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说风动幡动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慧能藏来躲去,这一天来到了广州的法性寺,赶上印宗法师正在讲解《涅槃经》,这就引发了一个著名的故事。

  老师在台上讲经,忽然风吹幡动,两个和尚就为这点小事起了争执,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谁也说不服谁。慧能在旁边插嘴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此言一出,震惊四座,把正在讲课的印宗老师也给惊住了。印宗早就听说弘忍有个传人南下,如今见慧能谈吐不凡,估计他就是那个传人,一问之下,慧能便也如实说了,又拿出如假包换的传法袈裟,虽然谁应该都没有辨别袈裟真伪的能力,但大家还是纷纷礼拜。接着,慧能又讲了讲佛性的道理,把印宗法师听得激动得不得了,说自己以前所学全是瓦砾,这回总算见到真金了。接着,印宗拜慧能为师,可慧能还是个俗家人,印宗又为慧能剃度授戒,慧能这才算真正当了和尚。

  风动幡动的故事流传了很久,知名度很高,在当时又是语惊四座,一定有其高明之处。但到底高明在哪里,普通人的脑袋还真不容易想得明白。

  首先,这两个和尚的争论就很古怪,我们现在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上过初中物理课的人大概很难问出这样的问题,这问题作为一个禅宗掌故我们会觉得它高深莫测,但假如现实生活中有两个人发生同样的争论,我们大概只会说他们弱智。

  慧能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如果我们把风和幡作一个替换: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要从家骑到超市,在经过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发出了这样了争论:是人动还是车动?哪个答案才对呢?慧能也许会回答说:"人也没动,车也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但是,一个朴素的问题是:如果人也没动,车也没动,只是我们的心在动,那么,只要我们的心能保持不动,这个骑车的人就永远也骑不到超市吗?

  再者,如果追求词语定义的话,动者,位移也。风和幡、人和车,都发生了位移,当然都在动呀。按照初中物理的讲法,运动要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以前者而论,宇宙里的万事万物无不在动,我们静坐不动其实在随着地球在动,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也;以后者而论,需要设定参照系,如果以旁观者为参照系,风和幡、人和车,当然都在动的。那么,这样一个初中生都可以给出完美答案的问题,为什么大德高僧们却争论不清呢?又为什么慧能那样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也会语惊四座而流传日久呢?

  冯友兰曾经推断,慧能这个说法应该类似于僧肇的《物不迁论》,风确实在动,幡也确实在动,但它们其实都是虽动而常静的。冯友兰说:这个道理比较深奥,所以印宗法师是"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才那么激动。

  但是,冯老前辈的这个解释有可能是错的。

  僧肇的《物不迁论》,顾名思义,是说运动并不存在,所有的物体都是静止的。--这显然违反我们的常识,但我们得习惯一下,佛教理论常常是要和常识作对的。

  运动为什么不存在呢?就好比我们看电影,电影里的人呀、物呀都在动,和现实生活中一样,但事实上电影是利用了我们眼睛的视觉暂留现象,每秒钟放映二十四幅静止的画面,整部电影全是由这样一幅幅静止的画面构成的。我们以为电影在动,这个动只是假象,静止才是本质。

  现在我们想像一下,我们正在电影院里看一部叫做《熊霸天下》的大片,只见主人公好熊英姿飒爽,脚踏南山,口衔玫瑰,张弓搭箭,一箭射中二十公里之外的靶心。电影长镜头追拍这支箭,从离弦的那一刹那直到射中靶心,一共用了五秒钟。我们现在可以知道,五乘以二十四等于一百二十,也就是说,这支箭的全部运动其实是由一百二十幅一连串静止的画面所构成的。

  这么一说就容易理解了,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在电影院里,而是在电影当初的拍摄现场,眼睁睁看着主人公好熊一箭射中靶心,这支箭的运动难道也是由一连串静止的画面构成的吗?

  答案是:是的。

  不必讲什么玄而又玄的虚招子,真有人可以只用我们普通人的逻辑就把这个答案严密地论证出来。这个人,就是远在僧肇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

  芝诺给我们留下了好几个著名的诡辩命题,其中的"飞矢不动"说的就是我们这支箭。那我就借用芝诺的话来解释僧肇的理论了。

  芝诺问他的学生:"好熊射的这支箭是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说:"这还用说,当然是动的呀。"

  芝诺问:"那么,这支箭在飞行的每一个瞬间里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吗?"

  学生说:"当然有呀。"

  芝诺问:"那么,在这样的一瞬间里,这支箭所占据的空间和它自己的体积是一样大吗?"

  学生说:"当然一样大呀。"

  芝诺问:"在这样的一瞬间里,这支箭既有一个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己的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这支箭此刻是动还是静呢?"

