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与种姓制度的不同

如题所述

  这两个概念不是一类概念不好比较, 宗法制是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而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 所以很难比较,你可以看看以下他们分别的内容是什么,包括什么来判断下

  宗法制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核心); 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巩固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影响作用: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矛盾。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

  种姓制度
  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
  在恒河岸边洗涤的人们: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
  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出生与死亡以及许多次转手过的人与物品。此外,各种器物之间也有一种比较性的不洁关系,如金比银洁净,银比青铜洁净,青铜比黄铜洁净,上述这些金属又比陶器洁净,这种比较性的关系会影响到器物的使用年限与价格。同样地,当人与“不洁”的接触程度与关联性也会牵涉到其被隔离的时间长短,以及处于暂时性的不洁还是永久性的不洁。以亲人死亡为例,当该状况发生时,其核心家庭的成员被视为最“不洁”,守丧期最久,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亲戚则依与死者生前来往的程度决定其“不洁”程度与守丧期,即与死者生前来往越密切者需守丧越久,反之则越短。同样的观念用于即将殉夫的寡妇,如果她们正处于经期时,依规定不可殉夫,必须等经期结束后四天并沐浴才可自焚殉夫(称为萨蒂)。上述这些有时效性的例子都可显示暂时性不洁的情形,而暂时性的不洁通常有直接或间接的化解之道,比如用水清洗(沐浴或洗涤特定部位)、剔除毛发、涂抹牛的五种分泌物等。 然而如果经常性的接触“不洁”的事物,比如专门替死者或产妇洗涤衣物、埋葬死者,这种情况下便处于永久性的不洁。换言之,以接触“不洁”事物为业的人或群体无法摆脱“不洁”的状态,因此他们与他们的亲人必须被长期隔离于大多数人之外,以防污染到其他人。如此,他们便成为“不可触碰”的贱民,其他非贱民的种姓必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甚至迫使他们迁居聚落之外,否则有被污染的危险。 因此,在时效性上可以看见洁净与不洁之间的对立关系:如果要维系自身的洁净,必须远离不洁。洁净与不洁位在价值观的最高与最低两端,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互补性
  互补性主要与婆罗门有关,其基础建立在于满足婆罗门对洁净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洁。作为种姓制度的核心,婆罗门必须保持高度的洁净,才能维持其神圣的地位,因此随着历史发展,婆罗门创造出许多规定与礼仪维系自身的洁净,然而执行这些仪式与规定时如果没有他人协助,多少会沾染不洁而处于不可触碰的状态,因此衍伸出各种处理不洁事务的种姓,这些不洁的种姓之存在也保障了婆罗门的洁净。换言之,洁净与污秽,婆罗门与贱民,这两者彼此互补,缺一不可。举个例子,死牛,特别是被宰杀的牛被视为不洁,然而仪式上不可避免需要以牛皮制成的鼓和接触这些不洁物的演奏者,因此许多地方出现以制作皮革或演奏乐器为业的贱民种姓,然而他们的工作却与神圣的宗教仪式紧密相关,甚至必须在其中扮演主祭者的角色。
  两者与种姓制度
  正因为洁净与不洁在概念上构成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因此一个种姓要确立其地位时,必须同时根据几项标准作为参照,比如甲种姓的成员可能会说“因为我们是素食者,所以等级高于辛、壬、癸种姓;但我们容许寡妇再婚,所以等级不如甲、乙、丙种姓。”由于种姓内的成员都不可避免地要同时遵守与违背某些洁净标准,因此可以借由各项由洁净与不洁所衍生的实际标准将所有种姓一分为二,最后这些标准汇合在一起时,便构成一套由高至低的“洁净-不洁”种姓阶序。 虽然洁净与不洁的观念在印度社会中具有其重要性,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却未反映在这套价值观之外,因此这套理想的阶序原则未必符合实际上的社会阶层。即使如此,洁净与不洁得观念提供一个清楚的轮廓,使各种姓的成员了解自己种姓的社会地位以及与其他种姓的关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1
宗法制又称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第一个儿子叫做嫡长子,由嫡长子继承家业,但是种姓制度不同了,将来只要是同一个姓的孩子都有权利继承家业!!!!
第2个回答  2011-01-22
个人理解认为宪法是建立在社会法制基础上的,种姓制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姻亲的基础上的。

宗法制与种姓制度的不同
这两个概念不是一类概念不好比较, 宗法制是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而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 所以很难比较,你可以看看以下他们分别的内容是什么,包括什么来判断下 宗法制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

...源于古中国的分封宗法,还是源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是源于什么?请判 ...
法律明确规定了他们的不同法律地位。印度印度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种姓制度,也称卡斯特制(见印度种姓制度)。这种制度把居民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从事不同的职业。婆罗门一般都有文化,专门研究《吠陀经》并主持宗教仪式;刹帝利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吠舍为一般群众,主...

当印度种姓制度出现时,中国处在什么样的发展状态下?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 具有种族、社会和宗教的三重含义 白皮肤的亚利安人征服黑颜色的土著,被征服的人成为奴隶。等级出现在印度亚利安社会中。后来雅利安人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等级,种姓制度开始萌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成长,社会分化的加剧,种性制度日益发展。随着婆罗门教在公元前7世纪形成 种...

外国人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点像东亚的宗法制度,虽然在当代已经被法律和政策废除,但在民间仍然很难彻底清除,印度大多数人至今对各不同种姓通婚仍然持反对态度。不过,现在国际交流如此频繁,印度人和外国人通婚的事例也很多,媒体也经常有中国人嫁到印度或娶...

为何古代东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难道是巧合_百度知 ...
分封制的土地基础是井田制,一种类似于“井”字的土地分配制度,最中心的为天子田地,每个人们要免费为周天子服务,而在诸侯国之内也是如此。除了经济基础之外,与分封制配套的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宗法制根据的也是人们的血缘亲属关系,以男性为尊,家族观念得以巩固。周天子王畿和诸侯国王位、官职在继承时...

最早的氏族文化是什么?起源于哪里?
基于血缘的宗法制度达到了鼎盛,华夏族形成了种姓社会,有姓氏的成为贵族,称为百姓,确立了基于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的礼制,没有姓氏的沦为贱民。春秋战国以后,这种礼制被打破,礼坏乐崩。待秦统一之后,贵族失去了往日的特权,种姓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姓氏逐渐合流,成为仅仅标注人们宗族血源的符号。

上古时期的东方文明主要特征包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村社的 管理形式,这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村社的世系以父系计算,宗族主支配着 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中央集权的形式 在大河流域,疆域辽阔,农田灌溉常常需要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东方 ...

魏晋南北朝士族和门阀有什么区别?
当时的核心就是封建制和宗法制,具体含义不赘述。贵族就是这样诞生的,而当时执政的也是这一批贵族。

中国式关系的利弊和影响?中国式关系的成因?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然而仔细分析,这种孝悌之道却恰恰是宗法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秘密所在。 这种由宗族血缘关系而建构起来的权力结构,不仅需要舆论的监督,而且需要制度的...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开放性试题
6、 ___在中国建立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从此王位___制代替___制P31 7、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哪四个等级?地位怎样?P32 8、《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怎样?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P34 三、告别野蛮 1、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成果对今天有直接影响?请至少列出4条 2、真正的文字从___发展而来P36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