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媳妇一词源于哪个朝代?古代管娶媳妇叫什么 ?文言文里边有吗

如题所述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2
语媳妇者,大致起称于宋金之时.考汉魏六朝乃至隋唐子史百家,皆言"新妇",今乡语诸如苏(吴方言区)浙闽粤客赣方言,凡言称子妇或某人妻子者皆为"新妇".又媳妇本作"息妇",《说文》,《广韵》,《集韵》,《礼部韵略》及金人韩道昭《五音集韵》皆不载"媳"字,知"媳"字为后起俗字.
"新妇"与"息妇"之疑,宋人即有辨.如王得臣《麈史》,吴曾《能改斋漫录》,证之《吕氏春秋》和《战国策》即有"新妇"一词.但二书均未能深考.清初黄生著《义府》,又辨之,并云:"汉以还,呼子妇谓新妇".但仍未细考其源流.今续考如下.

先从古代女子婚嫁说起.
古者女子未嫁称"女"或称"子",婚嫁至夫家后则通称为"妇".此考之《诗》三百,分明可见.《关雎》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野有死麇》诗"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静女》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此皆未嫁之女子.《桃夭》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燕燕》诗"之子于归,远送其野",《东山》诗"之子于归,皇驳其马",凡此"之子"虽嫁聘但仍在娘家.至于《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齐子"文姜虽嫁于鲁桓公,但以娘家称之仍为"子".有时以"女子"并称,《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鄘风·载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诗中"女子"皆谓许穆夫人,虽已出嫁,但追述自己或叙述一般女子欲婚出嫁而言之."有行"指女子出嫁.郑氏笺《泉水》诗言:"行,道也.妇人有出嫁之道,远于亲亲."至于"子"可否别为婚嫁之女,材料不足,难以考定.
妇字,《说文》"从女持帚洒扫也","帚"为操持家务之象征.《卫风·氓》诗"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此言诗中女子嫁与"氓"为妻三年.郑氏笺云:"有舅姑曰妇."《公羊传·僖公二十三年》:"其称妇何 有姑之辞也."《左传·襄公二年》:"妇养姑者也."此皆就女子在夫家职分而言.《豳风·东山》三章:"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此"妇"为妻子.至于《豳风·七月》一章:"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此"妇子"是"妻子与儿女"之意.可见"妇"与"女"之区别非常清楚.
女子婚后以"新妇"称之,起初仅主新嫁而言.人们呼之既久便约定俗成,而成为婚后女子之通称.但"新妇"一词不见于《诗经》《左传》等上古文献.可能与汉语词语形态发展有关,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后渐渐向双音节词发展.战国后,"新妇"一词开始产生,最早见于《战国策》和《吕氏春秋》.此录《战国策》之文如下: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卷三十二《宋卫策》"卫人迎新妇"章)
此"新妇"含有新娶之妇之意.即我们俗言"新娘子".《吕氏春秋》中"新妇"亦如此意.
汉以后,"新妇"一词的内涵已经转化.它不仅主新嫁而言,更以某人之妻言之,后渐渐成为婚后年轻女子的特定称谓.故面称,人称,己称皆可.汉应劭《风俗通》卷九《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乃亭西北八里吴氏新妇新亡."此为某人之妻.又:"楼上新妇,岂虚也哉!"此又为婚后年轻女子之通称.再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之句: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为焦妻刘兰芝自述之言.而妇人在家人面前称"新妇"者,则含有谦意:新来不懂规矩,不周到处请多原谅.
"新妇"作为一种特定称谓,舅姑称之以示长辈之尊爱和亲切.如《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传》:
沛郡周郁妻者……字阿.少习仪训,闲于妇道.而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郁之不改,新妇过也."阿拜而受命.
又《后汉书·何进传》:
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唯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
上二例公爹面称儿媳为"新妇",即今乡语称儿媳为"新妇"之由来.
《尔雅·释亲》:"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郭璞注曰:"犹今言新妇是也."此言哥嫂称弟妻为"新妇"者.今南方诸省方言中,仍有如此称呼,所谓"弟新妇"者.郭璞为晋人,其所言"犹今言新妇",想见魏晋之时,"新妇"所称非常普遍.案之刘义庆《世说新语》,其所记魏晋人言语中"新妇"一词,有十处之多.今依其意义各举其一:
1,新娘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刀劫新妇,与绍还出.(卷六《假谲》)
2,面称妻子
王公渊娶诸葛诞女,入室言语始交.王谓妇曰:"新妇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妇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彦云,而令妇人比踪英杰."(卷五《贤媛》)
3,妇人自称
王妇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卷二《文学》)
4,妇人通称并冠以娘家姓称之
初,(许)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卷五《贤媛》)
⒌舅姑称子妇
卷五《贤媛》"李氏别住外,不肯还充舍",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世祖践阼,李氏赦还.……(贾充)为李氏筑宅而不往来.充母柳氏将亡,充问所欲言者,柳曰:'我教汝迎李新妇尚不肯,安问他事!'"
可见魏晋之时,"新妇"一词所负荷的词汇意义已基本完成.

