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很详细,慢慢看!
一、卫姓源流
1、起源
源自姬姓 以国为氏
“卫”字本义是保卫、守卫的意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次见到,是会意字。其形状:中间是个口字,代表城邑,四边各有一个脚丫。罗振玉解释为:众足绕城,有守卫意。
“卫”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以国名为氏。卫国是周代姬姓国,文王第九子(还有一说是文王第八子)卫康叔所封之国,灭于秦,国灭之后,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卫为姓氏。卫姓的得姓方式是以国为姓,是被后世研究卫姓的学者们所公认的,几乎所有古籍对于卫氏的姓源,都有类似的记述。譬如,《广韵·祭》说:“卫:本卫国。亦州名。亦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国灭因氏。”《元和姓纂》上记为:“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传国四十余代。秦末,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卫氏,文王第九子康叔所封之国也。……至卫君角之九年,秦并天下,子孙以国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三祭》中也记载:“姬姓。……传国至卫君角,为秦二世所灭,为庶人,子孙以国为氏。”
卫康叔为卫国的得姓始祖,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文王第九子。周成王时改封于卫,卫成了姬姓之国,康叔也称为卫康叔。
周武王克商以后,大封天下诸侯,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为殷君,将商朝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给他,让他管理殷商遗民,以奉先祀。为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又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将商代畿内之地分为三国,“纣城东曰卫,南曰鄘,北曰鄁”(《玉篇·邑部》),“鄁,以封纣子武庚;庸,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汉书·地理志》),共同负责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因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将康叔改封于卫,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旦又担心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还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谆谆告诫康叔:一定要找到殷朝有德望的人,向他们了解殷朝兴衰成败的历史,并务必关心爱护百姓。并且作《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作为康叔治国用以效法的准则。后来康叔果然不负众望,借鉴殷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爱惜民力,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亲政之时,被举用为司寇(掌管全国刑法的最高官员)。成王还把许多宝器、祭器赐给他,以表彰康叔的德行。《史记·卫康叔世家》对此有详细记载:“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余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于酒,……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
卫姓祖地在河、淇之间
卫是周代姬姓国,是在商代卫国故地重新分封的诸侯国。卫是商的畿内国,直到商代末年还依然存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曾经伐卫。《逸周书·世俘解》记:“甲申百弇以虎贲誓命伐卫”。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其畿内分为三国,东边是卫地,命蔡叔尹之,以监督武庚。及至武庚叛乱被平定之后,周公又将康叔改封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卜辞中的卫地是指商代朝歌东边的一个地名,具体是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25公里的卫贤集。卫贤集是故卫县县治所在地,又称卫县集。王应麟《诗地理考》引《括地志》记载:“朝歌故城在卫州东北七十里,卫县西二十二里。”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引杜佑:“卫县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指出:“卫地本是朝歌商邑东边的一个地名,周初管叔曾奉命驻守于此地以监视殷遗民的反抗,后来康叔平叛因驻守于此地而封为卫君。平叛胜利,西迁朝歌。卫与殷同属喉音,声钮相近,为了与被推翻的殷人政权相区别,康叔虽居于‘殷墟’朝歌而仍称为卫君。”
