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回答 2010-05-30
衡水的成语典故:贾岛与“推敲”的故事
著名唐代诗人贾岛与“推敲”的故事也发生在衡水。贾岛是今涿州人,少时因家境贫寒,曾在位于现景县县城西南约50里的庄科村边的云盖寺落发为僧,法名无本。贾岛自幼肯学善思,才思敏捷,尤精诗文。出家不减其志,一有空闲就读书做诗。
一天,他云游归来,天色已晚,这时群鸟归林,月挂蓝天,万籁俱寂,云盖寺掩映在银白色的月光中,不觉诗兴大发,随口吟成“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诗句。开始觉得,来到自家的庙门,用“推”字显得随意。后来又觉得夜已深沉,寺门已闭,还是用“敲”字显得有气息。到底用哪个字好,一时没有拿不定主意。
其实,这两句诗是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两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后来,他云游长安,骑着毛驴徜徉在街头。突然想起那两句诗,一边走欣赏着长安的景色,一边为“推”、“敲”二字苦思冥想,没成想竟然撞上了韩愈的马头。韩愈质问:“何故?”贾岛连忙把为诗句中用“推”还是用“敲”字之事,向韩愈诉说了一遍。已经大名鼎鼎的韩愈见状,不但没有生气,而且深为贾岛的字斟句酌的刻苦精神所感动,提出用“敲”字较好的建议。贾岛果然采纳了韩愈的建议。一字之改,使得该诗顿生生机。在万籁俱寂的夜间,突然传来“咚咚”的敲门声,打破了月夜的寂静,也映射出诗人那不甘落寂的心情。
韩愈见贾岛才华横溢,劝其还俗,并供他在自己的府中读书。聪明好学的贾岛不负韩愈之望,终于中了进士,韩愈与贾岛也成了莫逆至交。后来,人们就把“推敲”二字用来形容文人们写好文章时反复修改的用心。
贾岛出名后,庄科村为了纪念他,更是盼望能多出几个像贾岛那样的诗人,将庄科村改名为贾岛村,至今未变。
衡水的成语典故:孙敬与“头悬梁”的故事
说起“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这个典故的一半就发生在今冀州人孙敬身上。孙敬是汉代信都人(就是今天的冀州市人),他自幼好学、嗜书如命,读起书来,经常通宵达旦。有一次他从一位教私塾的长辈那里借来一本书,说好第二天归还,可是看到后半夜,因疲劳伏案睡着了。到了归还的时间,他还未看完这本心爱的书,心中懊悔不一。为了防止以后看书时瞌睡,他想出一个办法,用一根绳子把头发拴在房梁上。这个办法果然灵验,只要一打瞌睡,拴在房梁上的绳子一紧,就把头皮牵疼,于是睡意就消失了。孙敬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当时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后来,人们把孙敬“头悬梁”和战国时期苏秦的“锥刺股”合起来作为一个典故,用来激励人们刻苦学习。
衡水的成语典故:“圣姑显灵救刘秀”的传说
这个传说发生在今天的安平县。相传东周末年,在安平县会沃村住着一位郝姓人家。主人名郝义,生有一女叫女君。女君幼年母亲早逝,父女相依为命。女君长到17岁时,父亲忽然背部生一恶疮,女君变卖家产,遍访名医,为父疗疾,但总不见好。女君见父亲痛苦难忍,万分焦急,她下定决心要减轻父亲的痛苦,于是打算用嘴吮吸父亲背上恶疮中的脓血。父亲见状,不忍心女儿为自己遭罪,坚决拒绝。女君说:“女儿之体,父母所赐,今父有恙,女当尽微薄之力,又何辞焉?”自此,女君每天为父亲吮吸脓血,不久父亲的病就痊愈了。这件事在邻里传开,都说女君是用自己的孝行感动了上苍。父亲死后,女君执意为父亲守孝3年。她在父亲的墓旁建一座小屋,天天为双亲祭扫坟墓,冬去春来毫不懈怠。到第三年春天,一场大雪后,见女君端坐在小屋的灶旁前一动不动,这时人们才发现女君已经停止了呼吸。女君的孝行感动了周围村庄的乡亲们,人们纷纷自愿捐款,在女君守墓的小屋旁建起了一座祠堂,起名叫“孝感圣姑祠”。
200年后,刘秀起兵讨伐王莽篡政,中兴汉室。因被王郎率领的军队追赶(传说是王莽赶刘秀,据考证,实际是起兵于邯郸,假借官兵的势力很强一支军队)。刘秀从广阳国的蓟县,向南跑了三天三夜,人困马乏,饥渴难忍之际,偶见一村姑在井边洗衣裳,洗衣木盆边放着一只提水用的瓦罐。刘秀下马向村姑讨水。村姑将尚存的半罐水送给刘秀,可数万士兵喝了个痛快,却不见水少,最后刘秀将剩余的水随手一泼,形成了一条大河,阻止了王郎的进攻,传说这条河就是现在的滹沱河。当刘秀还罐时,村姑不见了。但他发现,刚才的村姑与祠中女神的塑像极其相似,他料定有神人相助,发誓在执掌政权后重修庙宇,另塑金身。
