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急!!!!!

做简答题用~~~~答案不要太长~
拜托拜托拉``~~~~~~~
我就是不知道才问的啊`~~~~
是指,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还是传统和文人???
还是其他啊~`~~

关于山水画的欣赏,宋代画论提出过远观其势、近睹其质的要求,也一再强调画需读方能见其机趣。惠崇作品尤益此法。在《溪山春晓》中,所有的远山都只是淡淡的渲染一过,主要通过用笔匀净的墨色之轻重,对山的远近、烟霭等等加以区别。草木无疑是山水的肤发。在作品中,所有的中景和近景都栽种了疏密有间、攒三聚五的绿柳红桃、松柏杂木,而且根据情景的需要对不同的树石做详略不一的描绘。作者特别注意了不同树种的不同姿态,以及不同的土石质地之间的区别,其笔法因此也主要是顺应物象形态来展开。显然,生为宋代画家,惠崇已经从前人的探索中获得了诸多益处。他的画面上早已不存在唐代山水尚余刻板习气的毛病。相反,他可以在形似的基础上,往里投入更多的“言外之意”。
一代文豪苏东坡对唐代的王维曾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誉,以后这种关于诗画关系的认识——由于它切合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发展要求——成为中国画家和广大受众普遍认可的共识观念,并积极参与到中国画创作实践当中。在这方面,明代人开始普遍对惠崇推崇有加。他们不但在《溪山春晓图卷》的诗堂等处多次留诗题跋,而且不仅在诗画相含方面,还在气质平淡这方面的相似特点,直接把惠崇与王维联系起来。无独有偶,苏东坡对惠崇的《春江晚景》也曾经赋诗激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公开标榜无竹则俗、无肉则瘦的苏东坡,在评价一位和尚画作时也念念不忘虚心君子和令人馋涎之物。若不点明该诗由惠崇作品而引起,人们常常会觉得东坡是在直接或想象地描写江南实景。这一现象反证了惠崇作品与江南景物多么贴近的程度。从坡翁的诗中,读者能够感到清新、活泼的气息,而“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言其实也正道出了惠崇在状物传神方面不露痕迹的高强本领。
虽然苏东坡为之击节的《春江晚景》现已失传,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溪山春晓图》仍然不失前者的神韵,甚至连具体形象都一一相似。画面上既有森森阴爽的竹林,也有参差横斜的桃花,在春草、芦蒿渐生的岸边,三五成群地游弋着浴波水鸭。遗憾的是,一般人难有机会细查群鸭眼神的微秒,只能在想象中把玩那些“鸭先知”们了。
除了动植山川,惠崇在画面里还安排了不同的人的位置。直接出现的形象是水面上荡舟垂钓的众渔父。渔父这一特定形象,与相对封闭的山水格局、英容欢然的满山桃林、曲径通幽的山间小径等等,让人不得不联想到陶渊明的千古佳作《桃花源记》,而这一联想便直接带动读者观众进入惠崇的作品为我们埋设的深层主题——山川隐居。了悟这一点,便不难理解,坐落于湖岸边、山坳里的水阁和草堂并非虚设。后人在欣赏这幅作品时曾吟出“柳暗花明水阁低”的同时,也表白了“僻境无豪客,幽屋有散人”的欣羡之情。
可以说,他为我们描写的山川隐居,既隐含了当春清冷的出尘之想,也流溢出生动有味的尘世之情。这既是一种人生境界,也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更表现了一种理想化了的生活方式。
说起来,这样的生活方式又何尝只是身披袈裟的惠崇所希望的呢?只要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任何一个人都会感觉到,小隐于山川乃是中国人富有“动人”韵致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只是希望在每时每刻都能看到山水、花草什么的——在这样的生活里,哪怕看着这些自然的尤物,也并不是为了现代意义的所谓“绿色”——更为引人入胜的是其中总是涵括了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些东西要说是什么,又都不是;要说它有多么玄奥,却又润泽于人们的周围。 子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10
8.郭熙:北宋画家。善画山水寒林。晚年曾著《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汇集刊出),其中谈到他自己的山水画经验,山水也有“形象”,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的取景方法。主张绘画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反对把山水画成“不可居”、“不可游”的虚无境界。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有《早春图》、《幽谷图》等作品传世。

“不可居”、“不可游”
或者是写实和写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1-10
你是说工笔和写意吗?

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是什么
一,以“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 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纯化 的形式。二,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同时,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 意义,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百当黑,以一当十,以简代繁等等。中 国艺术的意境美在...

结合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具体作品,谈谈对宋元山水画中三种境界的理解...
以皇帝(宋徽宗)为首倡导的宫廷绘画把追求细节的真实推倒了极致,细柔纤纤的工笔花鸟也影响到了山水绘画,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经常就是统治社会的意识,因此,细节与写实成为当时画坛上重要的趋向和趣味,而与其相对应的是另一种审美趣味,即对诗意的极力提倡,诗意是宋代山水画艺术意境的重要开拓。代表画...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
第二、远 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示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体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

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基本脉络
宋朝初期中国山水画承袭五代荆浩、关仝、董源与巨然等人,使中国山水画推向了高峰。北宋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最为卓越,他们成功的将文人画与山水画风格相融合,后人难以企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峰鼎立的构图方式,表现出山的气势雄伟,前景作一巨石与主峰取得平衡,并以山腰的一线飞瀑,连贯上下气势。到...

南宋的绘画风格特征,并对著名画家及作品进行分析
的艺术取向和价值追求。这些诗文性的表露,更蕴含的哲理性的思索,证明北宋画家早已具备了处理“边角之景”绘画布局的能力。南宋山水画风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它是与局部特写的“边角之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由后者带动的产物,是顺应了后者的形式变化而出现的技法改革。“边角之...

北宋画家郭熙提出山水画"三远"理论有高远,什么和什么
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三远法下过这样的定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 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就是一种时空观,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宋代山水画的特点和哲学观
宋代山水画的特点和哲学观如下:宋代,作为一个战乱之后的时代,士大夫群体的成分有着本质上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寒门庶族进入了政坛,代表了宋代最核心的利益。这种平民思潮是在之前的朝代没有的,淡雅之美逐渐成为了宋代主流的艺术审美思想。这种思想是宋代文人在琴、棋、书画等各种艺术门类思想的倾向,在...

高分悬赏!浅论郭熙山水画创作理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郭熙是北宋大画家,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就其审美境界和艺术功力而言,他与稍早一个时期的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相比,可谓毫不逊色。而继他之后的南宋诸家如李唐、赵伯骕、赵伯驹及马远、夏圭,也只能望其项背。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是很不确定的,甚至是模糊...

求《论述宋代山水画发展高度成就》,答案,随便几个字
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一 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

山水画意境意境详解
山水画在五代和宋元时期得到发展,画家们开始注重对实境的描绘,并提出“澄怀味象”等理论。唐代的张彦远、五代的荆浩、宋代的郭熙等画家都从各自角度发展了意境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苏轼的艺术主张以及倪瓒和钱选的理论,推动了意境理论在绘画中的应用,尤其是笪重光在《画筌》中的“意境”概念,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