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底为了说明什么?

茨威格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底为了说明什么?

这部电影改编自茨威格的小说,我想说的是:在中国1930——1945年间缺乏发生这个故事的土地,很多事情很突兀,这一点很失败,所以对30年代略有了解的人就会感觉特别不真实,还有既然发生在北京,很多人物对话缺少北京的风味,而是典型的当代语言。还有,这个影片采用了偷懒的叙述方法,还记得那个“8年后”吗?8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这8年是什么8年啊?茨威格小说是这样子的吗?不是!这八年是抗日战争的8年。哎,多么巧妙,导演无法把握这个历史,于是就“8年后”一笔带过。还有,很多场景都不是30年代40年代的风格,失败!
这样子的剧情如果发生在资本主义上升期间的欧洲,那就一点都没有问题了,哎,可惜那是中国的30年代,这样子的事情没有任何发生的根基。
编剧导演徐静蕾说:“原先想把这个故事直接搬到现代,但是剧本写到一半感觉非常不顺畅。后来我试着把这个故事放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忽然就有感觉了。”
这是自然的,虽然当代中国有这个故事发生的根据,但是很多细节问题还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当代中国,这样子的剧情,也是很难找到发生的社会根基的。但是,如果放到30年代就好了,那是一个久远的年代,就可以信口开河的改变了,因为很多观众根本不了解那个时代!

茨威格的作品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按照西方人的心理,突出强化爱欲的摧枯拉巧的冲动性质。在他的原著小说中,作者始终弱化社会环境的描写,把人物封闭在一个基本不与社会接触的个人的小圈子里,从而展开以肉欲为主体的碰撞与挣扎。脱离于社会,才能突出肉体的主宰性,这是茨威格小说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

徐静蕾把茨威格的小说搬到中国来,她发现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像原作那样的平静的世外桃源式的故事发生地。于是,徐静蕾按照她了解到的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挤挤碰碰地把故事移到了三、四十年代,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段里,才有唯一的机会与可能,给予女主人公舒缓地展示肉欲的机会。中国上世纪百年历史的动荡与纷杂,几乎没有一个宁静的港湾可以存放一段放纵的肉欲冲突。因此,当徐静蕾把茨威格的小说移植到中国的时空中来的时候,碰到的第一个麻烦,就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地盘。

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明明交待了爱国游行、日本侵略、抗战胜利这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几乎都意味着必须让人物参与到对这些事件的思想选择中去,但是,原著中是没有政治背景的,所有的人物都是在一种真空的状况下,展示了肉欲的痛苦与冲突,所以移入中国后,影片中的人物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依然像原著那样对身边的事关中国与民族命运的事件视而不见,就显得十分尴尬与不合时宜。这导致了在历史背景上,人物犹如木偶一样毫无作为。比如,姜文在游行时救下了徐静蕾,两个人躲在楼道上,整个场景只是两个人望过来,看过去,却丝毫没有关于时局的讨论,反而怡然自得地眉目传情。当抗战胜利后,姜文的颓废,很难说吻合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个男人的性格发展,而在茨威格的原著中,男主人公游荡在上流社会的糜浮的空气中,只是说明一个没有波动的时代对一个男人的侵蚀与毒害。这样的多余人的作派,放入中国的环境中,是很难理解的,也是与中国人历史上间不容隙的选择判断不相容的。

套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到中国的环境中来,更是这个电影遭遇到文化隔阂的尴尬。在西方小说中,那种病态的恋情,借助于一种心理学的研究,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形象。但是,这些角色置换到中国的环境中来,失去了那一种心理分析的传统,必然会导致这种人物改造过来后的水土不服。在原著中着力刻划的一个女人的炽烈的内心,一旦换成一个贫民的女儿的时候,立刻变得奢侈而不适。东方女性对爱的含蓄、委婉的理解,我们可以在韩国影片中看到非常柔美地表现,但是,徐静蕾把西方女性的那种火一般的心态强加到一个宁静、纯净的中国女孩身上的时候,无论如何达不到一种令人认同的说服力。仅仅因为姜文家里的那几大厢皮装书、仅仅因为骑着摩托车的那种潇洒,仅仅因为撞了一个满怀,就可以让一个少女俯首称臣,欲焰如火,这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是难以理解的。多少年后,当她再次遇到这个男人,很快脱衣解带以尽床上之欢,同样是不能吻合中国女性的文化传统的。而当再次遇到姜文的时候,两个人竟然见面不相识,这种表现在小说中尚能说得过去,一旦到电影中来,无论如何难以让观众信服。两个演员在影片中就在短短的时间里,居然见面不相识,使这个电影连基本的真实性都遭到颠覆。当姜文对徐静蕾半信半疑地说似曾相识的时候,观众可以说看到的是中国电影中最荒诞的一幕。这也彻底打破了影片题目的可信性,明明是有着两次床上之欢“情人”的来信,凭什么要说它是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原作中以情感取胜的风格,在遇到了中国电影胶片呈现出来的图像的时候,被彻底地瓦解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1
说明爱情可以是很“自私”的一件事情,只是自己的事,和被爱的人无关;也可以是一件很“无私”的事情,为了被爱的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每个人对爱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第2个回答  2007-04-02
也许你看完书或电影觉得不明白或者不可思易,但是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天马行空,看过电影后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真实的发生过,爱是世界上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女主角不会因为爱人一次次忘记了自己而不要爱情,不管外界如何 爱是源于内心自愿的行为.
第3个回答  2007-03-31
说明一种不可名状的持续一生的单恋。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1、个人感觉是作家自恋情结的意识流作品、相对的是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和现实生活的残酷;