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是为光武帝。刘秀命人在滹沱河畔重建圣姑祠,要求在洛阳能看到庙门,这可难坏了监修官。怎么办?有人出主意说,祠建在安平,门修在洛阳,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这就是历史上传说的安平的圣姑祠没有正门的来历。
据考证,目前位于安平城中的圣姑台,建于东汉建武元年(即公元25年)。一千九百多年来,圣姑庙历经沧桑。不幸的是,1945年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的圣姑祠毁于大火,仅剩下有72个台阶高的圣姑台,随着岁月的剥蚀,台子也被削去了半截。不过,它仍不失为安平县城的悠久历史的见证。
衡水的成语典故:三年不窥园
此成语,是形容汉代儒学大师、“今文学”家董仲舒专心治学的故事。被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和《中国成语大词典》以“三年不窥园”专条收入。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广川(在今景县境内)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魏文华先生著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和《董仲舒传》两部书中,对此事均有生动的描述。
关于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说法,有多种版本,最流行的有两种:一是说他年少之时,酷爱学习,立志遍读天下之书,为了掌握所学知识,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其父担心儿子长此以往会把身体搞垮,想出建后花园以唤醒儿子童心的主意。可是,花园建了三年,不断建成一些新的景致,姐姐和邻居、亲戚的伙伴屡邀他到园中玩耍,都不能动摇他读书的兴致,致使三年没有到过自家的后花园,终于成为当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远近闻名的经学家。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学,由于求学人多,屋里容纳不下,人们不得不在院里听讲,或是请他的学生讲课。因此,许多人虽然学到了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但却没有见过老师的面。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曾经在其帏下读过书。二是说董仲舒出名后,举家南迁至京城长安,为求读懂《春秋》之要旨,传授儒家学说,整整三年没有到过自家的菜园。从这些说法,我们不难领悟到,董仲舒刻苦学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可贵精神。
由于董仲舒刻苦学习,独具见地,成为当时深受皇帝青睐的饱学之士。汉景帝时被任命为经学博士,武帝时又以“天人三策”的策论成为“举贤良第一”。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为了吸取“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先后派其出仕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匡正了两个桀骜不逊、图谋不轨的同姓王的行为,对巩固西汉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董仲舒赋闲在家后,汉武帝常派宫人前去请教。他的“独尊儒术”政治主张和“三纲五常”的治国理论,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道德发展中,都曾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后世出现了研究儒家思想,不能不研究董仲舒,探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不能不探讨“三纲五常”的现象。在各种版本的历史书上,这个并没有担任过要职的董仲舒,都被重重的书了一笔。
衡水的成语典故:三年不窥园