卫康叔所建卫国,版图包括了原商代畿内之地的卫、鄘、鄁三国。《汉书·地理志》记载:“《书序》曰:‘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郑玄《诗谱·邶鄘卫谱》说:“三监导武庚叛,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更于此三国建诸侯,以殷余民封康叔于卫,使为之长。”孙诒让《邶鄘卫考》指出:“周公以武庚故地封康叔,实尽得三卫全境,以其地闳广难治,故依其旧壤,仍以殷、东为二,以其子弟别治之,如晋文侯弟成师别治曲沃,东周惠公子班别治巩为西周君之比。是中旄于东,虽专治其邑,而仍属于其父,则与三监分属微异。逮康叔卒,康伯嗣立,而东遂不复置君,故采诗者于三卫不复析别。” 中旄即康叔的长子康伯牟,他也曾受命东征武庚,胜利后,被封在东,东即鄘,实际上还是受康叔管辖。卫国的疆域实际上包括了今天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省南端的一部分地区。
卫国初都朝歌。卫国最初在殷墟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都,是当时较大、较重要的诸侯国。在卫康叔六世孙顷侯时进爵为侯。顷侯的孙子即卫武公,名和。前812年即位至前758年去世,在位55年,卫国统治较为安定,历相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西周杀周幽王,卫武公率兵佐周平戎,有很大功劳,周平王命他为公。谥曰卫武公,从此,卫国又由侯进爵为公。
卫戴公迁都漕邑。卫国传至卫懿公共16世,400余年,一直都以朝歌为都。前669年懿公即位,淫乐奢侈,爱好养鹤,臣民怨声载道。周惠王十七年(前660),狄人伐卫,他发兵御狄,官兵抗命不遵,狄人势如破竹,破卫,他被杀。《左传》上有记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狄伐卫,公欲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齐桓公率诸候之兵伐狄救卫,筑楚丘(今河南滑县东),立戴公。戴公的妹妹是宋桓公的夫人,所以,宋桓公在黄河边上迎接卫国遗民700余人,加上共、滕两邑的人民共5000余人,让戴公暂居在漕邑(今河南滑县南10公里白马城故址)。又因为卫宣公的夫人是齐僖公的女儿,所以,齐桓公派遣公子无亏率领军队5000人、战车300乘驻守漕,另外还送戴公车马、祭服,送卫宣公夫人鱼轩、重锦等。
卫文公迁都楚丘。戴公卒,卫宣公的孙子、戴公的弟弟毁被立为君,这就是卫文公。卫文公于周惠王十九年(前658)春天,将都城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30公里)。卫文公即位后,收集卫国遗民,改良政治,轻赋税,平刑狱,使卫国逐渐复兴。
卫成公迁都帝丘。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名郑。前635年即位。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晋楚城濮之战,晋人求卫国借道并出兵相助,他不许,为大夫元咺所攻,投奔楚国。晋文公伐卫,将卫国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他奔陈再奔周。后来周人求晋文公,卫成公才得以回国复位,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他将都城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境)。卫国因为地处于晋国、宋国和齐国之间,离楚国较远,所以一贯跟随这三国抗楚,参与晋、齐等国召集的盟会。周定王五年(前602),卫成公与鲁、晋、宋、郑、曹会盟于黑壤。穆公元年(前599),郑国因为和楚国讲和,晋、宋、曹等伐郑,卫国也参与其中。整个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休,卫国也不能幸免。卫国传至卫君起(前477年即位),因为政权不稳,统治者更迭频繁,卫国国力日渐衰弱。至卫昭公(?―前443)在位时,三晋国势强盛,卫国沦为小侯,依附于晋国赵氏。
卫元君迁都野王县。卫国传至卫成侯(?—前341),前371年继位,卫国国势更弱,立二十九年卒。至其孙嗣君即位,卫国仅有濮阳一地。前255年,嗣君之子怀君朝魏,被囚杀。嗣君的弟弟卫元君因为是魏人的女婿,于是被魏国立为卫君。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国攻占魏国东部地区,吞并卫国所居住的地区濮阳,合并称为东郡,将卫国都城迁到野王县(今河南沁阳市),卫国成为秦国的附庸。卫元君立二十五年病死,其子君角嗣位。秦二世胡亥元年(前209),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秦统一后在名义上仍能存在的唯一一个诸侯国。
