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制度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于1615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扩展资料: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八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0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一说天聪七年)。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1650)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顺治十年(1653)增奉恩将军为十等。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清代世职,太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1、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2、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国。
  3、特点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
第3个回答  2011-06-10
八旗制度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录,是满洲人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他们正是凭借这套军事制度建立清朝。旗下士兵以及户籍被编制在八旗军队中的闲散家庭成员称做旗人。与全国范围内由各级官府管辖的民人(普通百姓)不同,旗人由各地八旗驻防将军或都统管辖,闲则为民,战则为兵,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直到19世纪末,清朝解体,八旗制度宣告终止,但现今有许多旗人后裔仍习惯性地自称为旗人。
清朝时期,蒙古也有一种类似的制度,被称作“喇嘛旗”。喇嘛旗长官被称作札萨克。
1601年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平时不需务农及狩猎,成为职业军事制度。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亦称“佐领”),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亦称“参领”),每五甲喇设一固山(gūsa,即旗)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努尔哈赤的军队一共分为四旗,各旗以纯色作区分,分别是:黄、红、蓝、白的正(读音“整”)四旗。随着军队的不断壮大,四年后又增设四旗,并在原纯色周围嵌上其它颜色,称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合称为八旗。
第4个回答  2018-08-18
八旗制度就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清朝建立对各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受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享尊处优,败落无能。后来,人们还把享有特权而又不务正业的人称作“八旗子弟”。

清朝的八旗制度
1、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他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

清朝八旗指的是哪八旗 他们是怎么出现的
八旗最早其实是满洲人也就是女真人的一种狩猎组织,自从八旗制度产生之后,便在清代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清代满族旗人的基本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同时,八旗制度作为清代的根本制度,也为清代在中原地区建立稳定的大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公元1601年,随着满族社会内部经济文化发展...

什么是清朝的八旗制?
1. 清朝的八旗制是满族在入关前后的社会组织和军事制度。2. 八旗最初由黄、白、红、蓝四色旗组成,后来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形成八旗制度。3. 八旗旗主最初拥有兵权,但为防止威胁皇权,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领,下五旗由旗主掌管。4. 经过数代皇帝的努力,旗主的实际权利被削弱,成...

清朝八旗是指哪八旗 清朝八旗是什么意思
1、清朝八旗是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2、八旗旗主是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其实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

清朝的八旗制度什么意思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

清朝八旗是什么意思
清朝八旗是清朝的一种军事组织制度。八旗制度建立于清初,它是清朝的一种重要的军事、行政和生产组织。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将士兵和民众按照不同的旗号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下是详细的解释:八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女真人的狩猎组织。随着军事和统治的需要,这种狩猎组织形式逐渐演变为军事组织,并最终形成了八旗...

八旗制度指的是什么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整合后金力量而发明创造的一种军民联合的政治军事组织,后来皇太极将这种制度发展完善。目的是与大明王朝抗衡。八旗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用不同颜色的军旗作为区别和标记。起初只有满洲八旗,但随着蒙汉民族被征服,又并入了蒙汉八旗。故此,清朝的八旗...

清朝八旗是那八旗,个旗的职责是什么?
2.八旗来源: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

清朝政治制度的八旗
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分别以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种旗色辨其所属,每一旗色下又依种族及身份地位分编为满洲、蒙古、汉军及包衣,统称八旗。其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实行佐领(满名牛录)、参领(甲喇)、旗(固山)三级...

八旗是什么意思
八旗是一种军事制度,起源于中国清朝。八旗制度是为了管理和组织军事力量而设立的。在清朝时期,八旗是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制度。八旗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等八种旗。士兵生活在固定的地域范围内,遵循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和征战,由此形成一种紧密的集体荣誉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