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7-04-30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作品
1.《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3.《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梵高崇拜米勒,受其影响极大,曾大量模仿米勒作品.
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修拉另自然服从于自己的才智,梵高则是张扬自然,使其应和自己的感情."
他是典型为艺术而生的画家.
另,有人打成"凡高",但"梵高"较准确
从遗传学角度讲,梵高晚年进入神经病医院很可能与其姨姨中有癫痫病患者有关
第2个回答 2007-04-28
这些够吧?
梵高简介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 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 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 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勒。
梵·高生性善良, 同情穷人, 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 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 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 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 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 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 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 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 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 并题写诗句说: "只要活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 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 病发之时陷于狂乱, 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 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 提奥是为了凡·高而生的……
向日葵的话去这看把~
http://218.27.88.182/meishu/Myweb/My%20Webs/fangaohuazuo.htm http://www.newsyc.com/xypd/yscl/2005_6_2/63387.s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5-05
现在还记得专业考完最后一场时的心情...不能用如释重负来形容,但仍是无比的畅快.兴奋.还高声呼喊着: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画画了..."
一转眼,高考考完也有三个月了.画板画架早就被老妈请到地下室去休息了.自己也真的没有在动笔画过,不管是黑白分明的素描还是色彩艳丽的水粉.我想甚至忘了很多东西的调色.不过,却总是记得因为我学美术认识的一个人.
[attachment=135330]
3990万的<<向日葵>>
凡.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刺眼的黄色.每朵花都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则像火苗,整幅画就像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用希望燃烧的绝望,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抗.
1987年,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90万被日本安田公司买走.生前只卖出过一幅作品的凡.高的作品.有人说:"如果说现在的画价飞涨是凡.高所引起的,也不为过."
1888年,凡.高去了法国南部的阿尔.阿尔的太阳像个螺旋形的柠檬黄的火球,这让凡.高欣喜若狂.他向人们描述阿尔的生活:那里的红河是翠绿的,落日像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他在阿尔租下的房子也漆成了黄色.凡.高一生共完成了六幅<<向日葵>>.其他五幅分别在慕尼黑新绘画馆.伦敦国家美术馆.凡.高美术馆.费城博物馆收藏.[attachment=135717]
绘使上从没有一幅像<<向日葵>>这样如此强烈表达着激动人心的效果,也许是因为凡.高那几乎神秘的狂热与歇斯底里的创作热情吧.[attachment=135686]
夜晚露天咖啡座
凡.高在晚上经常光顾他住所不远的咖啡馆.咖啡馆的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辰,激发了他的热情.画面中被灯光照成黄色的咖啡座和蓝色的星空形成对比,很美的画面感.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凡.高内心的柔软.喜欢的安静.[attachment=135691]
永恒的<<星月夜>>
夜空中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旋转着.他们变成反复动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空.
<<星月夜>>注入了凡.高最夺人心魄的激情.他把一个备受疾病折磨的人的生命赋予给了麦田.云朵.星空和柏树,赋予了画中的一切.
"我终于了解你要告诉人们什么,
你为你的理智而受苦,
你试着解脱他人..."
这是美国歌星唐.莱克林看了凡.高的作品后自弹自唱的<<星月夜>>.
柏树
凡.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住院时,有几幅写生作品都表现过柏树.他曾这样写到:"脑子里始终浮现着柏树,柏树的线条与比例确实很美,宛如埃及的宫女."所有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两团绿褐色的巨大火焰,由大地深处向天空旋冒.喷吐着,像伸向天空的手,也像画家在禁忌的围墙里烦躁不安的心情.向往着自由.
罗纳河畔的繁星之夜
凡.高1888年的作品.宁静的罗纳河畔有一对男女相依而过,静静的河水荡漾着月光与灯光.满天的繁星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再次触碰到凡.高内心的柔软,在他疯狂的心里,爱情却可以如此浪漫与温暖,就像罗纳河畔的繁星之夜,如此地美丽.
乌鸦飞过的麦田
深沉.晶莹剔透的蓝色.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副画.就像听到王菲高高低低的声音在唱<<我们不傻>><<开到荼靡>>.远处悬于天际的落日和提前升起的圆月,就像两个大小不等的光晕,在飞速旋转着.金黄色的麦田也仿佛在跟着整个世界一起转动,就像有生命的张力有感情在操纵着整个世界一起涌动.
所有的失望和希望清醒,他们激烈地相互对峙并温存地相依为命.
自画像
凡.高的大多数肖像画都有这个特点,无论脸朝什么方位,眼睛都是望向画外的观众.布满皱纹的脸与嘴巴周围蓬乱的红胡须传达出可以触摸的生命痛苦.
觉得凡.高的眼睛像一汪湖水,深蓝色的.深不可测.仿佛波涛汹涌仿佛风平浪静.那里面藏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寂寞.孤独又固执盛开地鸢尾
隐忍.忧郁又娇美地罂粟热烈鲜红
柔弱.繁盛地蔷薇在压抑下绽放纯白
他的生活.他的幻觉.他的疯狂.他的偏执.他的不安.他的痛楚...他的一直都在的爱
慢慢长大,越来越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些许的孤单,但已经不习惯牵强别人或者勉强别人.自己要在习惯里.些许的孤单里继续往前走,去证明究竟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凡-高一生再被搬上银幕 布拉德-皮特有望演画家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 著名画家凡·高的一生将再次被搬上银幕,这次导演朗·霍华德希望布拉德·皮特出演这位才华横溢的后印象派画家。
柯克·道格拉斯曾经于1956年出演过一部名叫《生命欲望》的影片,讲述的就是凡·高的一生。他还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此次,大导演朗·霍华德在拍完传记片《铁拳男人》之后,紧接着开拍另一部传记片———《凡·高》(暂名)。他目前最希望出演梵高的人选是大帅哥布拉德·皮特。不过他希望和1956年的版本有所不同,他表示皮特版的《凡·高》将会有一个“崭新的角度”。
文森特·凡·高1953年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记者施庆/文
第4个回答 2007-04-28
梵高简介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 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 和印象派画家相交, 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 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 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勒。
梵·高生性善良, 同情穷人, 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 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 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 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 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 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 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 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 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 并题写诗句说: "只要活人还活着, 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 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 病发之时陷于狂乱, 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 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 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 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 提奥是为了凡·高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