卫国自公元前11世纪卫康叔立国,传国四十余代,历时八百余年,曾经四迁其都。但是在卫国前期国力强盛的400余年中,卫国的都城一直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其后虽然四迁其都,也不过是迫于战争的无奈之举。所以,卫国的前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是卫姓的祖居地。
2、播迁
卫国在秦二世时正式灭亡。卫国虽亡,但卫氏子孙世代繁衍,流传至今。卫国曾经四次迁都,她的五个都城都在今河南境内,所以,先秦时卫姓的分布主要在今河南地区。秦时卫姓迁至今河北北部,汉晋时,卫姓在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等地均有分布,并且逐渐在河南形成以陈留为代表、在山西形成以河东郡为代表的卫氏望族。唐代以后,卫姓广泛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安徽、东北等地区。至清代,卫姓分布已经相当广泛。现代卫姓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的0.06%,尤以陕西、四川等省人数最多,这两个省的卫姓约占全国汉族卫姓人口的61%。
先秦时期 有关卫姓活动的记载很少,主要都在今河南地区。春秋时宋国有个博士叫卫平,宋元王有一次得到一个大龟,卫平进见宋元王,说服他崇尚龟卜,隆重的祭祀鬼神,得到宋元王的崇信,由此而在宋任相。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时卫姓已迁至今河北北部地区。秦汉之际有燕(治今北京)人卫满。西汉初,燕王卢绾叛离汉朝,逃入匈奴,卫满乘机聚众千余人出塞东走至朝鲜,在朝鲜各族及燕、齐逃亡出塞的人民中建立了卫满朝鲜政权,建都王险城,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占有朝鲜半岛西北部,地方数千里。惠帝、高后时,辽东太守约以为外臣。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为朝鲜王之后不肯朝汉,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水陆两路攻朝鲜,朝鲜贵族杀死卫右渠投降汉朝。
秦汉时,以晋地(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河东郡相当于今山西省西南部。河东郡在汉晋以后逐渐形成卫姓最著名的郡望地。
卫姓在西汉时最显贵的人物是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子夫、卫青姐弟。卫子夫,初为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武帝到公主家看见之后就很喜欢她,于是被送入宫中。元朔元年(前128)生戾太子,被立为皇后。后因巫蛊事件,戾太子举兵杀江充,兵败自杀,她被武帝废黜,也自杀。卫青深为武帝重用,一生前后七次出击匈奴,为汉朝解除匈奴的威胁做出了重大贡献,官至大将军,封关内侯、长平侯。
西汉景帝时的丞相、建陵侯卫绾,世代居住在代之大陵(今山西文水县),其裔孙卫暠,东汉明帝时,因为精通儒学将他从代召至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并卒葬在这里,命他的子孙就以这里为家,居住在安邑。东汉蔡琰的第一个丈夫河东卫仲道及汉末护羌校尉卫瑶均是他的后代。卫暠的孙子卫觊,字伯儒,初为曹操司空掾属,任魏国尚书等职。曾建议由郡县安置还乡的流民,反对军将私召为部曲,主张官府对盐实行监卖,被曹操接受。魏文帝时又建议置律博士。卫觊爱好古文,擅长书法,文名颇高,著有《魏官仪》。卒后谥敬侯。其子卫瓘,字伯玉,开始是魏尚书郎,因为平蜀有功,晋升为镇西将军。司马炎代魏为晋,授征东将军,封公,官至侍中、录尚书事。卫瓘学识渊博,文武兼修,与尚书郎索靖均擅长草书,当世人称:“一台二妙”。卫瓘有四个儿子:卫恒、卫岳、卫裔、卫宣。卫宣的夫人是武帝的公主。卫恒,字巨山,官长水校尉,擅长草书、隶书,著有《四体书势》。卫恒有二子:卫璪、卫玠。卫璪字仲宝,被封为江夏郡公,授散骑侍郎。卫玠字叔宝,风姿绰约,人称“玉人”,好谈玄理。西晋时,王澄、王玄、王济都颇负盛名,但均不及卫玠,当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官至太子洗马。卫恒的族弟卫展,开始为尚书郎、南阳太守,永嘉中,为江州刺史,累官晋王大理。东晋建立后,授廷尉。卫玠裔孙卫盛被封为神泉公,在隋任虞州刺史。卫盛的儿子卫孝节,唐代武德初,为总管,曾经打败过尉迟敬德。贞观四年(630)的时候,为幽州都督,曾出击匈奴。后任左武卫大将军。后魏的步兵校尉卫卧龙也称自己是卫玠的后代。卫卧龙的五代孙卫弘敏在唐历任给事中、吏部郎中、汝州刺史等职。卫弘敏儿子卫固损。卫弘敏的三从弟卫元经,任苏州刺史。
河东郡的卫姓人物在汉晋时期,除了上述著名的丞相卫绾一支外,还有代(治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卫操、卫雄父子。卫操,字德元,初为西晋卫瓘牙门将。劝猗卢招纳晋人。猗卢用为辅相。受晋封为右将军、定襄侯。其 子卫雄,字世远,勇壮多谋,跟随父亲常率军作战。被封为左将军、云中侯。
