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风格上有什么特色吗?叙事角度怎么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6-11
沪上长歌恨未消

——读王安忆《长恨歌》

王安忆是有野心的。她希冀她的笔触和墨迹能潇洒点染偌大上海滩,能将其间的故事和传奇一一打捞,她要做一位浣洗浆纱,埋锅做饭,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的全职沪上妇,把那些掩埋于街头巷面,店铺闺房之下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蜚短流长的人世百态一一挖掘,在洋洋洒洒的文字间摊铺开来,供你赏鉴品评,供你茶余饭后,也供你哀惜慨叹。

这便需要故事。

尽管某种程度上,小说家们并不喜欢被读者贴上“会讲故事”这种标签。王安忆也不喜欢这个标签,甚至一度严词拒绝。但经营这场景,这架势,这般情,这腔恨,没有故事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根本承载不了这一份凄风苦雨的迷离,这一曲强颜欢笑的挽歌的。面对现实,王安忆也只有低下高傲的头颅。

这故事说简单也简单。用一句话说,就是王琦瑶这个沪上女子四十年来的情和恨。

上世纪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意外地选择为“上海小姐”,从此便开始了哀荣共俱,跌宕起伏的人生。做了某大员李主任的“金丝雀”,王琦瑶从少女过渡到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死于非命,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中一员,表面日子平淡如水,内底的情感潮水却从末平息。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的王琦瑶依然未能逃脱陷落情场的窠臼,居然与女儿差不多大的男同学发生畸形之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王琦瑶,一个名字里嵌有三个王字、长相娇美、仪态万方的女子,一个一心只想紧跟潮流,掌控时尚、渴望出人头地的女子,一个时刻保持向上姿势、不轻易放过稍纵即逝攀爬机会的女子,一个一生为情所困,为情所累,为情无果,为情丢命的女子。

这故事说不简单,自有它的不简单之处。

那是因为我说过,王安忆是有野心的。她显然不会就这个故事来说一段传奇,唱一曲昆曲。王安忆以典型“三段论”的形式紧扣时代气息和特征,在每一个大事件的背景之下,截下与政治、社会、时代进程紧密相连的断面,一次次把王琦瑶推入广阔、汹涌、纠葛的生活场院,时而让她呛水满腹,时而让她浮出水面,时而让她深陷绝境,时而让她柳暗花明。

王琦瑶,她的名字是梦,她的心思是梦,她的一生她是梦。

当然,《长恨歌》不无例外的也是一个梦。

在这里,王琦瑶只是一个引子,一根导索。凭了她的活着,不依不挠地活着,王安忆水波不兴地架构起一场沪上风云际会,一段烟雨迷离的传奇。王琦瑶当然是《长恨歌》的主人翁,不要忘了的是,还应包括大大小小,如今依然活龙活现地活着的王琦瑶们。

王安忆以细腻、哀婉、缓慢、温吞慢热式的笔法,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地打造《长恨歌》。有许多的场景,物事,服饰乃至人物的命运,多多少少让人联想到沪上传奇的代言人张爱玲,因此《长恨歌》一经推出,便被众多读者和批评家赋予了张爱玲后续者的角色。不知于五安忆来说,是喜还是悲。

不过,王的上海究竟与张有所不同。王的上海,场面宽阔,时空宏大,张的上海偏于一隅,幽闭塞锁;王欢喜张扬笔端,试图事无巨细将上海雕琢通透,张喜欢小处着眼,偏爱于色彩衣饰家具装置等;王的调子起点甚高,是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的,张的语言精准而又不失恣意,许多句子妙趣横生成了经久不朽的名言。总体说来,张的压抑、哀怨、凄婉还有那一份张式独有的刻薄,王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倒是有一点,二人表现出惊人的相似,那便是,笔下的男人没几个好货色。

翻遍张爱玲的作品,花好月圆的除了《倾城之恋》带来一丝劫后余生式的慰藉外,全是无果而终。《长恨歌》里当然少不了男人。

很是奇怪,王安忆笔下的男人空有形骸,无有实质。

程先生、李主任、阿二、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这一长串男人的名单,竟没有一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全是一张张纸牌似的过眼烟云。而其间的每一个男人,对王琦瑶的命运都起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李主任是她的第一男人,康明逊导致她的怀孕,长脚导致她的死,单是这三个男人无论如何绕是绕不开的。但王的安排确有意思,从来没有完整地进行雕刻和描绘,连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也不赐予他们。这些种类不一的男人,像走马灯似的,一个退场,另一个接上。前者走得悄无声息,后者来得错愕突兀,既没交待下场,也从不安排他们的出路。最令我揪心不已的是那个阿二,在那遥远静寂的乡下,与王琦瑶的那一场田园牧歌式情恋,莫明其妙地丢盔弃甲,令我费解不已。

