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谁说的??

如题所述

是一句谚语。作者无名氏。大意是听了您说的这番话,感觉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听君一席话”,是点悟的代表。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让别人点化了一句,使茅塞顿开,悟出来一个“道”,使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十年书”,是顿悟的代表,指自己通过发奋读书悟出了一个“道”让自己发生了变化。


扩展资料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有人要说了这第二部分很明显是一个夸大,是一种修辞方法。形容这个人听了这句话感觉很有用,比自己读的书还有用。

古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古代社会,在当时崇尚孔子、崇尚读书,把读书看成唯一出路的社会说这样一句话不亚于在文化大革命年代说“毛主席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的轰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4

是一句谚语。作者无名氏。大意是听了您说的这番话,感觉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听君一席话”,是点悟的代表。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让别人点化了一句,使茅塞顿开,悟出来一个“道”,使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十年书”,是顿悟的代表,指自己通过发奋读书悟出了一个“道”让自己发生了变化。

扩展资料:

从前,有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借宿在一户樵夫家里。樵夫和秀才聊得甚是投缘,于是樵夫请教秀才: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树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被问呆了,不知所措,只好向樵夫请教。

樵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嘛!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恍然大悟。后来到了京城考场,打开试卷一看,巧极了,朝廷的试题,正是樵夫说给他的雌雄水、公母树。

很多同考两眼发呆,只有他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后来秀才考中状元,特地到樵夫家报恩,还亲笔题写了一块匾送给樵夫。由此而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05
既然以上的出处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句话是对真实情况的一个反映吗?就是说这是真的吗?一句话真的胜过十年书吗?在经过少时的怀疑和这几年经历,认为这句话说得情况是很有可能的,不但有可能而且一句话还可能超过二十年的书!
我认为在这句话中出场的两个人物都不是一般的人,一个人也就是君属于像孔子、孟子这种级别的圣贤,而听者也是一个浸淫多年的学者,但是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境界。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是读了多少年书,掌握了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死搬教条。就像金庸武侠中武功最厉害的永远不会使那些舞刀耍枪的人,而是那些拈物皆可为兵器的人物,树叶、枝木均是利器,用最简单的太祖长拳也能使出非凡威力的萧峰之类。这才是武学的最高境界,融会贯通也是学术、学问的最高境界。那么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一位大师级的人士在指导苦读十数年的弟子或者其他的一个什么人。这个人距离最高境界只有一步之遥了,而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需要很高的天分和极大的努力。大师的一句话将听者的知识融会贯通,大彻大悟、茅塞顿开。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双方面的,没有量变的积累在多的一句话也不能促成、催化质变。更具体是怎么样的情景我就没有办法考证了,在这里也希望有学者能给出更确切的考证。
所以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是不能随便滥用的。要想一句话胜读十年书,你就必须先有十年书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就是听圣贤给他读十年书也不会胜过一句话的。
本文是无踪考虑了很长时间后写的,也希望广大的网友一同讨论。
最后留一个真实的事情《中国的大刀与日本的刺刀》希望大家能体会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第3个回答  2013-01-28
编辑本段释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由两个部分组成。一: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二: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编辑本段典故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他只顾赶路,错过了宿头。眼看天色已晚,他心里非常着急。正在这时,一个屠夫走过来,邀他到自己家里去。屠夫与秀才谈得很投机。于是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树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问呆了,只好向屠夫请教。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闻言,恍然大悟。秀才到了京城后,进了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秀才看着题目,两眼发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不久,秀才被点为状元。他特地回到屠夫家,奉上厚礼,还亲笔写了地块匾送给屠夫,上面题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这名话便传开了。编辑本段辨析不能随便滥用[解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那么现在大家想想有这种可能的出现吗?有人要说了这第二部分很明显是一个夸大,是一种修辞方法。形容这个人听了这句话感觉很有用,比自己读的书还有用。是这样吗?那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所讲的那段出处?同样是一个意思也是一种夸大。 事实是这样吗?古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古代社会,一个儒家思想如此深厚根深蒂固的社会里会有像上面这样解释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吗?这样想法的话可能吗?在当时崇尚孔子、崇尚读书,把读书看成唯一出路的社会说这样一句话不亚于在文化大革命年代说“毛主席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的轰动。 既然以上的出处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句话是对真实情况的一个反映吗?就是说这是真的吗?一句话真的胜过十年书吗?在经过少时的怀疑和这几年经历,认为这句话说得情况是很有可能的,不但有可能而且一句话还可能超过二十年的书! 在这句话中出场的两个人物都不是一般的人,一个人也就是君属于像孔子、孟子这种级别的圣贤,而听者也是一个浸淫多年的学者,但是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境界。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是读了多少年书,掌握了多少具体的知识而死搬教条。就像金庸武侠中武功最厉害的永远不会是那些舞刀耍枪的人,而是那些拈物皆可为兵器的人物,树叶、枝木均是利器,用最简单的太祖长拳也能使出非凡威力的萧峰之类。这才是武学的最高境界,融会贯通也是学术、学问的最高境界。那么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一位大师级的人士在指导苦读十数年的弟子或者其他的一个什么人。这个人距离最高境界只有一步之遥了,而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需要很高的天分和极大的努力。大师的一句话将听者的知识融会贯通,大彻大悟、茅塞顿开。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双方面的,没有量变的积累再多的一句话也不能促成、催化质变。更具体是怎么样的情景就没有办法考证了,在这里也希望有学者能给出更确切的考证。 [结论]所以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是不能随便滥用的。要想一句话胜读十年书,你就必须先有十年书的基础,有一定的积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就是听圣贤给他读十年书也不会胜过一句话的。“悟性”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把悟性分成了两种,一种叫“顿悟”,另外一种叫“点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是靠自身知识的积累悟出的“道”,另外一个是靠别人点化而得到的“道”。下面通过一个明言来具体阐述一下——悟性。“听君一席话”,是点悟的代表。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让别人点化了你一句,使你茅塞顿开,悟出来一个“道”,使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十年书”,是顿悟的代表,指自己通过发奋读书悟出了一个“道”让自己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两种悟性的结果却绝对的不一样,肤浅一点的来讲,“点悟”来的快些,如果“十年”前有高人指点,能使你悟出这个“道”,相对你“十年”后的效果是绝对的不一样的。因为两种悟性的起点不同,“十年”对人生和事业来讲是个黄金的时间了,会创造出很多很多“财富”;而“十年”后自己再悟出来,相对前十年就太晚了。但是“点悟”只能让你明白一个“道”,但是这个“道”无疑不是一个很精典的“道”,那么围绕着这个“道”还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下,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这个“道”从而驾驭她,让她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被我们所用。“点悟”与“顿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所以便会出现“不笑不足为道也”的精典格言,同时也会出现所谓的“二八定律”,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点悟”的语言太多了,你当时会明白,但是你没有掌握其系统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整的策划方案,精确地行动,才会导致每个人只“闻道”而不能“用道”的境地,最后导致成功的人太少,失败的人太多。无论是哪个社会人们都需要有一定的悟性,无论什么社会从事什么事业的人们也都需要具有一个的悟性,但是真正成功的人们才是“道”的拥有者、获益者“道”,才会享受的一生的。年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悟出了,并且掌握了很多的“道”。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你会发现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后只会掌握三两条,一直享受终身,受益无穷.....
第4个回答  2007-03-05
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他只顾赶路,错过了宿头。眼看天色已晚,他心里非常着急。正在这时,一个屠夫走过来,邀他到自己家里去。屠夫与秀才谈得很投机。于是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高山上的树木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问呆了,只好向屠夫请教。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闻言,恍然大悟。秀才到了京城后,进了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秀才看着题目,两眼发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不久,秀才被点为状元。他特地回到屠夫家,奉上厚礼,还亲笔写了地块匾送给屠夫,