河南陈留卫姓在汉晋时主要是卫兹、卫臻父子。卫兹,陈留襄邑(今河南雎县)人,字子许,东汉末曾与曹操同盟起兵,讨伐董卓,在荥阳之役中战死。其子卫臻,字公振,开始为郡吏,后任曹操丞相参军。魏文帝以后,先后任官侍中、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为官敢于进言,多次劝说明帝不要大修宫室。正始年间去世,谥曰敬侯。这一时期,河南地区的卫姓还有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人卫飒、洛阳(今属河南)人卫玄等。卫飒,字子产,出身贫寒,读书常佣工自给。王莽的时候在州郡任官。东汉光武帝时先后出任侍御史、襄城令、桂阳太守等职。在任桂阳太守期间,领导民众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设置铁官,严禁私铸,每年增加收入五百余万。卫玄,字文升,北周末官至京兆尹,得封公爵,因为得罪宣帝,被免官。隋文帝仁寿年间,出任资州刺史,做事干练,深得同僚臣民信任。隋炀帝初,升迁为魏郡太守。大业九年辅助代王侑守长安,他率军东出函谷关,击败杨玄感,保全了洛阳。因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被委任驻守关中的重任。
卫姓在汉晋时期,除了称盛于山西、河南外,在今河北、山东、四川、江苏等地也已经均有分布。
河北有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县)人卫子豪。官至卫尉。妹妹为汉宣帝婕妤,受到宠爱,生楚孝王。长女是元帝的婕妤,生平阳公主。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娶其次女为妃,元延四年(前9年)生子,即后来的汉平帝。卫子豪有两个儿子,卫宝和卫玄。公元前1年,汉哀帝死,王莽以太皇太后(即元帝皇后)的名义,迎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为帝,即平帝。卫宝和卫玄因为是平帝的舅舅被封为关内侯。王莽为了便于自己操纵朝政,禁止平帝的母亲及舅舅进入京师。卫宝和王莽的儿子王宇合谋,让平帝的母亲中山卫姬上书请求进入京师。王宇又令人乘夜以血酒洒在王莽的宅院,打算托鬼神恐吓王莽。事情被王莽发觉,王宇及卫氏族人均被杀。西汉卫叔卿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
山东有卫咸,为齐(今山东)人,卫胡为莒(今山东莒县)人。东汉卫宏是东海(治今山东郯城)人,字敬仲,光武帝时任议郎。曾经跟随谢曼卿学习《毛诗》,跟随杜林学习《古文尚书》,著有《毛诗序》、《训旨》、《汉旧仪》等。卫宏对于古文经学影响很大。
四川有嘉严道(今四川荥经)人卫继,字子业,学识渊博,蜀汉时历任奉车都尉、大尚书等官职。北周卫元嵩也是蜀人,不信佛教,曾上书驳斥佛教。
江苏有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卫旌,字子旗,与布骘关系很好,孙吴时官至尚书。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人中有的在汉化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族姓,改姓卫。据《后燕录》记载:昌黎(在今河北徐水西)鲜卑有卫姓。历史上昌黎卫氏是鲜卑族的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后相传改为卫氏。
唐宋元明清时期 卫姓广泛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安徽、东北等地区。
唐代河东安邑卫姓继续繁荣发展。除了上述西汉景帝丞相卫绾后裔以外,还有众多卫姓族人。户部郎中卫几道,迁徙到京兆(今陕西西安);水部员外卫惟良;虞部员外卫巴;御史中丞、循王传卫晏,曾经巡岭南五管,赠太子少保,父亲卫璿曾任太子洗马,卫晏有三个儿子即卫之玄、卫中立、卫中行;卫中行历任华州刺史、兵部郎中、礼部员外等职;国子司业卫密,儿子卫偡,弟弟卫倚;卫倚的儿子卫象为侍御史。
河东郡的其他地方也多有卫姓人物。大历检校户部尚书、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天宝中投奔安西,因为在边境立功升迁为员外诸卫将军。安史之乱时,他曾率兵在疆子坂、永宁大败史思明父子,因此被封为河东郡公。广德年间又任荆南节度等职。陕虢观察卫次公,字从周,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称自己是西晋卫瓘的后裔。才学颇高,弱冠即举进士。后为翰林学士,官至淮南节度使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其子卫洙,娶宪宗的女儿临真公主,官至工部侍郎。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卫大经,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说《易》,性情固执但又极其诚恳,因为生病不应武则天的征召,好友夏侯乾童的母亲去世,他不惜步行千里前往吊唁。