又考魏晋以后,隋唐以前皆如此.梁刘令娴《祭夫徐敬业文》:"新妇谨荐少牢于徐府君之灵."《魏书》卷九十二《列女传·魏溥妻房氏传》:"俄而溥卒.及大敛,房氏操刀割左耳,投入棺中.……姑刘氏辍哭而谓曰:'新妇何至于此!'房对曰:'新妇少年不幸早寡,实虑父母未量至情,凯持此自誓耳.'闻知者莫不感呛."清儒黄生《义府》考曰:"凉张骏时童谣云:'刘新妇簸,石新妇炊.'北齐时童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盖必当时谓妇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此称遂不复改耳."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考曰:"今俗以新娶男称新郎,女称新妇.又妇之事公姑者例呼新妇.按新妇之称,盖六代已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小说稗官家不可胜举.然自主翁姑言,非主新嫁也."(卷二十四《庄岳委谈上》)胡氏之言极是.
笔者检索《全唐诗》,所称子妇或妻子者皆写作"新妇",如元稹《有鸟十二章》:"君不见隋朝陇头姥,娇养双鹦嘱新妇."(儿媳)王建《田家留客》:"远行童仆应苦饥,新妇厨中炊欲熟."(妻子)《促剌词》:"百年不遣踏君门,在家谁唤为新妇."(儿媳或妻子)韩愈《谁氏子》:"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妻子)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弟兄俱簪笏,新妇俨衣巾."(妻子)《哭从弟》诗:"伤心一尉便终身,叔母年高新妇贫."等等,不胜枚举.
唐代敦煌变文,口语性极强,最能反映当时的实际语言,而所言媳妇者皆为"新妇",今略举数例示之.如《破镜变文》:"父母嫌伊门卑,不令教作新妇."(P152)《汉将王陵变文》:"新妇检校田苗,见其兵马."(P216)《韩朋赋》:"朋有私书,来寄新妇."(P317)句道兴《搜神记·田昆仑》:"遂启阿婆曰:新妇身是天女."(P329)又《悉达太子修道因缘》:"但取其新妇,便是伴恋之人."(P118)
再看唐人史传笔记,康骈《剧谈录》卷下《张季弘逢恶新妇》条:"容新妇分雪:新妇不敢不承事阿家,自是大人憎嫌新妇."赵璘《因话录》卷三"范阳卢仲元"条:"李使婢传语曰:'新妇有哀迫之事,须面见姑父.'卢许之."又《太平广记》卷299引唐人笔记《异闻录·韦安道》:"新妇女子,不敢独归,愿得与韦郎同去."卷303《戎幕闲谈·郑仁钧》:"忽顾见一老妪继踵而来,曰:'杨新妇缓行,我欲汝偕行.'"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捉新妇归,戏之."《旧唐书》卷193《列女传·郑义宗妻卢氏传》:"其姑每叹云:古人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吾今乃知卢新妇之心矣."此又冠以娘家姓称之.
可见在唐代,无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作品,在表达儿媳妇或妻子这一意义时,使用的都是"新妇"一词.
又考唐五代至宋初亦如此.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新五代史》卷十七《晋高祖皇后李氏传》:"晋室皇太后新妇李氏妾言:张彦泽,傅往儿等至,伏蒙皇帝阿翁降书安抚者."北宋刘斧《青琐高议》亦记五代后梁朱温事:"时友生妇屏外窃听,归报友生云:'大家已将传国玺与五新妇,我等受祸非晚矣.'"(别集卷一《西池春游》)
《新五代史》虽为宋代欧阳修所撰,但五代十国的灭亡离欧阳修,刘斧生活之时代并不是很远(后晋936—946,欧阳修1007—1072).退言之,在宋初亦言称"新妇".

