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有时间限制吗?考一科需要2小时或3小时之类的~

如题所述

古代科举每场考试不超过两个半小时。而古代乡试是连考三场,每场考试的时间长达三天,在这期间是不允许出考场的。

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扩展资料: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考试有时间在各朝都有不同,且都无明确规定,有时只有3祝香(1小时),有时可以考两天,殿试一般较稳定(皇帝亲自监考),3小时左右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它开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后共历时129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激励下,千千万万的学子在这条狭窄的通道上前赴后继,奋力竞争。   尽管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种种弊端,但它却是一项极其严格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取士大致分为三个大的等次。首先是童试,取中者名曰“秀才”;二是乡试,取中者名曰“举人”;最后是会试、殿试,取中者名曰“进士”。唯独进士的第一名,才能称为“状元”。我国古时以干支纪年,在地支一轮的十二年里,寅、巳、申、亥年为各地童试年;丑、辰、未、戌为各省的乡试年;子、卯、午、酉年为京师的会试、殿试年。   “童试”是最初级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它包括县考、初考、院考等三次考试。前两次由坟主官即本县知县和府知主持、第三次院考则须由皇帝钦命的科甲出身的学政亲临府城主持。院试合格,才算秀才。   “乡试”也是三年一次,时间在农历八月,故又称“秋闱”。乡试在省会的贡院举行,考试官员一律由皇帝直接派出。规定考三场,每场连考三天,食宿其间。考生须经严格搜身之后,安排在一个三尺见方的“号舍”里考试,外面有“号军”监考,贡院外有军队巡逻。乡试录取名额由礼部据经皇帝核定,一般大省八九十人,中等省四五十人,小省三四十人不等。乡试中试(合格)者统称为“举人”,全省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已有资格进入缙绅阶层,可以参加吏部挑选县令或中央各部的低级官吏的考试。   乡试的第二年,各地举人汇集京师参加竞争进士的考试,称“会试”与“殿试”。会试是集中会考的意思,时间在二月,故又称“礼闱”或“春闱”,应试人数大约有四五千人,录取300名左右。会试中式者称为“贡士”,第一名曰“会元”。贡士再需参加一次复试,成绩分一、二、三等,准予参加殿试。   “殿试”是天子新策于廷,又称“廷试”。明清时例在农历三月举行(清雍正元年、二年,因时局变迁,临时改在十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在太和殿主持。参加殿试的贡士原则上不再淘汰,但这是竞争状元和鼎甲人选以及新科进士名次先后排列的考试,所以尤为士林瞩目。殿试只考一场,时间一天,凌晨入场,日落交卷,试卷照例由皇帝亲自阅读,或由大臣朗读,皇帝裁决。实际上试卷一般先由读卷大臣(考官,一般为8人)轮流阅,然后按优良定为五等,再从上等中选出10份公认的优秀卷子,进呈皇帝最后裁决。皇帝一般也新生读卷大臣们事先拟定的名次,但也常有破例的。进士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前七名的顺序,皆由皇帝亲自审定,并亲用朱笔填写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的名字,这就叫“点状元”。然后,填写“金榜”公布,即所谓“金榜题名”。由此可见,古时考取状元,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便是举子考状元的真实写照。   状元是“天子门生”。明清两代殿试放榜,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仪式,史称“传胪大典”。传胪之日清晨,朝廷大臣及新进士肃立在太和殿丹墀下,礼部堂官奏请皇帝出宫。此时,钟鼓齐鸣,奏大典之乐《庆平乐章》。接着,鸿胪寺官司(堂轻仪的官)宣读名单名次。状元、榜眼、探花,连唱三次,听到名字立即出列前跪,共余进士只唱一次,不必出列前跪。唱名结束后,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官及新进士行三跪九叩头礼,并奏乐。随后,礼部手捧金榜,率诸进士出太和门至午门。然后,诸进士在状元的率领下,随仪仗队至长安门挂、看金榜。“观榜”之后,由顺天府尹亲自送状元回寓所。至此,传胪大典结束。传胪之后,状元还要率领新进士参加御赐的盛大宴会,明代称“琼林宴”,清代叫“恩荣宴”,席上全是奇珍异果,美味佳肴。几天之后,皇帝在午门前赐状元六品轻冠、轻衣、金质簪花等物,还模仿唐朝“雁塔题名”故事,到国子监把状元等新进士的姓名刻在石碑上,以作永久纪念。至此,考状元的过程称是结束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26
这都是误解。关于古代科举考试,在很多县志,府志中道都交代的很明白。明朝清朝时期,乡试日期: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场,总共三天。会试日期: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场,总共三天。除了方志,很多古代文献均有明确记载,都是分三场考试,每场一天,总共三天。绝对不会让考生在考场过夜,请不要再以讹传讹,被人耻笑了。
第3个回答  2021-04-06
有,乡试考三场,每场考三天,共考九天,九天九夜吃饭和睡觉都在考棚的号室内。每场三天,三天内必须出卷,下一场重新进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