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1、实事求是。考生要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统一安排。知己知彼是正确填报志愿的基础,志愿不要偏高,但也不要偏低,偏高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自己愿望,偏低影响将来发展与成才。
2、拉开梯度。考生在同一批次内选报院校志愿时,相邻两个顺序志愿之间应有一定的“差异”。即第一志愿院校选定后,考生在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第四志愿栏内选报的院校一般应是连续几年内生源不是很充足的院校;这种差异不是指两所院校录取线的不同或两所院校知名度的差异。填报志愿拉开梯度有助于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考生如果按照这种差异选报志愿,排在后面的院校顺序志愿发挥作用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3、留有余地。填报志愿要掌握好合理的梯度,在慎重填报第一志愿的前提下,填报第二志愿时不要集中于同一层次,应注意拉开档次。同时,做到有进有退,退是为了进,在专业上退是为了院校上的进,在院校上的退是为了专业上的进,要充分留有余地,以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
4、突出重点。今年本市普通高校录取工作分为六个批次、七个阶段进行,一个完整的志愿方案可能要涉及二十余所院校和几十个专业,要想每个志愿都能够发挥作用,提高志愿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众多的招生院校和厚厚的招生章程,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根据本人情况有重点地选读有关资料,设计与自己志向相一致又与自己估算的高考成绩相匹配的志愿方案。
5、志向决定志愿。考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状况等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爱好,测定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善于动脑,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是适合学习基础理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还是适合学习应用科学,将来直接从事生产或服务等等。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最后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选报志愿是一个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的过程,它直接影响到考生今后的人生道路,选择的志愿要符合自己的志趣,这样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在今后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更容易成功。
填报志愿需处理好的关系有哪些?
1、家长意愿与考生志向的关系。高校的教学活动是分专业进行的,所以考生选报的专业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择业和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家长对此也格外关注,不经意间,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而忽略了考生本人的志向,这是不可取的。在充分考虑考生本人特长、爱好、志向以及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全家共同协商填报志愿是不错的选择。
2、本市院校与外埠院校的关系。从招生计划数看,外埠院校的招生计划数占计划总数的48%;从院校的所数看,外埠院校的比例占全部在津招生院校的90%以上。考生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采取内外适当兼顾的原则,不要只注重招生院校的地理位置,而忽略招生院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就业去向等多种因素。考生“扎堆”报考本市院校和“热门”地区院校,使这些院校录取分数大大升高,考生可能会失去一些录取机会。在本科二批A阶段或B阶段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的考生,如果院校线上生源不足,还可以享受降10分的照顾政策,这项政策为积极考虑外埠本科院校志愿的考生提供了机会。希望广大考生既积极考虑本市院校,又充分照顾外地院校,既积极考虑坐落大城市的高校,也充分考虑大城市以外的高校。
3、院校与专业的关系。既能选择填报自己向往的院校又能选择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然而,许多考生总是要面临在理想的院校和专业之间选择的矛盾,是院校志愿重要还是专业志愿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关键在于考生本人的志向和爱好。有一点提示供考生参考,就是在通常情况下,相对高分的考生偏重于选择专业,相对低分段的考生偏重于选择院校。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逐步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移,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新专业很多,旧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且有些高校在招生时已不分具体专业,而按大类招生。因此,考生在选报院校和专业时一定要结合个人的成绩。不可固执一端。
4、热门与冷门的关系。要客观对待冷热门院校(专业),热门院校里有冷门专业,冷门院校也有热门专业。今年录取为热门专业,四年毕业后也许成为冷门专业,关键看自己兴趣和今后发展志向。
5、个人愿望与服从志愿的关系。考生的志愿充分反映了个人的意愿,但是否填报服从志愿也是考生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科一批院校志愿中设置了院校服从志愿选项,而参加本批次录取的院校绝大多数为国内知名学府,建议考生结合本人情况积极稳妥考虑是否选择服从志愿。
每所院校志愿中都设置了专业服从志愿选项,但往往被一些考生忽视,在近几年的录取工作中,有些考生的成绩已经达到了院校的录取线,但由于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分数,又未填报专业服从志愿而被院校退档,失去了录取机会,十分可惜。因此建议考生积极填报专业服从志愿,增加录取机会。
6、第一志愿与其他志愿的关系。院校录取工作是分批次进行的,一个批次内的录取工作按照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因此选择好每一录取批次的第一志愿就显得极为重要(去年我市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录取新生中,第一志愿分别占91.48%和80.59%)。
填报第一志愿很关键,但不意味着可以放弃二、三、四等其他志愿。这些志愿的作用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于考生所填报的志愿方案中,同一批次第一志愿与第二、第三甚至与第四志愿是否存在从高到低、由“热门”到“冷门”、降幂排列的“梯度”,会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提高志愿的有效性。
7、院校第一专业志愿与二、三专业志愿的关系。同一院校志愿的各个专业间也应有“坡度”,特别是要注意有些招生院校录取工作中安排专业时采用分数级差的方式。在以往录取中,有的考生其成绩高于所报考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但结果却未被录取。原因是所填报的专业录取分数都比较高,其成绩并没有达到所填报专业的要求,又不服从专业调剂,造成通常所说的“专业死档”。
填报志愿可分哪几个步骤进行?