"息妇"一词多见于宋人文集,但一般只表示"儿媳妇".如张师正《括异志》卷四《石比部》:"李曰:'四更初,息妇生一女子.'"又卷八《孙翰林》:"庆历中,杨内翰伟郡封坐堂上,见一老妪……径入子舍,询问之,不应.顷之复出,语云:'郎君教我来,老息妇不敢自专.'……乃召子妇诘之云:老妪言来日郎君欲就息妇房中宴饮."此上文妇人自称"息妇",下文翁呼子妇为"息妇"."息妇"作"媳妇",应当是后来的事,但本书卷三《潘郎中》却写作"媳妇",不知为何,或传抄之误.原文曰:"(母)既而语云:……今我往生冀州北门内街西磨坊某人媳妇处为女,因得来此."张氏为北宋仁宗嘉佑年间人.即使在南宋时也有写作"息妇"者,如叶绍翁《四朝见闻录》乙集《皇甫真人》:"臣为陛下寻得个好孙息妇."
"息"有子之义,故人称子妇为"息妇",文字类化作用,息妇为女性,故加女旁作"媳妇".宋孟元老《东京孟华录》卷五《娶妇》:"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又"或相媳妇,与不相.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而"新妇"在该文中只作为"新娘"义使用,"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望堂展拜,谓之新妇拜堂".
推想息妇一词,在宋代某些区域非常流行,否则,王得臣《麈史》,吴曾《能改斋漫录》就不会有"新妇"与"息妇"之辨.王氏为北宋神宗时人,吴氏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人.尽管如此,但"新妇"仍广泛使用.王氏《麈史》卷二《辨误》曰:"按,今之尊者斥卑者之妇曰新妇,卑对尊称其妻及妇人自称者亦然.然则世人语岂无稽哉!而不学者辄易之曰息妇,又曰室妇,不知何也 "王氏所云"今之尊者斥卑者之妇曰新妇"者,朱熹《晦庵集》可证,卷八十一《跋范文正公家书》引文曰:"新妇孩儿各安好,十叔房下如何 弟兄还渐识好恶否 "朱熹曰:"右范文正公与其兄子之书也."此"新妇"为范仲淹兄子之妻.又卷九十二《夫人许氏墓碣铭》:"又生一男,曰石,才二岁,而夫人属疾,自度且不起,指以属其姑曰:'新妇即死,愿以是儿为托.'"此为妇人自称.宋佚名《鬼董》卷四《樊生》:"鬼乃入其家,即子舍,涂抹出拜舅姑,上续命物,真若新妇."又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恭公弟妇,王冀公孙女,曾出也.岁旦,拜恭公,恭公迎谓:'六新妇,曾三之除从官,喜否 '"此恭公以排行称弟妇为"新妇".
由上述材料可知,在宋代"新妇"与"息(媳)妇"同时使用."新妇"仍表示汉魏以来所具有的词汇意义,而其中子妇之义已由"息(媳)妇"承担.在表示妻子之义或妇人自称时,仍用"新妇"为多.可见"媳妇"一词在宋代只是个过渡性词语.而考之金代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则有表示妻子之义的"媳妇",但同时又用"新妇".如:
⑴两个媳妇刚走脱,险些儿掩泉波.(《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第十二曲【绣裙儿】》
⑵传语九州刘安抚,交亲自来取媳妇.(同上折,曲【贺新郎】)
⑶夜深不敢依门户,跳过墙来见新妇.(《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第二》曲【锦缠道】)
例⑴是指李洪义,李洪兴的妻子,例⑵是指刘知远的妻子,例⑶是刘知远来看妻子李三娘.可见这两个词在当时彼此消长的情况.