  学生想了想,说:"是静止的。"

  芝诺问:"这支箭在这一瞬间里是静止的,那么,在其他的瞬间里也是静止的吗?"

  学生说:"是的,在每一个瞬间里,这支箭都是静止的。"

  芝诺总结道:"所以,这支射出去的箭其实是静止不动的。"

  芝诺的"飞矢不动"是为老师巴门尼德的哲学作辩护的。巴门尼德的主张基本可以被我们看作僧肇《物不迁论》的一个粗糙的古希腊版。现在我们回头一看,既然连射出去的箭都是静止不动的,更何况风和幡呢?

  当然,僧肇的理论更多的是佛学基础,其中一个核心根源就是所谓"因缘生灭"。在"因缘生灭"的意思上,这支箭刚射出去,在第一秒钟的时候被空气磨掉了箭尾的一根羽毛,在第二秒钟的时候,箭杆上又掉落了一片木屑,所以,一秒钟前的箭和一秒钟后的箭虽然看上去样子相似,其实已经不是同一支箭了。

  箭是这样,人也一样。《物不迁论》举了一个例子,说某人离家很久了,这一天突然回来,邻居见了感觉似曾相识,问道:"你不是当年街底家的那谁谁谁吗?"这人回答说:"我只是看上去像当年的那谁谁谁,其实已经不是了。"

  --我们可以给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现实主义的尾巴:邻居一听,遗憾地摇了摇头:"如果你见到那谁谁谁,请转告他,就说他当初买的彩票中了五百万大奖,人家一直等他来领奖呢。"

  我们都知道一句名言:"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我们一般把这句话作为励志格言来用,好比某人失恋了,痛不欲生,你开导他说:"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意思是让他放下过去,重新开始,迎接崭新的明天,其实在佛理上,过去的死真的是死了,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并不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具有延续状态的你从昨天延续到了今天,而是昨天一个你,今天又一个你,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你。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边讲"五蕴皆空"和"无我"的时候那个森林的比喻。

  好啦,话说回来,万事万物全是静止不动的,所以风也没动,幡也没动,那么,心动了没有呢?

  照我看呢,答题的线索也许不在《物不迁论》上,而在其他版本的相关记载和《坛经》的上下文里。

  现在我们重新开始,再来看看前边的问题:这样一个初中生都可以给出完美答案的问题,为什么大德高僧们却争论不清呢?又为什么慧能那样一个明显错误的答案也会语惊四座而流传日久呢?

  --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知识毕竟在不断进步,拿现在一个普通初中生放到一两千年前,绝对会成为当时第一流的智者;原因之二是,范畴不一样,古典物理学和一千多年前的佛学不存在多少共同的语境;原因之三是,这个记载过于简略了,实在不容易让人看得明白。

  只说原因之三。按照《历代法宝记》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印宗法师讲授《涅槃经》,问大家:"风吹幡动是大家常见的现象,幡到底动了没有?"大家就开始说三道四了,慧能突然站起来说:"动与不动,都是大家的妄想心在作祟,佛性是无所谓动与不动的。"印宗法师一听,"惊愕茫然,不知是何言。"(《曹溪大师别传》也有类似的记载,细节有出入,大意差不多。)

  这个记载就比上一个更容易让人看出眉目了。慧能这是在借风动与幡动来阐释自己对佛法的见解,这里体现的是慧能禅法的两处核心思想,第一是超越二元对立观念(动与不动就是一个二元对立观念)。换句话说,二元对立的观念属于妄心,也就是慧能说的妄想心,修禅是要破除妄心、体悟真心。说动,说不动,都不对,"无所谓动与不动"才是对的。这是从佛学中的"中道"观念发展而来的,有着印度中观派的思想渊源,也有佛性论的因素在,这里先不细说,后文还会讲到。

  第二是所谓"无念",这个概念后文也会细讲,大略先打个比方:大家应该都知道蜈蚣跳舞的故事,蜈蚣的踢踏舞跳得一流,乌龟很嫉妒,于是有一天乌龟对蜈蚣说:"你的舞步真是跳得太好了,我真想跟你学学。你能告诉我你跳舞的时候是先抬哪只脚吗?"这一下可把蜈蚣问住了,抬抬这只脚,好像不是,抬抬那只脚,好像也不是。后来再要跳舞的时候,蜈蚣总是会想起这个问题,从此就再也不会跳舞了。

  先抬这只脚,还是先抬那只脚?这样一种思维状态就和捉摸风动还是幡动是一样的,而慧能所说的"佛性无所谓动与不动"就大略相当于蜈蚣先前跳舞的时候无所谓先迈哪只脚。心念不执着于外物,自然流转,是谓"念念无住",心里不要执着先迈哪只脚的问题,这才能跳得起舞来。

