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能建立家天下思想,是因为变革付出了哪些代价?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大变革时代,他们之间的兼并战争或者是国家的内部冲突,我们可以理解成是“资产重组”,也就是大夫与大夫之间在自身领地上的兼并,或者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相互争夺,这些必然会导致权力的重新划分,也必定会导致势力范围的重新变动。

在资产重组的最后所形成的也必定是“垄断经营”的状态,其中的过程也不外乎两点,第一,争当老大,都想做大哥,所以也就有了春秋五霸,然后大家实施兼并,都想成为唯一,所以,就有了战国七雄,最终,山东六国却被秦国消灭,只剩下了秦国自己,也就是后来的秦帝国或者说秦王朝。所以说,秦始皇所做的并不是统一中国,而是兼并天下。

当然,如果秦朝和秦始皇不来兼并,也会有其他的国家来兼并,而且在秦朝灭亡之后,后世百代而行秦制,秦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垄断经营,普天之下在原则上也只允许一个国家,一个元首,一个政权,一个政府,这与西周时代所实施的三级所有,层层分权,各自为政的状态是完全相反的。

春秋战国时代,为社会变革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如果想要进行如此大的制度变动,变革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制度方面的变革就像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反而会引起更多有硝烟的战争,如此,社会的动荡也必然会发生。其实不仅是春秋战国时代,每一个处在变革时期的社会都难免有一些病症,那么,春秋战国时代有着哪些病症?或者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又付出了哪些沉重的代价?

    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春秋战国时代,在国与国之间的斗争中,或者是在诸侯国内部,大夫与大夫之间的兼并中,他们都是主要依靠战争来达到自己目标的,简单粗暴的来讲,就是谁的枪多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如此一来,这必定要征兵、加税、死人,所以,在那个时代,每年都有大批量的民众在直接或者间接上死于战争,这必然会导致平民百姓这一阶层的人口失衡。

当时秦国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悠悠上天,忘我苍生”。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平民百姓之间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们不仅无法在经济层面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财富或者是资源。

但平民阶层本来生活就是非常困难的,失去了大量的男性劳动力,在人口的繁衍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上,都会举步维艰,如此自然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创造力降低,可是诸侯、贵族、大夫等阶层,他们的资源是雄厚的,相对来讲生存问题不会太大。可平民百姓则就不同了,他们本身就没有太多的财富储备,如果再向国家输送过量的资源,生活状态可想而知。

所以,在当时那个年代里,人民群众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不要说,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了,就算是单纯的生存问题都很难得到保证,如此,人们其实对于道德的观念也就不再那么追求了,想来也是,在连生命都无法保证的时候,能有多少人还能够想到是非与道德呢?

毕竟像孟子那样舍生取义人,还是少数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就陡然上升了,没有信念,没有依靠,凭借着相互之间的侵犯和掠夺来保证生存,我们无法说这种社会状态是对是错,因为当所有人都在为生存而发愁的时候,这明显是社会的问题,而在一个错误的社会问题上研究人行为本身的对错原本就没有意义。

统治阶层面对的困境

在那个年代里,不仅是平民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统治阶层的日子也未必好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间采用的是资产重组的方式,而资产重组的结果,必定是分散的权利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小的势力群体越来越少,隔三差五就有小的诸侯国被消灭,就有小的大夫领地被吞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谁能够保证自己不是下一个呢?

而对于诸侯和大夫来讲,自身的势力群体被吞并,可不像是现在工人下岗那么简单,他们面对的是国破家亡,是人头落地。所以,每个人的生存其实都很困难,每一个势力群体的发展也很艰难,而在那样的环境里,有的人提心吊胆,有的人蠢蠢欲动,但无论是哪一种人,他们都心狠手辣,阴险歹毒,无所不用其极,如此一来,社会状态又能够好到哪里去呢?