直到元代,"媳妇"一词才完全代替了"新妇"的词义职能,已经由俗词语渐渐成为通用词语,而"新妇"一词反而成为古语词和方言词.随手翻检明人臧晋叔所编《元曲选》,在表述妻子和子妇(公婆所称)意义时,除极少数例子外,所用皆为"媳妇".如(括号内数字为中华书局1989年重排本之册数和页码):
⑴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媳妇儿李玉娥.(1.118)
⑵秦简夫《东唐老》楔子:媳妇儿也姓李,是李节使的女孩儿.(1.206)
⑶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这个是媳妇儿,这个是孙子.(2.503)
⑷王君实《秋胡戏妻》第四折:媳妇儿,你认了秋胡,我也不寻死了.(2.556)
⑸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今日是媳妇儿喜事,待老夫赞叹几句.(3.1039)
⑹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他有一女儿……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4.1575)
以上是公婆称子妇为"媳妇".下面例句中"媳妇"表妻子之义.
⑺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我如今情愿休了那媳妇,和小姐重作夫妻也.(1.261)
⑻无名氏《朱砂担》:我今日钱也有了,媳妇也有了.(1.397)
⑼武汉臣《老生儿》楔子:有兄弟媳妇儿宁氏,是蔡州人.(1.365)
⑽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我那兄弟媳妇儿,有些乖戾.(2.557)
⑾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小李郎】曲:纵是你旧媳妇,旧丈夫,依旧欢聚.(2.851)
⑿杨显之《酷寒亭》第二折【贺新郎】曲:小媳妇近日成亲,大浑家新来亡过.(3.1009)
⑼⑽二例称弟妇为"媳妇",⑾⑿二例是曲中使用"媳妇",可见无论是唱曲还是念白都是用"媳妇".作为妇女通称及妇人自称的"媳妇"也时常出现.如元末高明《琵琶记》第六出《丞相救女》:"老媳妇特来与张尚书的舍人作媒."此"老媳妇"是"老女人"之意.又十一出《蔡母嗟儿》【前腔】曲:"教旁人道媳妇每有甚差池,致使公婆争斗起."
在元曲中,"媳妇"一词在书写上似乎不用"息妇".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折【搅筝琶】曲:"小生若求了媳妇,只目下便身殂."景方诸生本《西厢记》作"媳妇",王伯良注曰:"息妇,古本作新妇,然北人乡语,类呼妻为息妇子."大概当时抄本书写未定,或作"新妇",或作"息妇",后人抄辑整理时,从文字类化作用出发,概作"媳妇".
然而,正如王骥德所说,言称媳妇者只是"北人乡语",而"南人"仍言称新妇.元明之时浙江宁波有地名曰"新妇湖",《永乐大典》卷2270"湖"字韵载曰:"《四明志》:新妇湖,在宁波府奉化东五里,本州放生之所."可见"新妇"一词在南方人言语使用上的广泛性.不过"媳妇"在元时已成为通语词,而"新妇"则降为古语词和方言词.明初宋濂所修《元史》,仍用"新妇"一词,或是存古.《列女传·杨氏传》:"舅曰:'新妇年少,终必他适,可令吾子鳏处地下耶 '"又《王氏传》:"服阕,舅姑谓之曰:吾子已殁,新妇尚年少,宜自图终身计,毋徒淹吾家也."其后,"新妇"一词只存于南方方言俗语中,如清初黄生《义府》:"吾乡俚语,至今尚称新妇,反存古意."毛奇龄《越语肯綮录》:"俗呼新妇为浑家."顾炎武《先妣王硕人行状》:"奈何以吾儿累新妇."黄生为安徽歙县人,毛奇龄为浙江萧山人,顾炎武为江苏昆山人.至今苏浙皖赣闽粤等地犹然.

