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及实例

如能提供KFC和麦当劳的实例就更好了~

  浅析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 (转)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如何面对交叉文化和处理文化冲突是影响跨国企业管理效果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

  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①为了适应中国的独特的经营环境, 跨国公司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经营战略, 而人才本土化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人才本土化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受聘管理生产经营业务,他们深谙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能很好的与下属沟通和合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这些中方人员往往受过较多的西方教育,对西方的行为方式、管理方法等有深刻的了解,能较好地理解和贯彻外方上司的管理思想。因此,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指出,“外资企业中,管理人员本土化是一种趋势,它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当然,本土化经营也有明显的弱点。在管理沟通方面,怎样理解总部的策略并能在本地实施,刚开始时从国外派来的经理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更能理解总部的意图。这也是最初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起用外国经理的原因。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管理文化上确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无论什么事先问事情对不对,然后才论及人。事情不对,无论你是什么人,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则相反,面对问题时潜意识上会先看这件事是谁干的,如果是某些特定的人干的,即使事情有问题,也会因情面在前,而影响了对事情的处理。中国人就人论事的方法无法适应跨国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的管理非常重视文件化、数据化。在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凡要做某事,就要做得非常严谨,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项目的说明用文件清楚地描述下来,凡事讲凭据,依靠文件和数据,这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从事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物化资本数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可见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管理人才本土化是成功的大前提。同时,由于中国文化有其特殊的渊源和人文背景,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文化,也是摆在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总经理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外国跨国公司的人事政策的实证材料也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色。

  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是日本三洋集团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独资生产性企业,产品全部外销。现有中国本地员工约4500人,其中中高层经营管理干部约104人,基层督导301人。这些管理干部大都是从工人中培养提拔起来的。而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每年都定期选派中国员工参加出国培训,经过培训后的中方员工很多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②

  管理着全世界3000多家肯德基、必胜客、塔科贝尔的全球百胜餐饮集团的亚太区副总裁苏敬轼先生,在给中国公司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将加速管理人才的本土化进程, 在未来的五年内致力于在中国寻求合适的人才加入本公司…”③

  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每一项投资都遵循的指导原则中有一条就是“管理的本土化”原则。管理本土化的重要一环是员工本土化。员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一种跨国环境中培养本地员工,使他们拥有某一职位的能力和知识,并能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等职位具有相同竞争力。公司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为公司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管理者,这是最有利于公司自身发展的。

  毋庸置疑, 许许多多在华的著名公司, 在致力于使用中国的当地人才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努力,为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才并不是天生的,要实现管理本土化,需要积极培养优秀人才,敢于让他们去开发、制造和推销产品。外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培训,认为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极为重要。通过培训大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并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努力造就符合本公司要求的高级职员,造就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队伍。摩托罗拉公司在北京、天津成立摩托罗拉学校,大规模地先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还选派优秀员工到美国本部去参加长期或短期培训。

  外企的培训政策对中国职员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让人们看到,得到这样的培训机会无疑将有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给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人对外企的培训赞不绝口,都希望能有这样的培训机会。

  外资企业在培训上不惜重金。美国著名的通用电器公司的中国培训计划部,仅在1996年就投入9亿美元的培训经费。相比之下,我国的企业对于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企业不重视职工的培训,不重视培训的投入,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目标是要达到全球经营利润最大化,而它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优于其他人事策略的优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企业的国际化形象,增强子公司所在国的信任感。

  如果大量的所在国人员进入跨国公司的当地子公司担任管理工作,他们一般会带着本民族的感情,必将使跨国公司执行任何损害所在国利益的行为受到遏制。同时,跨国公司摈弃民族偏见的做法, 也将会取信于所在国政府和人民。公司经营的高度透明化,也将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化形象。

  第二、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损失。

  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有人认为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失败的比例为25%-40%。而人才的本土化战略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另外,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能降低经营成本,使跨国公司明显获利。在通常情况下,派往国外的管理人员,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较长时间的全面深入的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 这些外派人员还要享受高额的津贴和补贴、母国与驻在国之间的往返差旅费用等。直接聘用子公司所在国人员,一方面免除了上述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国低工资的优点,以远远低于母国公司工资标准却明显高于所在国水准的工资,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再者,由于采用人才本土化战略,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文化上的隔阂,增强了公司与所在国政府打交道的能力。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母国人员进入异国工作,由于文化差异、家属不适应等而造成的思想上的不稳定,有时会造成管理人员在所在国履行管理职责半途而废;母国管理人员也经常会遇到跨国提升的机会,这些都会影响管理人员的稳定。在东道国当地招聘当地管理人员则会减少这种负面影响。