2、从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来讲,暗恋、痴情以至牺牲到那种程度,已经是一种心理问题;

3、然而相对的是,男权意识鼓励这种暗恋、痴情和牺牲;从创作心理学来讲,不排除是作者自恋情结的艺术表达;

4、但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爱情或者说爱的教育是人类和谐及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爱情的首要前提是排他性,而原著和徐静蕾改编的电影里,男主人公竟然会忘记每一个跟他有过肌肤之亲的女人;同时两性关系里适当的牺牲是必要的,然过犹不及,人有着社会性的一面,共赢才是根本 。

茨威格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底为了说明什么?
茨威格的作品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按照西方人的心理,突出强化爱欲的摧枯拉巧的冲动性质。在他的原著小说中,作者始终弱化社会环境的描写,把人物封闭在一个基本不与社会接触的个人的小圈子里,从而展开以肉欲为主体的碰撞与挣扎。脱离于社会,才能突出肉体的主宰性,这是茨威格小说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徐...

茨威格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底为了说明什么?
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然而,在中国1930至1945年间的背景下,电影中的故事显得颇为突兀,缺乏真实感。对于熟悉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电影中的情节难以令人信服。此外,尽管故事发生在北京,人物对话却缺少地道的北京风味,更像是典型的现代语言。电影采用了简化的叙述手法...

茨威格小说<陌生女人的来信>赏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暗恋中的孤独、执着与牺牲。茨威格通过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女性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还探讨了人性在面对爱情时的复杂与无奈。这部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它以一种朴素的语言,展现了爱情的真谛与人性的光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体现什么样的女性三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中这位女性为了爱放下了一切。无论做什么都是以男主有关,世界上所有的存在因为男主而变得熠熠生辉。她勇敢,不畏一切。这本书贵在茨威格把女性的心里描述的很真诚,不扭捏,而且描述的相当细腻 ,可称为淋漓尽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深度赏析
深入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核心,关键在于理解这个神秘女性。她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无私奉献,而非索取,这正是她最鲜明的特质。她不向所爱之人提出任何要求,这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她不索求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她害怕爱情会成为自己心爱之人的负担,她担心自己的感情会让他痛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经典基本信息
无论是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还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都能够在书中找到共鸣。总的来说,这本书通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其他作品,展现了茨威格对人性、社会、情感的独到见解,以及他作为作家的深厚底蕴。它不仅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文学作品,更是对人们心灵的一次深刻触动。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书笔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书,以茨威格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女子深沉、炽热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女性,甘愿成为爱情的尘埃,默默绽放,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爱,与对方无关,与现实无关。她的爱情,是一场史诗般的暗恋,是坚贞不渝的独角戏,是自杀式的决绝。她用一生等待,诠释了“我爱你,与你无...

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深层含义
01 初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会觉得这是一本描述爱情的书。但经历世事后再次翻开,却感到灵魂震撼,如跪地膜拜。书中的许多句子,在年轻时被忽略,如今却站了起来,展现出全新的意义。男人、女人、爱情,这些主题折射出现代社会的种种悲剧。这本书让人感到疼痛,它凝聚了成长和纠结。表面上看,...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深度赏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描绘了一个深深迷恋一个人,却始终无法诉说情感的女性形象。这个“陌生女人”的最大特点是只付出而不求回报,这背后有三个原因:害怕爱情成为拖累、害怕被误解以及内心的胆怯与缺乏勇气。她害怕自己成为爱人生活中的负担,这种担心源自她对爱人无忧无虑、欢娱生活的向往。她深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14、2、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很早听说,读过后不得不惊叹茨威格竟然能将一封以女人口吻的信件写得如此牵动人心。小说的情节虽然细碎而缜密,但基本没有跌宕与大开大合的反转,是极其难推动的。15、他的小说以细腻而深刻的心理刻画名世,文笔清新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与评论家称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