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通常可分为八个步骤进行:
1、广泛了解政策和信息。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也就是志愿信息的收集过程。一个较好的志愿方案,一般须了解和掌握以下信息:招生政策、录取程序、全市的报考人数和高等院校在津招生计划数、考生所在学校近年来在全市高考中的排名、考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校的排名状况、与考生有关的招生工作时间安排(咨询会、家长会等)、填报志愿时间安排、拟报考院校的基本情况等。招生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天津教育报•招生考试导刊》、《在津招生章程汇编》、《普通高校在津招生录取统计资料》、各高校网站或咨询电话、中学和区县招办、招考咨讯网站(
http://www.zhaokao.net)、本市的新闻媒体等。
2、估算高考成绩。这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重要环节和基础。考试结束后,考生要认真回忆自己的答题情况(主观性试题可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对照《参考答案》估算自己的高考成绩。通常采用的办法有:区间法、逐步调整法和三步估分法等。
区间法:是先将正确无疑的试题打上分数得到一个最保守的成绩;然后在总分中扣去肯定错误的试题分数,得到一个最理想的分数,那么考生的实际得分应当在这个最高分与最低分区间中。这个方法一般适用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
逐步调整法:此法是考生根据参考答案“从宽”估一个最高成绩,再“从严”估一个最低成绩,取二者平均值作为估分成绩;然后将此成绩与自己平时考试、模拟考试排名相比,如果相近,则这个成绩就可作为考生的估分成绩,如果相差较大,则重新确定最高分和最低分,直至接近本人平时考试排名为止。此方法适用平时成绩较稳定的考生。
三步估分法:第一步,拿到试题汇编及参考答案时,先不要看《参考答案》,而是将试卷重新按自己考试答题情况重新复述一遍,尽可能回忆考试时答题过程。第二步,对照《参考答案》,给自己复述的试卷打分,(要注意高考按步给分,按点积分的评分办法),拿不准的请教老师,第三步,将得分与班上同学作比较,再进行微调。此法适用所有考生,一般用此法估分较准确。
3、拟订初步志愿方案。在初步估算本人高考成绩、拟定个人专业志向和掌握本年度招生信息的基础上,确定若干套志愿方案。主要包括不同地域志愿方案,不同院校志愿方案,不同专业志愿方案,地域、院校、专业组合的综合方案等
4、征得中学老师或有关招生机构人士的指导。将拟定的志愿方案与班主任老师、中学领导及区县招办、高校招办等招生机构人士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外脑作用),征询他们的意见,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
5、家庭内部协商。现阶段,绝大多数的考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制定一个良好、满意的志愿方案,进行家庭协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常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报考地点的选择问题,院校、专业与未来就业、升学的问题,上学期间的费用问题等。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家庭民主过程之后,应将初步拟定的志愿方案进行排序。
6、依据初步拟订的志愿方案重点收集分析信息。按照排定的志愿方案,进一步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如拟报考院校近几年在本市的基本录取情况(录取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的变化趋势等),拟报考院校招生章程及招生专业有无变化、招生计划有无变化及今年院校的咨询情况(对今年首次在津招生的院校,要直接向院校咨询),自己的估算成绩的调整,今年全市考生预估成绩的总体趋势(特别是与去年的比较)等情况。
7、确定报考志愿。在充分收集填报志愿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和家庭的实际状况,特别是本人的学习志向,最终确定本人各批次的报考志愿(重点是一志愿)。
8、填涂志愿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是依据考生填涂的志愿卡中的信息进行的,所以考生一定要认真、规范地填涂志愿卡,栏目位置要填涂正确,院校代码、专业代码要填涂准确,填涂用笔要符合规定,书写的文字、数字要清楚、工整,确保将自己的意愿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填报志愿应避免哪些问题?