  人才当地化战略对跨国公司来说, 带来的利益显然不止以上诸点。 但是人才本土化战略同其他战略一样是利弊互见,长短并存的。从理论上来说,在跨国公司的人事战略中,人才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因为它不考虑管理人员的国籍,而只从能力的角度出发,在全球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更符合日益发展起来的全球战略需要。但在实践上,由于许多子公司的所在国要求雇用当地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并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实现这一要求,这样就使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带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要使管理人员国际化,跨国企业必须在很大的地理范围内分散招聘人员,必须对雇员进行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培训,并对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在不同国家间作调动,这样就可能使实行这一战略的费用较高。二是这种战略要求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控制,从而限制了各地区经理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它们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高素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储备了经营管理人才。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雇用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这些新型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国内的流动,必将带动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国内的传播,从而加速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一些跨国公司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与一般工人在报酬上的差距很大。中方人员的部门经理工资达到工人工资四至七倍相当普遍。有些合资企业中方代表的工资是相似国有企业厂长工资的十倍以上。与此同时,这些跨国企业还对高职人员实行住房优惠。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报酬政策的结果是,国有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和国家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专院校的高材生被跨国公司优先录用,并给相同职级的国有企业干部带来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些中方高级雇员甚至完全站到了外商利益的一边,乃至纵容外商损害国家利益,甚至为外商牟取暴利出谋划策④。

  注释:

  1 全球化趋势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人才市场报》。1998年3月9日

  2 人才管理本土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8期

  3 中国MBA大有可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年第12期

  4 关于外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劳资关系的若干情况。《当代思潮》1998年2月29日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本土化策略跨国公司中国本土化策略的常见方式
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的本土化策略,包括产品研究、开发与制造的本土化以及品牌本土化,使得这些公司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与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在产品本土化方面,跨国公司如IBM、肯德基、宝洁等,都根据中国市场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例如,IBM在北京成立研究中心,专注于中国市场的产品研究。肯德基设立“中...

本土化策略本土化策略的含义
本土化策略是指跨国公司全面融入东道国经济,通过调查了解本土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情况,进行一系列调整的策略。这一策略有利于满足本土消费者需求,减少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促进当地社会文化融合,缓解外来资本对当地社会的危机情绪,保障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加速与国际接轨。本土化策略带来多方面效...

本土化战略简介
本土化战略,即企业为适应目标市场,将其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全面融入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的策略。其核心在于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而非自身喜好,强调灵活调整以满足本地需求。实质上,本土化意味着跨国公司通过深入了解东道国的经济、文化等,进行产品、营销方式、人力资源和研发等方面的调整。例如,DELL通过...

本土化战略跨国公司的中国本土化
关系本土化是这一策略的关键,它强化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成功,并赢得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以德国大众为例,通过与政府紧密合作,实施关系本地化策略,如大众桑塔纳的本土化生产,成功地在中国市场获得了认可。跨国公司采用的本土化策略包括政府公关、教育支持、体育赞助、西部开发以及公益回馈等。在产品层面...

什么是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战略
一、本土化战略的深度解析本土化策略的精髓在于全面而细致的融入,涉及语言、人才、管理、产品、技术、研发、采购、营销、品牌乃至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公司适应当地环境、利用本土资源的战略选择,更是产品定位与目标市场策略的核心驱动力。例如,可口可乐和星巴克的成功,都源于他们对本土消费者需求...

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案例 [跨国企业的经营冲突]
3. 混合型跨国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彼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以上案例和分析揭示了跨国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冲突和挑战,从文化差异到管理风格,从市场适应性到本土化战略的实施,这些都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怎样引导跨国公司本土化
1、关系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核心。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组织资源。关系本土化保障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战略的成功,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赢得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例如,作为第一个在中国实现整车本土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

求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理论
一,本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安营扎寨承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趋势,跨国公司继续看好中国入世以后的前景,看重中国的潜在市场和在中国的巨大经济利益,加快了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80年代外商开始在华投资设厂,而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搬迁到中国,推进生产本土化.如日用消费品领域的可口可乐公司,耐用消费品领...

什么是本土化策略
同样的,国家的天然情况(气候、地形、以及资源)可能需要本土化的策略。在热带地方。例如,中东,诸如汽车与空调系统必须要有附加的功能。电话系统、公路网、邮政等等的差异可能需要营销上的调整。举例而言,邮购在美国十分普遍,但几乎无法在意大利存活,其原因在于邮政系统的差异。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的...

产品本土化产品本土化的实例
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产品成功进入新市场,还能提升品牌在当地市场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以下是三个成功实施本土化策略的案例:帕萨特领驭、DELL公司以及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故事。帕萨特领驭,作为大众车系的经典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案例,体现了产品本土化的重要性。上海大众不仅保留了帕萨特的品牌品质,还针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