  我们学佛也是要讲方法的,很多人喜欢去看机锋公案,经常绕进去就出不来,市面上很多讲解机锋公案的书也都流于个案分析,往往是十本书给出八个答案,你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其实只要搞通一些核心义理的话,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就好像学通了几何里边的公理、定理,所有几何题你都可以解决。陷入迷宫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站在高处往下看。现在我们再多往下看一眼:这个故事另外还有一层可能的意思,这层意思只有读通《坛经》的上下文才能明白。

  联系《坛经》上下文,慧能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有情(有生命的东西)才能成佛,无情(没生命的东西)不能成佛。而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会不会动:人是会动的,是生命体;石头是不会动的,是无生命体。因为不会动的没生命的东西成不了佛,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效仿它们--这个理论的杀伤力是:坐禅入定就是要人一动不动的,也就是效仿不能成佛的无生命体,所以靠坐禅来求解脱成佛是根本行不通的。

  所以,慧能这里的动与不动说的也许不是状态,而是属性。风能动、幡能动,但从属性上说,它们都属于不会动的无生命体,正是从这层意义来讲,风和幡都是不动的,动的只有你的心。

  而在当时的佛教界,"生命体和无生命体是不是都能成佛"是一个焦点的争论话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慧能这番话才显出了他的见解,才可以语惊四座。如果换到现在,你同样说一次"风不动,幡不动,仁者心动"的话来,大家只会把你当弱智了。

  话说回来,慧能的行历至此而告一段落,《坛经》接下来就是慧能在大梵寺正式开讲禅法的内容了。至于这段行历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有些地方确实可以辨别出大概的轮廓,另一些地方也只能是信者自信、疑者自疑了。或者,我们大可本着禅门宗旨,继续不落言筌好了。
  一

  慧能来依此地,与诸官寮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迷,如先代悟。

  慧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31
风动 帆动 意思就是风动了 帆肯定动 没有风帆就不会动
第2个回答  2011-05-31
风动幡动 是个典故 关于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只说这个词的话 也是有后面的仁者心动的词义隐含在里面的
第3个回答  2011-05-31
风是环境,帆是内心,心随外在的环境而改变。

风动幡动是表白吗
风动幡动不是表白。风动幡动一般指风吹幡动。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有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之说,所以很多修行人对此避而不谈,这是对不见他人过的误解。1、风动幡动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慧能流浪到广州法性寺...

风动幡动是表白的意思吗?
风动幡动不是表白,而是一句禅语。来自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的一首偈。这首偈简单说也就是见性证佛四字,悟与不悟,存乎一心。 某日,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正在开讲涅盘经。忽然风吹幡动。一僧说这是风动,另一僧说这是幡动,舌绽莲花,争论不休。《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

风动幡动是表白吗?
风动幡动不是表白,而是一句禅语。来自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的一首偈。这首偈简单说也就是见性证佛四字,悟与不悟,存乎一心。 某日,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正在开讲涅盘经。忽然风吹幡动。一僧说这是风动,另一僧说这是幡动,舌绽莲花,争论不休。慧能挺身,“不是风动,亦非幡动,只是心动!”也就是...

佛学里的幡动是什么意思?
“风动”、“幡动”都是指的是外境的变化,而实质上是内心受到了影响,所以就是“心动”,所以二位僧人辩的是外境的变化,实际上是内心开了小差,因为他们师父正在台上讲经说法呢!所以六祖便用“心动”来提醒他们。

风吹幡动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风吹幡动”的这个成语说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一心一意,才能不受外界干扰,不为外界所动。【出处】此典出自《大藏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惠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

如果只说风动幡动是什么意思
慧能这是在借风动与幡动来阐释自己对佛法的见解,这里体现的是慧能禅法的两处核心思想,第一是超越二元对立观念(动与不动就是一个二元对立观念)。换句话说,二元对立的观念属于妄心,也就是慧能说的妄想心,修禅是要破除妄心、体悟真心。说动,说不动,都不对,"无所谓动与不动"才是对的。这是从佛学中的"中道"...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什么意思
意思是: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诤论不已。慧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故事是这样的,五祖授慧能衣钵,让他先不要着急弘扬佛法,要先隐居。一日慧能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什么意思?
这是唯心主义哲学观。即认为:当旗子在风的吹动下飘动,不是因为风在运动,也不是因为旗子在运动,而是因为观察者的内心认为旗子在运动。所以,对唯心主义者来说,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因为我的思考,所以才有了世界。我不思考了(比如我死了),世界就不存在了。

"风动还是幡动
意思如下:出家人修行,修的是心,因此要时时观照自心。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与修行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时时关注自心,就不会为这些问题操心。因此,六祖讲,是自己的心在动啊!

如果有人对你说“是风动还是幡动”是什么意思?
既不是风动,也是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坛经》。原句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意思为: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诤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