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是体制变革的结果;既受到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推动,又为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裹胁。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有其必然性。
(一)收入需求结构的变化刺激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
产业结构开始出现重大调整的突出特征。它同时也是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所推动的。
根据权威部门研究,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由此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1978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84元,到1998年上升到2972元,增长了近4 倍,每年的平均增幅达到7% 。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
恩格尔系数降到了50%以下,说明我国居民从总体上告别了温饱,进入了小康。其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到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开始走进了富裕时代。 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甚至超过了4000美元,开始进入中等
发达国家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据专家研究,自1981年至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经过了以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消费"阶段,到生活消费需求稳定、家庭新兴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的"集约型消费"阶段,最后进入发展、享受资料快速增长,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舒展型消费"阶段。第一阶段以吃穿类消费为主,占到总消费的3/4,第二阶段中吃穿类支出开始下降,第三阶段生活必需品支出继续稳步下降,而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全面上升和递增,娱乐文教支出首次超过用品类支出,将我国居民消费次序从"吃、穿、用"改变为"吃、穿、娱乐文教"。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体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旅游及精神产品消费等领域移动。
因此,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开始越过专家们所说的人均收入的门槛,开始显示出消费的"脱物"倾向。发达国家的某些消费趋势在我国也已出现,文化类消费需求在整个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决定性上升,以及文化消费品市场需求总量规模的急剧扩大,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重要内在动因。
(二)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通常被认为对产业结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这一点也充分表现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数字化
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耀眼的增长点。我国
信息产业和电信业迅速从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脱颖而出,进入一个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传统电讯和
计算机网络、电信产业和新闻媒体、金融服务的大规模"产业弥合"时期,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大的综合性支柱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提升运动为大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产业群的生长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并反过来对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延伸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和电信业在我国的超前发展,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造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产业关联效应。如果对近年来我国产业界热点问题进行一番检视,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和投资热点的关注,无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这个大主题相关。1999年是"网络热";2000年,信息化突入传媒领域,引发"传媒热",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部门迅速"触网",出现了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汇流"的壮观景象。
可以说,新技术革命与文化需求形成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两轮。新兴产业向需求强劲且技术进步的领域,尤其是负载着高密度文化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已经直接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群的急剧膨胀,并迅速改变着我国传统
第三产业的格局。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图景已经显现。
(三)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拉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需求结构变化还是产业结构变化,都已经被证明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国际性的普遍趋势,但是这种普遍趋势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却具有全然不同的意义。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从整体上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一体化的当代,就在总的发展趋势上为后发国家"设定"了发展道路。在信息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领域,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是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拉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美国因率先完成了向"知识经济"的重大转型,一直引领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进程。到了90年代末,这个发展进程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有两件事值得载入历史。第一件事是"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发布。该系统将信息产业重新定义为"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不但包括软件、数据库、各种无线通信服务和在线信息服务,还包括了传统的报纸、书刊、电影和音像产品的出版,而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的生产将不再包括在内,被划为制造业下的一个分支。这一重新定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信息与文化产品从一般的货物生产和
服务行业中区分出来。第二件事是美国的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业的位置,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这两件事情标志着,美国已经完成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再一次抢占了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国际
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格局再一次形成。
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国际格局中,信息与文化产业是发达国家最具
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大量未开发的文化遗产与巨大而增长迅速的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是不发达国家最具吸引力的资源。不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廉价出口物质资源,高价进口制造成品的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历史后,又可能经历廉价出口文化资源,高价进口文化产品的新的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
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并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在制订我国当前传媒体制改革的政策时充分考虑了这个大背景。加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速发展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相关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业,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应对入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奋起迎接挑战,认清国际上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现实,迅速制定我国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迎头切入世界经济的前沿,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才能在当代国际经贸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改革启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表现出制度性启动的特点。20多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全球化浪潮的拉动,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积蓄了大量"动能",形成了一定的"位势",这时制度创新和改革的深化,就会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打开"闸门",令其汇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洪流。
以制度创新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而启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根据对各国传媒体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美国到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解除了通信业、传媒业、信息业之间传统的行业管理壁垒,完成了适应传媒手段汇流的制度创新,目前正在进入针对传媒内容的制度创新时期。随着世界各国纷纷拆除其自身的传媒行业壁垒,以及国家间的关税壁垒,一个超越
民族国家的文化内容市场正在形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凸现。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战略制定人员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刻而广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转变势必要扩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八五和九五计划,营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环境和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基本格局形成的同时,对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启动,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逐步地放开了文化市场,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补贴,改善了文化事业单位的条件,丰富和活跃了
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文化部所属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早已在进行,极大地活跃了我国的演出市场;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对于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临近加入WTO,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报刊业"治散"、"治乱"和行业归口管理改革启动了文化产业的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组建"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播影视集团"则开始了文化产业的微观产业组织创新。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