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业:1、关于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后的感受
2、对于社会心理学最感兴趣或最有收获的内容的分析及感受的论文
二、 1、课程学习后的感受
迷迷之中,我长大了!记忆中,那是个丰收的季节,我踏上了大学的门槛,那是的我,一种新奇、一种自豪浮现于我的脑海中…也是第一次大学的选修课,我选了这门富有现实中必须具备的能力的课程、也要必须了解或多或少的课程:‘社会心理学’
来到教室上第一堂课,了解到了人类的发展与各种行为…接着第二堂课三堂课…我了解了并且知道了社会心理学的大概含义及教会我们什么。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也是研究个体和群众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收他人和群众制约的个人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众决策等。
上了此课程,收益确实有些许,我更了解到人性的弱点、人性的追求。
1、 人性的人际沟通的障碍的克服,更深入的了解彼此。
2、 人性的人际情感问题的解决。
3、 人性的人际生活充实问题的解决。
4、 人性…
怎样和解,处理复杂的感情问题及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全面精通。
于是我也试着运用,试着处理一些不敢处理的问题,从中我了解了许多许多。不再静静的独处,不再冷冷的哭泣,不再狠狠的痛恨某东西,不再…
很多很多…
是这门课程给予了我如此多的财富、如此多的‘资金’我很庆幸在大一就选了这门无法比拟的课程。
2、对于社会心理学内容做自己最感兴趣及最有收获的感受的分析(论文)
①、〈大学生心理之人际关系〉
②、摘要
由青年群体的特有性,在生活各个方面均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追求一些确定的东西,可以对自己的未来了解,掌握。而青年人特有的好奇,追求新事物的行为。心理教育是可解决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本论文是以社会心理学位基础角度分析,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举措,更了解人际关系及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
③、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措施。
④、正文
通过老师的讲解及看书本知识。我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
一,首先,人际关系的定义与分析。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况,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如果双方在互相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相反,则会发生疏远关系,或发生敌对关系。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不同距离或心理上的不同关系。其次,据阿盖尔和亨德森指出,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种人际关系,有必要将他们的成分加以分析与比较,比较是从活动,满意感,原则和技巧等方面进行的。1,活动。众所周知,人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2,满意感。交往双方心理上的满意感是人际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机之一。3,原则。人际关系看似是交往双方个人的问题,实际上,他的建立,维持和巩固要遵循很多原则,受到很多规则的制约与限制。4,技巧。人际关系就像体育运动一样,不仅要遵循规则,还需要掌握技巧。
二,再者说来,我还谈谈人际关系的作用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
1, 人们具有亲和需要
(1),依附:指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给个体的安全与舒适感。
(2),社会整合:与他人交往,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产生团体归属感。
(3),可靠的同盟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人会援助。
(4),得到指导:从他人如医生,朋友等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
(5),受教育机会:与他人交往能够使我们有机会接受来自他人的教育。
2,个体为了克服寂寞和调整情绪。
所谓寂寞,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Weiss把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前者指缺乏亲密关系可以依附;而后者指缺乏社会整合感和归属感。
三,更进一步说,谈及人际关系的功能。
豪斯顿指出,研究人际关系的兴趣日益高涨的原因之一,是发现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当然,不良的人际关系为人们增添了烦恼。(1),幸福感。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良好的人生活得更幸福些。友谊可以唤起人们的积极情绪,是使人们获得幸福感的源泉,尤其是年轻人和老年人。(2),心理健康。研究也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里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有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是由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发生了反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社会支持和高度的自我尊重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里世界。(3),身体健康。协调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需要您们的更多关心。人际关系与人寿命的长短有关系。婚姻关系对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特别明显;而紧张对身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的一个原因是,干涉了个体的免疫系统。据研究指出,独居的人比其他的人更多的抽烟,酗酒,就是因为独居者与他人联系少,得不到他人劝告的信息,从而养成抽烟,酗酒的坏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
了解的更详细点,就会更让我接触到这些,脑海中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怎样的才能说是建
立人际关系的动机?
四, 那就谈及其理论。
1,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的需要。在家庭里,如果孩子与父母的联系较多,那么他们之间将形成肯定性关系;如果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和交往较少,他们之间即产生否定性关系。(2),支配的需要。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中,有的父母完全控制孩子,独揽大权;有的父母允许孩子自己做出一切决定,不干涉孩子的行为。过分对孩子进行支配,或对孩子过分的放纵,都会使其产生防御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将使孩子或是竭尽全力去支配他人,或是完全拒绝接受他人的控制。(3),情感的需要。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因此,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具有亲热,赞许,爱等积极特征,也可能有冷淡,紧张和排斥等消极特征。
2, 三种基本的人际行为。(1),包容行为。如果孩子的包容需要没有得到恰当的满,即孩子要么没有与家庭达到足够的融合,要么在家庭中包容过多,他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低社会的或超社会的行为。(2),支配行为。它分为拒绝型,独裁型,民主型。(3)情感行为。
五,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因素:(1),接近性,接近性是人际吸引早期阶段的重要因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空间上的距离越近,彼此接触的机会就越多,就能够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在大学里经常会见到同乡会。国外有学者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证明,不仅那些猪临近宿舍的同学容易成为朋友,甚至是那些住同意楼层上,上下楼走同一楼梯,报箱邻近的同学都要比其他同学更容易成为朋友。当然,人与人在空间上的彼此接近,只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相似性。在个人特征方面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约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罪主要的因素。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是正确的,别人所表达的同自己的态度是相似的,一致的意见,不仅是对自己的观点的支持,而且也是对自己的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证实,从而能增强其安全感与自信心。因此,对于持有近似态度的人也就成为自己所喜欢的人。研究表明,好朋友之间对重要的价值对象,都有类似的态度。
(3)。互补性。当双方的需要以及与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性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情感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间。克克霍夫等人研究了已建立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研究表明,对短期伴侣来说,推动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动力主要是需要的互补。由此,克克霍夫等提出择偶的过滤假说,即两个不相识的男女要结成终身相托的婚姻伴侣,必须经过几道过滤关卡:〔1〕时空距离的接近;〔2〕个人的因素,主要指当事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信仰等;〔3〕态度与观念的相似;〔4〕需要的互补。当然,并非所有婚姻的缔结都必须经过这样一系列过滤。弗里德曼〔Friendman,1981〕指出,一般来说,相似性因素在吸引中起重要作用,但有的时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因素则起重要作用。在这些场合,人们喜欢那些行为和角色相符合的人。由于他们的角色不同,他们的行为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似的。
〔4〕外表。俗话讲“人不可貌相”,“不要以貌取人”,这里面的道理我们都能明白,但是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却往往忽略这些忠告,经常是“以貌取人”。个人的长相,穿着,仪态,风度等外表,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尤其在第一次见面时,外表因素占重要地位。
〔5〕个性特征和能力
毫无疑问,人们的外貌和仪表,能够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最终,才华和能力以及完美的个性品质才是最具魅力的。
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1-27
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1-2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这是我最近交的作业。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