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是了为什么?

明明大中专、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投入收支不成比例,为什么国家还要扩招?是国家的眼光太高,预计太长远,还是国家政策的失误?

高校扩招,也称为大学扩招或大学生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高校扩招原因
1,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国内称之为下岗职工)。其中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为2115万人。
2,经济方面,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朱镕基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也就是著名的软着陆。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的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

3,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以前,上大学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大学急剧扩招,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是难事。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所关心的侧重点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4,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在校生、研究生从数量上上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5,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6,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7,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1-14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中国高校招生录取率超过50%,大约有470多万新生已经跨入大学校门。这个数字再创历史新高。而同时,今年毕业的330多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到现在为止已经找到工作的,据说仅为70%,这就意味着另外30%也就是将近100万年轻人(不包括头两年“积压”的数量),在花掉爹娘的大笔储蓄后还要守在家里靠别人侍候衣食。

我有两个亲戚,家里条件都不好,其中一个的孩子今年刚毕业,读大学共花了近三万元(注意,钱虽少,但这大部分可是借来的),原本指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让家里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没想到至今还呆在家里,一家人愁得几乎绝望。另一个的孩子刚上大二,孩子的爸妈看到这种情况,原来的理想也逐渐动摇,想劝孩子放弃大学去打工,但又担心刺激孩子,一家人都暗暗为将来的日子发愁。

我不太清楚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家庭。有人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能力差,或者不愿意差工作。对此,我要说的是,如果大学生普遍能力不够,高校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大学生如果都去干起点很低的工作,那还有必要上大学吗?

另据海外媒体报道,中国的大学近年不断扩大招生,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但提供大学生的职位却稀少,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中国致力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多年来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就业职位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不那么需要大学毕业生。

对于高校乐此不彼的扩招,我想说的是,如果社会的确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那么,高校不断扩招是为了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今后每年都有上百万甚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会不会造成社会动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