1、家长意志。有的家长不顾子女德智体诸方面情况,也不顾子女志愿、爱好,只从自身的经历,或急功近利,或以“效益”定向,把家长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成了家长志愿,而不是考生志愿。
2、操之过急。正确定位、了解政策和信息,是填报好志愿的基本要素。有些考生和家长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采用所谓“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动笔就填,草草了之,很难保证志愿的有效性,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3、定位不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是填好志愿的基础,未找准位置就填报志愿,往往有失偏颇,有的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会影响自己的录取机会;反之部分考生和家长不了解录取程序,为了求稳而高分低报现象也时有发生。
4、盲目从众。报考热门专业无可非议,但是盲目地乱挤热门专业就是不可取的。近年来,考生往往只重视“热门”专业和就业问题,“名牌+热门+不服从调配”,已成为许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公式,但他们却忽视了填报“热门”专业的考生比较多,竞争也异常激烈,落榜的几率会成倍递增影响录取。
5、填报志愿没有“梯度”。所谓有“梯度”,就是要有“差异”,可以简单解释为不要在同一批次志愿中连续填报类型相同、地区相同和层次相同(每年一志愿率均非常高)的“三同”院校。一个没有“梯度”的志愿方案,其实际意义不是很大,会使考生错失录取机会。反之,每个志愿之间存有“梯度”,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志愿的作用,提高志愿有效性。
6、硬闯体检“红灯”。在选报专业时,部分考生因身体条件的原因是受限制的,这在体检时就已亮出了“红灯”,但仍有考生选报志愿时,存在侥幸心理,偏要硬闯限报“红灯”。然而,就算高考成绩再好,这种情况也无法被录取。
7、轻视服从志愿。本科一批院校志愿中设置了两个院校服从志愿,有许多考生因为服从志愿在院校和专业上的不确定性(却忽视了本科一批院校大多为国内知名学府这个实际情况),而放弃填报。在每个院校顺序志愿中均设有专业服从志愿(请考生格外予以重视)。在近年来的录取工作中,许多考生已经达到了院校的录取线,但由于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分数,又未填报专业服从志愿而被院校退档,降到下一批次院校,十分可惜。
8、填涂错误。规范地填涂考生志愿表、志愿卡,才能准确地反映考生的志愿。由于填涂错误而被错录甚至因此而落选的事例时有发生。
如何才能做到填报志愿有“梯度”?
是不是把高分的学校填在前面,低分的学校填在后面就是有梯度了?某理工类考生高考成绩600分,本科一批第一志愿报考甲大学(当年度该校理工类录取最低分640分),第二志愿报考乙大学(当年度该校理工类录取最低590分),应该说有梯度,而且他的成绩也超过了乙大学的录取最低分数,怎么还是没有被乙大学录取呢?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从分数高低来考虑梯度,而应该根据我们现行的录取程序(同一批次内首先按志愿顺序录取,同一志愿再按分数排序),在填报志愿时考虑院校生源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之间比率的大小。
每一批次的招生院校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学校,对于这类学校考生只能把它填写在第一志愿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这一类学校中选填第一志愿,如果把此类的学校填在第二、三志愿都属不当。前面谈到的那位考生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第二类是第一志愿生源不足,但缺额不多,尚可招收少量的二志愿考生。这类学校对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填报第一志愿时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一种稳妥的填报志愿方法,一旦达到当地录取控制线就可被录取。由于这类学校还可招收少量的二志愿考生,所以估计录取第二志愿时分数会较高,确实有实力的考生可以将此类学校填在第二志愿,但填在第三志愿就不妥当。第三类是生源严重不足的学校,把这类学校填写在任何志愿都将有可能录取,而且越往前填录取的可能性越大,实现理想专业的机会也大。如果我们没有按照上述规律填报志愿,我们称为志愿的填报没有梯度。
以上学校的分类在录取之前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因为填报志愿是一项群体性活动,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有一定的风险性,只有靠考生通过咨询和所了解的信息自己判断。同时,考生还要仔细阅读各高校的招生章程,及时向招生院校咨询。
什么叫“调档比例”?什么叫“专业级差”?
“调档比例”,是指在津招生院校在调档要求中提出的调阅考生档案数与院校招生计划数之间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20%。
“专业级差”,是院校在安排考生录取专业时,按招生章程中公布的一个或几个分数值,来确定选报不同专业志愿考生的录取专业,这种分数值就是所谓的“专业级差”。通常的做法是:当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不能被录取时,将其高考成绩减去某个分数值后,再与报考第二专业志愿的其他考生成绩进行比较,确定其是否可以被该专业录取,其他专业志愿以此类推,专业志愿越靠后,考生要减去的分数就越多。例如,如某考生560分报考某校(该校专业级差为5分),其专业志愿分别为计算机、国际贸易、自动化三个专业,当该生第一专业志愿“计算机”不能满足,他就要按555分的成绩同第一专业志愿报考“国际贸易”的考生排队,再安排专业。
本科一批“A类”院校和“B类”院校有何填报要求?
