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

他遇到了那些困难?
又怎么解决?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扩展资料

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伟人。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时,年仅十六岁。此时,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历经汉初几代皇帝,奉行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特别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并进入了繁荣时代,国力已相当充沛。据史书记载,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廪尽满,而府库余财”,甚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在民间,是“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以至“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与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

汉武帝正是凭借这种雄厚的物力财力,及时地反击匈奴的侵扰,从根本上解除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提上了日程。也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使一代英才俊杰,得以施展宏图,建功立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出使西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21
早年,人们对这条东西往来的通路没有给予一个统一的固定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德文(F. von 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Seidenstrassen, 英文作the Silk Road)。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br>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br>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br>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br>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br>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通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
<br>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br>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语言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刹那"、"影响"、"水乳交融"等等; 随处可见的佛寺山窟; 小说弹词等文学艺术形式; 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br>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 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可以吗???
第2个回答  2007-05-10
张骞 故事梗概
西汉年间,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族经常出没于汉朝的边境,汉武帝派遣司马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去联结西迁的大月氏国共同抵抗匈奴。张率领百余使团随员行至河西走廊,突然被众多匈奴兵包围,结果全部被俘。张被匈奴人扣留十余年,期间被迫娶胡人之女为妻,并生有一子。但张骞手持大汉旌旗不忘使命,日夜思念着大汉亲人。公元前129年,张趁匈奴监看放松之机带领部下逃出,一路跋涉终于到达大月氏国。而这时的月氏人已无心抗匈了。张骞等人在这里目睹了异国风情,领略了异国文化。公元前126年,满头华发、衣衫褴褛的张骞带领着身边仅剩的一名随员甘父回到故都长安。他把编著的《出关志》和西域的葡萄、胡瓜、苜蓿的种子献给了汉武帝。寂寞的沙漠从此响起了东西方商队交往的驼铃声……

参考资料:http://www.cnxp.com/movies/plotsummery/?id=211

第3个回答  2007-05-10
西汉年间,中国北方的匈奴经常出没于汉朝的边境,汉武帝派遣司马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去联结西迁的大月氏国共同抵抗匈奴。张率领百余使团随员行至河西走廊,突然被众多匈奴兵包围,结果全部被俘。张被匈奴人扣留十余年,期间被迫娶胡人之女为妻,并生有一子。但张骞手持大汉旌旗不忘使命,日夜思念着大汉亲人。公元前129年,张趁匈奴监看放松之机带领部下逃出,一路跋涉终于到达大月氏国。而这时的月氏人已无心抗匈了。张骞等人在这里目睹了异国风情,领略了异国文化。公元前126年,满头华发、衣衫褴褛的张骞带领着身边仅剩的一名随员甘父回到故都长安。他把编著的《出关志》和西域的葡萄、胡瓜、苜蓿的种子献给了汉武帝。

参考资料:史记

第4个回答  2007-05-22
笨蛋一群

丝绸之路的故事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2.投笔从戎的班超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汉书·班超传》)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了哪些故事?
1、丝绸之路与张骞的故事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被匈奴拘禁10年之久,逃离匈奴后,张骞历尽艰辛,来到大夏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到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完成了第一次出使的任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受汉武帝派遣,率领300多人,带着中国的牛羊金帛等大批物品,出使西...

张骞丝绸之路的故事
张骞丝绸之路的故事 简介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

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
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新“丝绸之路”正等着我们开辟。4、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当时的西方没有城市,没有文化,没有尊严,没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机遇——同样还有...

丝绸之路的故事
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

丝绸之路是不是东汉张骞开辟的
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开辟的。汉武帝听说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就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滞留了10年,终于寻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 这时大月氏已不想攻打匈奴而西迁了,张骞没有达到...

张骞的故事有哪些
张骞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 探险 家与 旅行 家。作为 历史 上著名的外交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 故事 闻名遐迩。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张骞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张骞的故事 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一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带着胡人堂邑父等一百多号人出使大月氏,堂邑父在...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一、张骞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