上面题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这句话便传开了。

参考资料:http://blog.wxedu.net/user1/76/archives/2004/378.html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什么意思听君一席话胜过十年书的意思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思是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其出自明代的《增广贤文》一书,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则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指“君”(这里的君指的是代名词)说了一句话;二: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历史典故 很久以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谁说的??
是一句谚语。作者无名氏。大意是听了您说的这番话,感觉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由两个部分组成。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听君一席话”,是点悟的代表。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让别人点化...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思是什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出处:郭澄清?《大刀记》:自从那次梁队长在坊子茶馆对吾辈教育之后,我就开始醒悟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近义:听君一席肺腑语,胜我十年萤雪功。这句话强调了在实际交流中,从经验丰富的人那里学习到的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学习不仅仅是阅读书籍...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出自哪里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出自中国古代的文言文集《增广贤文·上集》。该书是明代刘基编纂的一部文化读物,收录了许多格言、警句和故事,旨在教育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倾听他人的一句话,可以获得比自己独自读书十年还要有用的知识和智慧。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思
君:尊称对方;胜:胜于。和您谈了 一会儿 ,受益比读了十年书还多。 形容 与 别人 交谈的 时间 虽短,收获却很大。 成语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子平听说, 肃然起敬 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 成语例句: 如何是与人 乐乐 ?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出自哪里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位秀才在进京赶考的途中,选择了在屠夫的家中暂住。屠夫并非文人,却对秀才提出了两个深奥的问题,秀才因无法回答而感到困惑。屠夫慷慨地分享了答案,秀才深受启发。在科举考试中,...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出自哪??
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闻言,恍然大悟。秀才到了京城后,进了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出处是?
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原句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听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典故 很久以前, 有一个可怜的作秀的人走进北京。他只是在找自己的路, 错过了理智。当他看到天色已晚时, 他非常...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思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思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听君一席话”是点悟的代表。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让别人点化一句,使之茅塞顿开,悟出来一个“道”,使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十年书”是顿悟的代表,指通过发奋读书悟出一个“道”让自己发生变化。

为什么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用来形容从其他人那里获取了宝贵经验,弥补了自己不足,内心喜悦的心情。纵观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人大多都有交心的朋友以及一两个“良师”。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良师”的指点,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人沟通,并不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