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与“草书”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1、发展历史不同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特点不同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扩展资料:

草书发展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书 (书法名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7
区别:行书简单的说是指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游丝影带,一般不会影响认读书写起来比较随意些,不象楷书那么严格;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通常指狂草或曰大草.草书的主要特点是简约,但不是随意简化,有它专门的结体章法,对书法如果没有多少研究的人很难认读,因此称它为一种书法专业书体.
行草虽然有草书的章法在里面,但是至少还是一个个字独立的,草书则完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字体,将书法字体艺术和文字相结合。已经不仅仅是写字,而是艺术创作的一种。
行书:
(1)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2)结构特点: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草书:
(1)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2)特点: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行书简单的说是指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游丝影带,一般不会影响认读书写起来比较随意些,不象楷书那么严格;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通常指狂草或曰大草.草书的主要特点是简约,但不是随意简化,有它专门的结体章法,对书法如果没有多少研究的人很难认读,因此称它为一种书法专业书体.不妨建议你看一看<草诀百韵歌>.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正体字之间的一种字体。早期行书介于草书和隶书之间,现在常见的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无论是隶书还是楷书,都要一笔一画地写得端端正正,写起来都有点费时间,所以人们在书写不很重要的东西时,往往就写得自由一点,草率一点,因而也快一点,但又要保持正体字的形体,这就是行书。六朝以来,它就是人们手写的主要字体。

行书的特点是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连笔,省减笔画。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楷书成分多草书成分少的叫行楷,楷书成分少而草书成分多的叫行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4-01
1、发展历史不同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狂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特点不同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扩展资料:

草书发展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5-10
行书:(1)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变认而产生的。(2).结构特点,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二特典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