很神圣,
他的很多思维也不过是参照很多人的想法的。

曹操杀了吕家后,在四处无人的情况下说: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既然是...
应该没有人在场;陈宫就更不在了。《三国志•武帝(曹操)纪》中没有记载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文字,裴松之分别引注了《魏书》、《世语》、《杂记》的说法,将此事收录了进来。它们的原文如下。1.《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出处、背景
出处: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背景:曹操在离开董卓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杀死吕伯奢的家人。曹操杀错人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陈宫...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文言文及翻译
在回去的路上,碰到吕伯奢,也把他杀了。 陈宫不解,问:“既然你已经错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为什么还要他?”曹操回答说:“吕伯奢回去后看到家人尸体,肯定会带人来追我,我还不如先杀了他。”陈宫说:“你知道却仍旧杀,太没义气了!”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无言以对。 2. 曹操杀吕...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是曹操对谁说的
《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人太好,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孙盛杂记》则提,因曹操听到异声(原文是食器声,不见得是刀具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临走前悲凄的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说了哪一句话
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曹操与陈宫在逃离董卓避祸,返回乡里的途中经过吕伯奢家,便借宿于其家。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将要谋害自己而冤杀吕伯奢的一家八口,逃出后又杀了吕伯奢。明代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将这段历史进行了加工,也成为小说中曹操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出处...

请问宁可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话的原话是,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杀吕伯奢一家后,(曹)“凄怆曰: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关键在凄怆二字。原句翻译:宁可我负他们(吕家),不可他们负我。结合语境,我的理解是:曹操因逃离董卓被朝廷通缉,又在陈牟县被捕一次,因而提心吊胆,树木皆兵。逃住吕家,本...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
曹操说的。出自:明·施耐庵《三国演义》第四回 原文: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译文:曹操说:伯奢到家了,见到我们杀死这么多人,怎么肯罢休?如果带队来追...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
但裴松之注解提供了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称,曹操在吕伯奢外出时,他的儿子和宾客企图劫持曹操,曹操反击并杀了几人。第二个版本提到,吕伯奢一家正在准备迎接曹操,曹操却因疑虑而夜间杀死了八人。第三个版本描述了曹操听到食器声误以为有图谋,杀后自责地说道:“宁我负人,毋服海妈人负我。”

宁我负天下人 毋天下人负我什么意思
而且曹操杀死吕一家后,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到三国演义之后变为:「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 因此吕伯奢灭门一案从《魏书》、《世语》、《孙盛杂记》及《三国演义》各自表述来看,愈来愈离谱,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尤其是曹操因猜忌而杀人全家的说法,非常不合情理吕伯奢...

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而绝不让天下人负我的...
吕老本是曹操父亲的好友,而且对曹操的行为也很敬佩,便请他 们在庄上留宿一宵,自往三里路外去沽美酒,准备款待二人。 曹操与陈宫在吕伯奢家等候,突然听见后园有人在讲:“杀两口,杀两口”。曹操当时好比漏网之鱼、惊弓之鸟,神经十分紧 张,听到说“杀两口”,以为是要杀他与陈宫。因此抽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