河南在宋代有开封(今属河南)人卫绍钦。在宋太宗在晋王府的时候就跟随太宗,后来太宗即位,补缺为内高品。又跟随太宗征伐北汉,升迁为殿头高品。又与王继恩一起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深受太宗褒奖。宋真宗即位,官拜宫苑使、内副都知、永熙陵都监等职。景德元年(1004),改任皇城使。跟随真宗抵达河朔地区,为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都巡检,到达澶渊城,率领扈驾兵守河桥。澶渊之盟后,历掌三班院、皇城仪鸾翰林司。在清代有济源(今属河南)人卫哲治,字我愚。因为提拔贡生参加廷试取得优异成绩而开始为官作知县,先后作过山东布政使、安徽巡抚、工部尚书等官职。雍正中期,曾经在盐城等县作知县,治理蝗虫灾害,兴修水利,赈济灾荒均颇有成效。还有新乡(今属河南)人卫荣光,字静澜。咸丰年间的进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调往胡林翼军、多隆阿军中任职,镇压太平军,转战湖北、安徽,攻克了太湖、潜山。同治中期,督办黄河、运河的防务,并进攻捻军。作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署按察使等。光绪年间又先后作官浙江布政使,山西、江苏、浙江巡抚等。
山西在清代有曲沃(今属山西)人卫周祚,是明代崇祯朝的进士,在明官至户部郎中。清代初年,任刑部侍郎。曾经上疏请求严肃反对连坐、严格考核官吏。历官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等。康熙十四年去世。谥曰文清。还有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卫既齐,字伯严,康熙初年的进士。先后作官山东布政使、顺天府尹、贵州巡抚等。屡次上疏论述时政,为官清正廉明,敢于直言。不管在哪里做官,都积极革除弊政,兴办学校,平复刑狱,在各地都有很高的声誉。晚年,又先后承修永定河、督培高家堰工程。康熙四十年死在工地上。还有阳城(今属山西)人卫立鼎,字慎之,康熙二年(1663)的举人,被任命为直隶卢龙知县,革除在征收粮草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为官清正廉明,被推荐为直隶第一。后来升任户部郎中,又任命为福建福州知府。
上海在宋代有华亭(今属上海)人卫肤敏,字商彦,是宣和时候的进士。宣和六年(1124),为了祝贺燕国皇帝的生日受命出使金国,走到燕山地区返回。第二年,又受命出使金国,金国军队已经南下侵宋,英勇不屈从金军。建炎三年(1129),受召前往平江府,又劝高宗移驻江宁,并献上防守长江的策略。在明代有卫青、卫颖父子,也是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卫青在明朝初期率领蓟州上百户百姓投降明成祖,并因为战功升官都指挥佥事,后来官至中都留守司事,被调往山东防备倭寇。又参加镇压唐赛儿起义,官拜山东都指挥使。明英宗即位,升为都督佥事。卫青的次子卫颖,正统初的时候,袭封济南卫指挥使。明景帝即位,升官为都指挥同知。后来因为石亨的推荐,又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在黄花镇、白羊口以及西直门等处抵御寇贼有功,升官为都督同知,协助镇守宣府。天顺元年(1457),在宣宗复位的战斗中有“夺门”的功劳,被封为宣城伯,外出镇守甘肃。成化二年(1466)又任辽东总兵官。弘治年间去世,赠侯,谥曰壮勇。
四川在明代有达州(今四川达县)人卫承芳,字君大,隆庆年间的进士。万历中期,官至温州知府。为官廉明清正,擅长安抚百姓。又升官浙江副使、山东参政、江西巡抚等,都坚决拒绝馈赠。后来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赠太子太保,谥曰清敏。
陕西在明代有韩城(今属陕西)人卫景瑗,是天启五年(1625)的进士。开始任河南推官。崇祯年间,由御史逐渐升官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积极扩充军队实力,演练兵器,惩治豪强,官声政绩均十分显著。李自成官兵攻打大同,卫景瑗与总兵官姜镶誓死共收大同。后来姜镶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军队进入大同城,卫景瑗被俘,上吊自杀。福王时,赠兵部尚书,谥曰忠毅。
安徽在清代有合肥(今属安徽)人卫汝贵、卫汝成兄弟。卫汝贵,字达三。跟随刘铭传的淮军,因为镇压捻军有功,官至总兵,统领北洋防军。光绪二十年,率兵外出增援平壤,军队漫无纪律,将领毫无斗志,连连打败仗,退至奉天(今沈阳)。被革职处死。其弟卫汝成,也官至总兵。中日甲午战争时,率军增援旅顺。诸位将领不和,日军进攻旅顺时,率先逃走。
明初和清初政府有计划的移民和军队的屯边垦荒,又造成了人口迁徙,一部分人在这个时候移民台湾,其中包括卫姓。追根溯源,台湾的卫姓人,其先民大多出自河南,后经多次迁徙到达台湾。明清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由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向东南亚移民的卫姓人数众多,其中有些人是由福建经台湾再移民东南亚的。近现代以来,卫姓人同时也向欧洲、美洲和澳洲发展。而追思故土,寻根求源,他们均是中原移民的后代,祖根在中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753349.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