本科一批录取院校划分为A、B两类院校,与此相对应,志愿卡中的第一志愿栏设置了A类院校和B类院校两所院校志愿,A类院校先录取,B类院校后录取;第二志愿至第四志愿,考生可以任意选择A、B两类院校;在院校顺序志愿之后,设置了两类院校服从调剂志愿,考生如果愿意服从调剂到A类院校,就将A类院校选项涂黑;如果愿意服从调剂到B类院校,就将B类院校选项涂黑;如果两类都涂黑,表示愿意服从调剂到A类和B类院校,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填涂。
本科二批“A阶段”和“B阶段”有何填报要求?
由于近年来本科二批招生院校所数日益增多,招生计划数量越来越大,考生在本科二批选择志愿,特别是第一志愿的选择难度也增大。为此市高招办今年将本科二批院校划分为“A阶段”和“B阶段”,并划定一个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
本科二批A阶段和B阶段的院校顺序志愿是分开填报、分开录取的,考生在本科二批可以有两个第一志愿的选择机会。本科二批A阶段和B阶段分别设置了四所顺序院校志愿,没有院校服从调剂志愿;A阶段的四所顺序院校志愿录取结束后,再进行B阶段的四所顺序院校志愿的录取;A、B两个阶段顺序院校志愿录取结束后,市高招办将尚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和计划数向社会公布,没有被录取且符合规定分数范围的考生可以自愿选择填报。
怎样理解“平行志愿”?
所谓“平行志愿”就是不存在录取先后顺序的志愿。为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我市今年在本科一批的第四志愿设置了2所平行院校志愿,在本科二批A阶段、B阶段以及本科三批的第四志愿分别设置了3所平行院校志愿。本科一批的2所平行院校志愿、本科二批A阶段的3所平行院校志愿、B阶段的3所平行院校志愿和本科三批的3所平行院校志愿在录取时没有先后顺序,请考生慎重稳妥填报。
考生为什么要积极报考外地院校和农业、林业、师范、地质、矿业、石油院校?2004年这些院校录取情况怎样?
本市为鼓励广大考生积极报考外地院校和农业、林业、师范(师范专业)、地质、矿业、石油院校,对第一志愿报考外地本科二批院校(含A、B两个阶段)和农业、林业、师范、地质、矿业、石油院校的考生可以降低10分投档。但考生享受这一政策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是在本科二批院校(含A、B两个阶段)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或者是第一志愿报考农业、林业、师范、地质、矿业、石油院校的考生;第二,该院校的第一志愿上线考生不足计划数;第三,该院校必须同意采用这一政策。
在2004年本科二批录取工作中,一志愿生源不足的外地院校绝大部分采用了一志愿降10分的政策,录取线下10分内的考生;部分农业、林业、师范(师范专业)、地质、矿业、石油院校根据有关政策,降分录取一志愿考生;还有一些考生因享受二级运动员、少数民族、三侨生等政策照顾而被录取,使得不少本科控制分数线下考生得以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深造。
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征询志愿如何进行?
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录取院校均不设置院校服从调剂志愿,对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和余缺计划,实行面向尚未被录取且高考成绩在规定分数范围内的考生重新征询志愿的方式进行。
本科二批A、B两个阶段顺序志愿录取结束后,市高招办将向社会公布本科二批(含A、B两个阶段)尚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和专业,由尚未被录取且高考成绩在规定范围内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报名所在区县招办(或区县招办指定的地点)办理征询志愿的填报手续。尚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录取院校依照考生的征询志愿进行录取。
本科三批余缺计划的志愿征询和录取方式同本科二批。
为什么说考生志愿在上报市高校招生办公室以后就不得再更改?
考生正式填涂好志愿卡以后,要和家长一起在所填涂志愿卡上签字负责。考生志愿一经上报市高校招生办公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更改,违反者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以往曾有个别考生在录取期间提出取消其所填报某些志愿的申请,市招生委员会均没有批准。因为,考生志愿是经过慎重考虑填报的,如果允许某个考生取消其所填报的某个志愿,该考生就有可能被下一个批次志愿院校所录取,势必会影响其他参与下一个批次志愿录取的考生的利益,影响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