此成语,是形容汉代儒学大师、“今文学”家董仲舒专心治学的故事。被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和《中国成语大词典》以“三年不窥园”专条收入。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广川(在今景县境内)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魏文华先生著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和《董仲舒传》两部书中,对此事均有生动的描述。
关于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说法,有多种版本,最流行的有两种:一是说他年少之时,酷爱学习,立志遍读天下之书,为了掌握所学知识,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其父担心儿子长此以往会把身体搞垮,想出建后花园以唤醒儿子童心的主意。可是,花园建了三年,不断建成一些新的景致,姐姐和邻居、亲戚的伙伴屡邀他到园中玩耍,都不能动摇他读书的兴致,致使三年没有到过自家的后花园,终于成为当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远近闻名的经学家。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学,由于求学人多,屋里容纳不下,人们不得不在院里听讲,或是请他的学生讲课。因此,许多人虽然学到了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但却没有见过老师的面。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曾经在其帏下读过书。二是说董仲舒出名后,举家南迁至京城长安,为求读懂《春秋》之要旨,传授儒家学说,整整三年没有到过自家的菜园。从这些说法,我们不难领悟到,董仲舒刻苦学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可贵精神。
由于董仲舒刻苦学习,独具见地,成为当时深受皇帝青睐的饱学之士。汉景帝时被任命为经学博士,武帝时又以“天人三策”的策论成为“举贤良第一”。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为了吸取“七国之乱”的教训,汉武帝先后派其出仕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匡正了两个桀骜不逊、图谋不轨的同姓王的行为,对巩固西汉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董仲舒赋闲在家后,汉武帝常派宫人前去请教。他的“独尊儒术”政治主张和“三纲五常”的治国理论,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道德发展中,都曾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后世出现了研究儒家思想,不能不研究董仲舒,探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不能不探讨“三纲五常”的现象。在各种版本的历史书上,这个并没有担任过要职的董仲舒,都被重重的书了一笔。
衡水的成语典故:李三娘与大石磨
三国时期,袁绍占据冀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首先要消灭对汉室威胁最大、势力强大的袁绍。有一年,曹操帅军进攻冀州,因为冀州城池坚固,久攻不下。他的谋士出主意说:“围困冀州,使其断绝粮草,城不攻自破”。曹操认为,谋士的计谋可行,于是用重兵把冀州围了起来,足足围了一个多月之久。由于连日征战,冀州城内确实粮草不济,袁绍一筹莫展。这时谋士提出了疑兵之计:动用冀州城中的石磨,连夜启动,装做磨粮;一边命令士兵在城中堆土,上面盖上席子,远远看去酷似粮囤。按照民间传说,其中李三娘家的磨最大、轰鸣声也最响。一直密切关注城中动态的曹军哨兵,发现城中一夜间出现一个巨大的“粮堆”,并听到石磨不分白天黑夜的轰鸣声,立即向曹操报告。曹操来到前沿,印证了哨兵的报告。一向多疑的曹操认为,袁绍并不缺粮,只好退兵,另寻他计。
人们传说,是李三娘的大石磨救了冀州,使其免于战争的涂炭。后世把李三娘封为天女下凡,越传越离奇,至今冀州兵法城中仍旧保留着一扇直径有1米多的磨扇。后人还曾根据这个传说,把冀州城北面的汉墓——前冢、后冢,疑为储粮冢。直到1969年,老百姓在取土时在前冢挖出金缕玉衣,经文物专家考证,确认前冢、后冢是两座汉墓,这种传说才消失。