下面,我们对"新妇"一词历史演变的原因,略加讨论.
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历史,绝大多数词语都有自己演变的规律."新妇"一词也是这样.为什么在宋代以前,表示儿媳和妻子之义时,使用的都是"新妇"一词,而宋以后则为"息(媳)妇" 为什么在东南数省区的方言中使用的也都是"新妇"一词 其中的原因并不难解答,语音演变是其中重要的内部原因.根据本师鲁国尧先生对宋代语音史的研究,在宋代,语音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入声韵-P,-t,-k尾的混同化,《广韵》缉没栉质术迄物德职陌麦昔锡数韵合并为德质部,与阴声韵的关系也开始密切,在宋词中,阴入合韵的现象很多,北方的作家诗人用韵尤其是这样.这"表明宋金时代北方话的入声处在削弱消变的过程,入声韵尾比较微弱".语音的变化引起词汇内部的变化.息,《广韵》相即切,心母职韵,本为-k尾入声字,唐时读si k.在宋金时期,主要原因为细音即i和e(或 )的-k尾入声字与-t尾入声字相混,即"息"由si k>sit.新,《广韵》息邻切,读sin.可见"新"与"息"双声,且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又t和n皆舌音,存在着语音上的音转关系,因而"新妇"转为"息妇".有一个例子似乎很能说明问题,清梁同书《直语补正》"媳妇"条云:"俗字也.偶见宋拓本东坡帖作女悉妇,查字书不载此字,不知何本."苏东坡将"息妇"写作"女悉妇",这有可能是据"息"与"悉"语音相同(或相近)而记录的.《广韵》"悉"字息七切,心母质韵,-t尾.这似乎可以说明"新妇"当初音转为"息妇"时,在士大夫和一般庶民中只有语音形式,但在文字书写上并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有人写作"息妇"时才被普遍接受.因为"息"有子之义,称子妇为"息妇",似乎是情理中事情("室妇"之所以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原因,恐怕也在此).所以,"息妇"在当初使用时,仅表示子妇之义.由于汉字的类化作用,"息"加女旁成"媳".
由此可见,"息(媳)妇"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宋金时期北方地区入声韵处于衰变过程中,由"新妇"音转而产生的一个新语词.而东南沿海数省方言区:吴,闽,粤,客,赣方言入声韵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变化不大.如客家话,粤语,闽语至今还保留着入声韵-P,-t,-k尾.考察民族迁徙史就知道.这些地区的居民,其先民大多数是自晋永嘉南渡后至唐宋以前,从中原地区不断迁移过来的.这些先民南渡后,或滞留或迁徙,从江苏(江南),浙江进入江西中部溯赣江而上进入福建,广东.鲁国尧先生通过汉语语音史,民族迁移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根据鲁国尧先生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闽,粤方言亦源于南朝通语.这就是这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新妇"这一古语词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地区的语音存古性又使这一古语词强化下来,成为很有特色的一个方言词.
可见考察"新妇"一词的历史演变,除了其词汇史本身的研究意义外,它对于追踪民族迁移史的足迹,考察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本文写作目的亦在此.
俞樾云:"古人称子为息,息妇者,子妇也,于理可通,作媳妇则误矣."然而语言发展,约定俗成,无所谓"误"与"无误".俞氏之言过矣.
本文发表于香港《中国语文通讯》1998年9月(总第47期))
补记:关于"媳妇"在元代使用的情况,今利用计算机检索《全元曲》,"媳妇"一词共用了498次,"新妇"用了16次,而"息妇"未见使用.但"新妇"中作为地名"新妇矶"使用者2次,作为熟语典故"桑新妇"使用者共8次,而作为妻子意义使用者仅有六次.可见当时在元代北方地区"媳妇"一词的使用非常普遍.笔者当时的研究结论,今天看来,基本上是正确的.
"新妇"一词在东南沿海省区一些方言区的使用,可参阅如下方言调查著作:
吴方言:叶祥苓《苏州方言志》P382-383,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闽方言: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P25,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9,马重奇《漳州方言研究》P238,纵横出版社1996.12,修订本.客家方言:罗美珍,邓美华《客家方言》P199,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赣方言: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P19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5.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客赣方言调查报告》P34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1,等等.另外,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P305亦载有苏州,温州,南昌,梅县,广州,阳江,厦门,潮州,福州,建瓯等十处方言点"媳妇"言称"新妇".笔者教学之余,曾就此调查过来自这些省区的老师和学生,所言皆如此.
见王得臣《麈史》(上海书店,1990年第一版)中卷 "新妇"条,页25;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卷五"息妇新妇"条,页109-110.
见黄生撰,黄承吉合按《字诂义府合按》(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第一版)"新妇"条,页174.
《吕氏春秋》卷十八《淫辞》:"人有新取妇者……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曰:'蕉火大钜.'入于门,门中有歛陷,新妇曰:'塞之,将伤人之足.'"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 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 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 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 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 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 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 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 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 男女互称。