我的这一点私藏的好感当然影响不了什么。倒是最后出卖王琦瑶的长脚,众多读者非常的不喜。大部分人的意见是,四十年来,王琦瑶好死不如赖活地活了,怎么就轻易给她安排了死?又怎么可能是这么个死法呢?众多意见归纳一起,直指王安忆太草率行事,太不对故事和人物负责。因此,有一段时间王安忆深陷困境,承受巨大压力。不知于她来说,是悲还是喜。

自古红颜多薄命。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本是唐家王朝的时代哀歌,王安忆的《长恨歌》也只是一段沪上传奇,并不仅限于王琦瑶个人的悲剧。随便朝喧嚣闹腾的人世间打量一二,那些个名字如梦,心思如梦,一生如梦的女子,也就是大大小小的王琦瑶们,是否绝了香火,断了人烟呢?

恐怕未必吧。

[字数:2113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风格上有什么特色吗?叙事角度怎么啊?
王安忆以细腻、哀婉、缓慢、温吞慢热式的笔法,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地打造《长恨歌》。有许多的场景,物事,服饰乃至人物的命运,多多少少让人联想到沪上传奇的代言人张爱玲,因此《长恨歌》一经推出,便被众多读者和批评家赋予了张爱玲后续者的角色。不知于五安忆来说,是喜还是悲。不过,王的上海究竟...

长恨歌王安忆小说特色
1、《长恨歌》的语言非常细腻,前几章“弄堂”、“鸽子”、“麻雀”等,都是从城市最细枝末节的地方着墨,可以看出王安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由此表达她对书中人物所在生活环境的感受,也为整篇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2、《长恨歌》的整个风格就像其名字一样,缠绵、哀婉,充满了诗意,全篇中没有怎么...

王安忆的《长恨歌》
此外,《长恨歌》的语言风格也值得一提。王安忆运用了细腻、抒情的笔触,使得小说的叙述充满了诗意。这种诗意的叙述方式不仅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总的来说,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部融合了爱情、历史、文化等多元素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女性视角的深...

王安忆的《长恨歌》好看吗?
2、艺术特色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不注重以时间为序,而以空间来体现时间,采用空间叙事手法来安排小说的情节发展。小说中以刻画王琦瑶几个生活空间的转变来抒写王琦瑶一生多舛的命运:弄堂——闺阁——片厂——爱丽丝公寓——邬桥——平安里。王安忆运用独特的散文笔法和排比手法来描写小说中平凡无奇或者琐...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好在哪里?
《长恨歌》的笔法极度写实,不设悬念和伏笔,更没有情节的穿插。一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故事的主角是王琦瑶。她是个上海里弄里长大的小家碧玉,有一种乖巧的淑媛气质,一种不事张扬的美。小说从她少年时写起,写完了她的一生。写王琦瑶,就要写王琦瑶身边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王琦瑶身边的人是...

王安忆的代表作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而闻名。这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通过女主角王琦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都市女性的命运与情感波折。王安忆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内心独白,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情感表达细腻而真挚。该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谁知道啊
王安忆的《长恨歌》30万字,我看完用了两天。虽然是比较少有的能称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但可读性并不算强。文字华丽、拥挤而唠叨,不顺畅,转弯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暧昧,有点腐败的气息。故事的写作手法很独特。一点一点地描写,逐渐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象一个个珠子连成的项链。读后,总体...

请赏析一下王安忆的《长恨歌》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第五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因此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它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一段几十年来的历史。作者用了细腻的笔法,兼用了散文的写法,把这一段历史通过一个女人的...

我国现代作家王安忆的作品《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王安忆结合民风民俗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于20世纪90年代发表长篇小说《长恨歌》,在表现上海这座城市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过程时,有意淡化了政治性的历史事件,突出民间生活的自然状态,她通过上海市民王琦瑶一生的悲喜剧,展示出丰富的都市民间的历史文化记忆。

王安忆长恨歌的评价感想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