衡水的成语典故:苏护与妲己的传说
按照民间传说,商朝时期,苏护为冀州牧。生有一女,叫妲己,长得貌似天仙。商纣王荒淫无道,得知这个消息,一定要娶妲己为后。苏护为人正直,不愿高攀,尤其是不满纣王的荒淫,可是旧时君命难违,为此一筹莫展。女儿也因此身患重病,奄奄一息。这时,已经修炼千年的九尾狐狸精,前世曾与纣王结怨,一心要灭亡周朝,于是把灵魂寄托于妲己的躯壳中。妲己一反常态,请嫁于纣王,使苏护气愤不一。纣王终于聘妲己为妃。妲己以姿色曲意逢迎,博取纣王的欢心,使纣王不理朝政,继而为非作歹,残害忠良,引起天下大乱,终于导致商朝的灭亡。后来,苏护在同僚的感召下,投入周武王军中,参与了灭亡商朝的战争。苏护为了防止狐仙等鬼怪的骚扰,在东城门楼上建造一只铁公鸡,公鸡面朝东方,每天三更自动报晓。按照神话传说,公鸡是天上的28宿之一,是专门驱鬼辟邪的。冀州因此又称“金鸡城”。数千年来,随着岁月的剥蚀,金鸡虽然锈迹斑斑,但依然雄居城楼之上。只可惜东城门毁于1963年的洪水,金鸡也不知去向。关于苏护和妲己的传说,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曾有记载。
龙宫借宝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衡水湖是东海龙王敖广的故乡,后来由于黄河泥沙的淤积,才变成了一片低洼地,敖广也搬了家,但他居住过的龙宫还埋在这块地下。当时有兄弟两人在此耕种,老大跟着父母学会了种田,是种田能手,媳妇聪明能干;老二好吃懒做,媳妇刁泼贪婪。老大靠辛勤劳动,庄稼长得好,小日子超过越红火;老二贪图安逸,地里长不出什么东西,日子越过越糟糕,混不下去了,就靠偷庄稼糊口。有一年夏季,老大种了二亩西瓜,在锄地时刨出了开龙宫大门的金钥匙,并归还了守护龙宫的小龙王。小龙王为报答老大,邀请老大、老二到龙宫中取宝。等到了商定的时间,老大、老二随小龙王走到东海子的最低洼处。小龙王手指向下连指了三下,大地裂开了一条二尺多宽的缝。三人钻入地缝,临近龙宫时,小龙王又双手一分,龙宫的金门立刻大开。只见里面全是堆积如山的金珠玉翠。老大只拿了几块碎金银,老二却大把大把地将珠宝往兜里装,包里放。小龙王和老大走出了金大门,老二却因负重过量,累得口吐鲜血而亡。哥哥痛哭着和小龙王到了地面,大地裂缝随即轰隆一声又合拢了。
金龟醉酒
相传在很早以前,大禹治水来到冀州。他看到滏阳河的河道窄狭,洪水季节经常泛滥成灾,便决计开挖河道。玉皇大帝见大禹治水日夜奔波,十分辛苦,就派金龟将军前来当他的坐骑。金龟将军自天上来到人间,自以为是玉皇驾前的一员大将,根本不把大禹放在眼里,不甘心当他的坐骑,就当起了治河的开路先锋。有一天,金龟将军擅离职守喝的酩酊大醉。大禹对金龟将军说:“滏阳河是太行山以东天水入东海的主要河道,应该挖宽一些。”金龟将军酒醉神智恍惚,将大禹“挖宽一些”的指令,误听为“挖弯一些”。结果,他迷迷糊糊地将滏阳河挖成了九曲十八弯。直到现在滏阳河还是弯弯曲曲
老白干的故事
相传在二千多年以前,滏阳河畔有一小村,村口有家酒店。主人是个寡妇,人称薛二嫂。为人诚实热情,酒酿得味道也好,因此,酒店生意兴拢
有年冬天,一个银须飘 的老石匠来喝酒,二嫂殷勤招待。老石匠端起酒打量一下,对二嫂说:“店主家,有句话说在前头,我是有嘴喝酒,无钱还帐。”二嫂听后笑着说:“老师傅尽管放心,俺这酒店,有钱人不让喝醉,没钱的也能喝酒。俺不图发财,够吃够喝就行。”老石匠说:“那我就不客气了。”
如此日复一日,老石匠只赊酒喝,二嫂照常热情接待。一天,老石匠又来喝酒,三壶过后问二嫂:“你家井在哪里?”二嫂答道:“守着滏阳河,没有井。”老石匠说:“酿造美酒,井泉水最好;你没水井,我来打一口,以答谢你长期赊酒之德。”说罢,取出锤凿,选好吉地,开始凿井。数日后,一口水井便凿成功。
二嫂喜上眉梢,想宴请老石匠表示感谢时,却见老石匠昏厥在井旁。二嫂见此情景,非常难受想扶他起来,谁知手刚一碰到老人,他便化作一团青气飘然而去。低头看井,祗见井中泉水汩汩,不断上涌。汲上一桶,竟然是清冽的甘泉水。用此水酿酒,味美醇香可口。自此以后,客商来喝酒的一日多似一日。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数百年过去,小村 变成了衡水城。到了明代,衡水城已有18家酒店,其中最大一家,要算世代相传的薛二嫂家的“德原涌”酒店了。
为什么那时的“德源涌白酒”被取名为“老白干”?说法有种种,但比较确切的解说是:“老”,指生产历史古老了;“白”,指酒液无色透明;“干”,指该酒用火点燃不剩水分,酒精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