春秋战国的变革导致社会混乱

我们上面说到平民百姓之间的日子不好过,如此,他们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寻找利益的落脚点,而因为阶级和自身发展实力的因素,他们只能够从自己同阶级的人身上寻找生存的希望,这必定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统治者之间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就必须采用相互兼并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发展,如此造成了当时社会的过渡混乱,也造成了利益寻取方式的不正当;其实社会因为资产重组或者说政治实体之间的重新洗牌,那些超级大国,也必定要通过掠夺其他国家资源的方式来完成发展(或者原始积累),而为了巧取豪夺,就只能够不择手段。

这样的情况在每个国家之间都有发生,比如说,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战争,当时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对手,送到吴国去的种子都是煮熟了的,而越王勾践这样的行为最终倒霉的是谁呢?其实就是吴国的老百姓。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越王勾践虽然是为了光复自己的国家,但其实这样的方式并不道德。

又比如说,战国时代的楚国,楚国本身是以齐国联合共同对抗秦国的,但是在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却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了与齐国的协议,然后联合秦国共同反抗齐国,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秦国的丞相张仪跟楚怀王说,如果楚国能够跟齐国翻脸,并且与秦国联合起来对抗齐国的话,那么秦国愿意给予楚国六百里地的回报。

而在楚怀王看来,这件事当然是合算的,所以立马与齐国断交,与秦国联盟;可是当楚国向秦国索要土地的时候,张仪却在耍无赖,说自己并没有答应六百里土地,只答应了六里的土地,对此,楚怀王自然是勃然大怒,然后立刻发兵攻秦,却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

之后,韩国和魏国听说了这件事,也趁着楚国战败的实际发兵攻打楚国,想要趁火打劫一把;在这件事情中就没有任何一方是道德的,楚怀王是见利忘义,张仪是坑蒙拐骗,韩国和魏国是趁火打劫,按理来讲都不算好人。

再比如说齐国在苏秦提出合纵政策之后,齐国本身是处在合纵的阵营当中的,但是齐国与秦国并没有直接相邻的土地,这导致合纵其他国家带来的利益,远比给齐国带来的利益要大,所以在张仪提出连横政策之后,齐国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连横的阵营,不仅放弃了合纵,到后来的诸多时候,对于其他国家面对的战争也是不闻不问的,这不也不道德吗?

但问题在于,哪怕他们采用的是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可我们却没有办法对其进行过度地批判,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就是这样的,因为资产的重组和阶级的崩塌每个人或者每个国家都面临着生存问题,所谓我不杀人,人就杀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的奔赴死亡呢?

当然,这种情况确实不道德,可是在那种环境里,道不道德又有什么用呢?或者说到不道德与社会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甚至当所有人都不道德的时候,不道德或许也成为另一种道德,这是不是很可笑?

社会形式的固定化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式,或者说并不道德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决定着当时的社会发展必定要通过战争来进行稳定,或者是更新。当人们都不道德的时候,当人们都在进行着权谋的时候,就只能够是由实力最为强盛的一方通过战争,来兼并其他国家的土地,最终创立“一个政权“的国家形式,然后在”一个政权“的发展中进行历史的延续和更替。

而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上面说到,在秦王朝之后,普天之下在原则上只允许一个国家,一个元首,一个政府,一个政权,哪怕是在分裂时期的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不能够算得上是例外,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并非是在帝国之下建立的诸侯国或者是贵族群体,而只是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所形成的诸侯和大夫是两码事。

因此,在后世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是三国也好,是五代也好,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虽然有相互之间的战争,虽然有势力群体的并立,但同样都是在帝国制度之下进行传承的,或者说这也只是帝国制度用来更新自己的一种方式。

因为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之下,或者说在封建社会的控制之下,历史其实只能够通过王朝更替的方式来弥补制度的缺陷,因为“家天下”的形式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想象一下,我们能够要求一个家族,历朝历代都出现天才或者明君吗?这根本不可能。

王朝的更替必定是由盛转衰的过程,而到衰弱到极致的时候,也必定会出现另一个王朝取而代之的现象,在这更替的过程中就必定会有势力的并立,这本身与一个国家、一个元首的社会形式也不冲突。所以说,春秋战国的社会现象,决定着战争兼并的重要性,也决定着“一个政权”在后世的地位。

结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确实是一个代价相当沉重的年代,在那个时候,平民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自身的生存问题无法保证,国家的发展也异常艰辛,动不动就面临着灭亡的风险,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够通过发动战争,通过牺牲一部分人来保全另一部分人,这是历史的无奈,也是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对历史无奈的一种承接。

其导致了从春秋到战国,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信誉,没有信任,没有信念,也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前景,大家也不知道前途在哪里,日复一日的在战争当中寻找着利益关系的落脚点,又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生存问题感到担忧。

