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12】澄怀观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天人”关系,是上个以来中国人与自然的终极话题。先民仰观天文,俯察万物。感知自然变化,以“人道”法“天道”,进而开展农事与社会活动,最终形成了遵循规律。敬天顺时的人文传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公元4-5世纪,中国古典绘画的艺术精神,正式成为“体道”观念的图像化呈现——绘画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精神与“道”的相与为以,此即南朝宗炳、王微分别在《画山水序》和《叙画》中所云只“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这与老子哲学中的“涤除玄鉴”是一致的,"澄怀"和“涤除”,即洗除心中种种主观欲念,从而使其新能澄澈地体悟、映照自然之"道”。于画者而言,以一种抛弃尘念、超越功利的审美心胸,去体验天地山川、自然万物的内在生命精神,亲近自然,在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中,实现个体的精神自由与解放,乃最高追求。因此,画家的笔下,无论高山崔嵬,还是草虫微物,都是画着“澄怀观道”之心的外化——画者或托身山川,或心藏丘壑,或寄意鞍马,或寓兴花鸟,最终,都只为达到“与天为徒”的精神境界。

闲,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夫审美人格的显现。古人推崇“闲心”“闲情”,认为“闲”是唤醒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关键。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云:“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言:“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闲亦是一种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明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曾列数诸般闲情:“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古典绘画中,诸如观瀑、听琴、烹茶、垂钓、高卧等表现文人情调、趣味的题材亦十分常见,这些格调清新、韵致自然的小品既是文人雅致生活的在线,也是文人心灵的写照——“心闲”即“自然”,也是道家所倡的无所依傍、自由自在只自然精神的显现。

古人在互相往来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赠送作品、撰写题跋和书画合作等方式,用以维系他们在交游、仕宦、商业等活动中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绘画的往来酬酢,一如诗词唱和,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积极参与社交性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明董其昌有云:“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盐趣无非生机。”古代画者,于天地之间,游目骋怀,静听竹雨松风、卧看青山白云,将其所见所感托育毫素,笔底遂能枝活叶动、鳞潜羽翔,展卷常有烟云变灭之趣。在书画酬酢活动中,画者将眼中自然、心中自然、转为笔底自然,以一纸生机,寄与友人,书画作为一种有着社交功用的文雅礼物,因而也成为由彭志坚彼此林泉之心的互证,在往来唱和中“以君丘壑心,发我林泉想”。出于共同的自然观念和艺术信念,作为酬酢之礼的书画,也倍受珍视,经由同时代,甚至是异代知己的反复赏玩,再三题跋,使之流传有序,进而赋予其更为深厚的文化意蕴。在一系列复杂、多元的往来唱和中,通过画图内外所呈现的细节,我们能进一步还原其所处之文化、经济和社交的语境,从而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多重艺术故事。

【生活美学12】澄怀观道
因此,画家的笔下,无论高山崔嵬,还是草虫微物,都是画着“澄怀观道”之心的外化——画者或托身山川,或心藏丘壑,或寄意鞍马,或寓兴花鸟,最终,都只为达到“与天为徒”的精神境界。闲,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夫审美人格的显现。古人推崇“闲心”“闲情”,认为“闲”是唤醒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关键。

“澄怀观道”是什么意思?
“澄怀”,就是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胸襟廓然,脱净尘渣,完成那审美的人,提供审美的主体条件。“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灵魂、生命,完成,凸现一个审美客体。

"澄怀观道" 是什么意思啊??
澄怀观道,本是禅的境界……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精妙地呈示了在审美主客体的交融升华中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是国人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澄怀与观道是统一的,审美的主体与客体是统一的,心怀的澄彻是审美主体的升华,以达到实现最高的审美境...

澄怀观道缺点与优点二者兼而有之
澄怀观道,是一种融合了道家、禅家和儒家审美追求的境界。它源自《论语》中的感喟与议论,被宋明理学家阐释为对万物变化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一种“澄怀观道”的审美情思。这种情思不仅让人心境澄澈,也能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万物的动态与秩序。宋明理学中那些秉持正直精神的学者,也在追求极致的人生境界...

澄怀观道的观道
‘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犹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宗白华:《美学散步》)道,是...

美感分为哪几个层次?
这是最高层次的美感,涉及对宇宙的无限和绝对之美的感悟。这种美感是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和意义的超越,与宗教感有着相似之处。在宗教中,这可能体现为“与神同在”的境界;在审美中,则可能是“澄怀观道”、“饮之太和”的瞬间体验,它代表着灵魂的震动与无限的喜悦。中国传统美学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上...

如何理解对于美感的三个层次分类
人们对美的欣赏或者说对美的鉴赏,实际上包括高低不同的三个层次:1、审美感受。所谓审美感受,就是在审美情感基础上的一种主观体验,就是一种审美感知。审美感受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一是主观性,审美感受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主观的审美认识、主观的情感体验。所以,这种主观的东西往往更多的带有个人的色彩...

如何理解对于美感的三个层次分类
在宗教徒,这种境界是“与神同在”,在美的欣赏者,这种境界是“澄怀观道”、“饮之太和”。这是瞬间即永恒的境界,是灵魂震动和无限喜悦的境界。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第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第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

李可染的生平介绍
以此为标志,他的山水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笔墨意境独树一帜,在国内外发生了重大影响。 1984年,可染题写"澄怀观道"四字,作为自己美学思想的总结和追求。"澄怀观道",借用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语,并赋予了新的含义。宗炳一生"栖丘饮壑,三十余年",好山水、爱远游,归来将所见景物绘于壁上,卧以游之,谓"澄怀...

美感的第三个层次是什么
在宗教徒,这种境界是“与神同在”,在美的欣赏者,这种境界是“澄怀观道”、“饮之太和”。这是瞬间即永恒的境界,是灵魂震动和无限喜悦的境界。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第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第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