右客 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 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身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 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着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妓女为“花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连襟”趣话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 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请问媳妇一词源于哪个朝代?古代管娶媳妇叫什么 ?文言文里边有吗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用文言文称呼自己的媳妇
1. 文言文里,我怎样称呼儿媳的父母 家人的称呼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家父——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谦...

文言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疋 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 堂上启阿母...

蒲松龄笔下的好媳妇?
在蒲松龄的笔下,有一个山东沂蒙地区的发家媳妇,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在夫家,都能兴旺发达,真正是替半边天争气啊。我们且看这个传奇故事。 沂蒙邂逅奇异家庭 话说某朝,有个叫奚山的高密人,靠著长途贩运为生,经年在沂蒙一带走动。某天又来到这一带,遇着下雨,想去熟人家住宿,“而夜已深,遍叩肆门,无有应者”。

说文言文一词多义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设。 4,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或者命令。 5,形容词词头。 5. 古代文言文一词多义 兵1。 兵器,武器 兵,械也。--《说文》2。 军队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3。 士卒 瑜得精兵五万。

老婆的近义词
妻子、发妻、爱人、媳妇、夫人、太太、娘子、老伴、孩他娘、孩他妈、伢他妈、堂客、内人、内助、内眷、内子、舍人、家眷、小君、细君、室人、拙荆、山荆、荆妻、荆室、皇后、锌童、执帚、婆娘、婆姨、达令、心肝、宝贝、继室、续弦、中馈、家里、屋里、那口子、亲爱的、心上人、贤内助、内掌柜、内...

谁能帮我翻译两句文言文句子??急!!!
三不去者,谓:1、经持舅姑之丧;2、娶时贱后贵;3、有所娶无所归。——三种不能休掉妻子的情形,说的是:1、妻子正在给公婆穿丧服的期间;2、娶妻子的时候自己贫贱后来自己高贵的时候;3、自己娶的妻子再没有可能回的家。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若犯恶疾及奸者...

娶到好媳妇家庭工作事业才能顺利文言文怎么说?
娶到好媳妇,家庭工作事业才能顺利。用文言文来说,大致上就是:家有贤妻,万事如意。或者:家有贤妻,家业顺利。

古代文言文小笑话精选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泥鳅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

在线等 高一几篇文言文翻译和剖析
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貌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