不过还好,在那个时代,有一部分人提出了“救世”的观念,他们思考着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思考着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也思考着社会制度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带动了思想盛世的出现,至少也为后世的历史发展寻找了一个依靠。

但我们从某一种方面来讲,春秋战国时代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才完成了变革,可是这种变革也是维护了整个华夏历史发展的,即便是很多人在目睹了封建社会最终结局之后,对封建制度大加批判,但其实封建制度能够延续两千多年,其必定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

同时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存在,也保证了华夏文明的统一,如果没有后来的秦王朝,没有中央集权制度和封建制度,那么华夏社会是很难保证统一的,毕竟华夏文明人口众多,领土疆域广阔,如果不是在一个国家,一个元首,一个政权的状态下进行发展,很难保证没有分裂,也很难保证能够以一个整体的形式传承到现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春秋战国时能建立家天下思想,是因为变革付出了哪些代价?
但我们从某一种方面来讲,春秋战国时代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才完成了变革,可是这种变革也是维护了整个华夏历史发展的,即便是很多人在目睹了封建社会最终结局之后,对封建制度大加批判,但其实封建制度能够延续两千多年,其必定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 同时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存在,也保证了华夏文明的统一,如果没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姓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否有家国观念呢?
应该是没有强烈的家国观念的。我们要知道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仍属于东周,名义上来讲那零零散散的“国家”还是属于周天子的,不过周王室衰微,可没功夫管百姓有没有什么家国观念。当时应该仅仅有一个“天下”的概念,周王室的不作为与不能作为,导致战乱不断,百姓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春秋那会还没有国家...

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什么事件开始?
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

古代从春秋战国开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列表
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如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转型促成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活动和文艺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的转折引发了一场社会变革风暴。在这种破坏性和不可阻挡的转变中,旧的奴隶主阶级已经堕落,新的地主阶级已经兴起;旧体制和道德伦理已经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所取代。一...

中国历史上是家天下的时代,家天下时代是从何时开始的?
我国古代王朝历来是家天下的时代,皇位的继承遵循“王位世袭制”,即采用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的方式来进行王位的更替,一个王朝所有的统治者往往都是一个姓,因此有了李唐、殷商的说法。那这种家天下的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谁创立了“王位世袭制”的先河呢?让我们一起来...

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最能...
春秋战国因为是诸侯割据,在思想上没有统治阶级禁锢。在加上七国为了争霸急需人才,所以对人才十分敬重,允许百家传道,再由于七国互相进攻,留下许多势力空虚地带,让百家有了发展空间。从当时名士可以与君王坐而论道,七国礼遇诸子,没有哪国会强制毁掉哪个学派,可以看出。由于ZZ的宽松,思想的开放,七国的...

中国从春秋到战国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
1,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属于家天下的时代,周人设计的非常精巧的礼乐制度还在深深的影响着这个时期。随着天子、国君、大夫以至于士人之间的血缘逐渐疏远,家天下也随之越来越不稳定,导致异姓崛起和士人的活跃,礼坏乐崩也就随之而来。而这个时期的儒家--孔子、墨家--墨狄、道家--杨朱、老子等等,就成了该时期...

为什么在春秋战国之前的朝代都很长,而之后最长也超不过三百年?
夏朝其实没有确切的记载,只是推测所以夏朝存在的时间不确定,商朝有甲骨文的记载确实存在过,但是商朝不断迁徙首都,直到盘庚迁殷才稳定下来,周超虽然很长但是春秋战国周天子早就名存实亡了,所以夏商周的有效统治时间也不是很长,只是可能当时经济不发达,私有制也不完善,所以才维持了比较长时间。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为何只有儒家成了治国良方?
其实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是一样的,在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人以及特殊的事件。而儒家之所以成为治国良方,不是完全在春秋就确立其的第一地位,更多的是后世帝王的需要,才让儒家逐渐被完善成为主要思想。要知道当时春秋的主流思想可不是儒家,而是墨家,只不过在后来儒家慢慢打败墨家思想罢了...

古代从春秋战国开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列表
西周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向官僚制度演变;出现了郡县。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出现了铁犁牛耕。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基础;出现了司南(指南针);屈原奠定中国浪漫主义的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