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革命故事!急急急!!!急求!!(不限制人物 要经典!!)五分钟以内!!

如题所述

  赵一曼的故事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湘赣敌军乘红四军主力在湘南失利,欲归末归之际,大兵进犯,侵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平原地区,最后又以四个团的兵力进攻黄洋界,企图一举侵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听到敌人即将进攻的消息,一营营长陈毅安率一营的一、三两个连急行军回到黄洋界下的小井,召开会议,布置战斗,并进行了紧张的战斗动员。后方医院的轻伤病员纷纷要求重返前线,儿童团、少先队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也全部动员起来,赤卫队、暴动队、青年妇女也积极组织起来,准备配合红军作战。红军和地方武袋还建造了竹钉阵、铁丝网、篱笆、滚木擂石、掩体工事,在黄洋界哨口筑起五道防线。整个井冈山严阵以待,准备狠狠打击来犯之敌。
  8月30日,云雾散后,湘军吴尚部和赣敌王均部共四个团开始进攻黄洋界。红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凭借黄洋界天险,利用石块、滚木擂石、竹钉和手中的武器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下午四时许,敌人不甘心失败,重又组织了规模更大的进攻。就在这时,红军战士把二十八团留在茨坪红四军军械处修理的一门较好的迫击炮抬上了黄洋界,安放在红军指挥阵地附近。当时,只有三发炮弹,由于受潮,前两发炮弹成了哑炮,这时,第三发炮弹出膛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在敌群中炸响了。这时,埋伏在各个山头的少先队、儿童团纷纷点燃了煤油桶里的鞭炮,在树梢上挂起红旗。一时,黄洋界上枪炮齐鸣,红旗招展。敌人原先得到情报,是红军主力不在井冈山,这时,看到这种阵势,以为我红军主力已回到井冈山,吓得魂飞魄散,连夜逃回酃县境内去了。
  事后,红军战士套用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腔填词,编了一段唱词:“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脸,二来是,红军主力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新城多侥幸,为何敢来侵占大小五井?你既来把山来进,为何在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计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请到山上来谈谈革命。”在黄洋界上唱起了《空山计》。毛泽东在率领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途中,行至黄坳,闻听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消息,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著名的诗篇,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委员多谋善断
  曾有位拉美国家的司令官在参观井冈山后,意味深长地称赞:“井冈山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毛泽东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选择的这个地方,是一块藏龙卧虎之地---藏中国共产党之龙,卧工农革命军之虎。这个根据地的建立,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紧紧联在一起。”蛟龙不能困在沙滩,只有潜入大海才能翻腾波涛;猛虎,不能呆在平阳,必须依靠山林才能威震峰峦。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这“藏龙卧虎”的井冈山,经历四个多月的斗争。创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实现了我党历史性的第一次伟大转折。
  1928年5月,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红军力量大大加强,在五斗江、草市坳、龙源口又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边界斗争进入全盛时期。这集中表现在:红军主力由两个团扩大到四个团;红色区域的范围,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和遂川、吉安、安福、酃县的一部分,并普遍建立了地方武装;各县、区、乡都建立了党和政府的组织,根据地成立了地方党政最高领导机关——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工农兵政府;全面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群众运动,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得到了实现。
  这段时期的形势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原因就在于边界党(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些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进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
  毛泽东多谋善断,正确选择井冈山作为深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并非他有诸葛亮式的“观察天象”之异才和“锦囊妙计”,而是他善于从实际出发,在对井冈山的政治、经济、地理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
  毛泽东认为,井冈山这个地方有许多的优势:一是有大革命以来党和群众工作的基础,二是有袁文才、王佐这批“绿林朋友”,三是有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四是这里的反动统治比较薄弱,五是有比较好的经济给养条件,六是这里的一举一动对湘赣两省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毛泽东确认井冈山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是发展革命的好地方。毛泽东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坚贞不渝,即使是在受到高压和处分的情况下也是这样。当时说他率领部队举行秋收起义之后不去攻打长沙,把部队拉上井冈山是“在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因而撤销了他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前委书记的职务,而这个决定传到井冈山时又走了样,说是开除了他的党籍,只能当师长,不得任党代表等,毛泽东仍无所畏惧。他不灰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建立农村根据地。
  毛泽东是个“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在井冈山提出并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一条有血有肉的政治路线。这条路线的具体内容是: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准确地说,他是以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为基石,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从而写下了马列主义的续篇----中国篇。
  1928年6月,正当边界斗争形势日益发展的时候,从湖南来了一位名叫杜修经的人,他说湘南的敌军“十分动摇”、“恐慌万状”,要代表省委,强行把红军拉往湘南去攻打郴州。毛泽东向他了解有关湘南工农群众的发动、地方武装的组织、敌军力量的布防等情况,结果是一问三不知。连这样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都没有掌握,怎能轻易出师呢?!
  对这个事关重大的问题,6月底在永新县城召开的军委、特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上,毛泽东指出:“这时候把队伍调往湘南,远离根据地,有可能造成‘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危险。”会议决定不执行湖南省委的指示,继续在井冈山开展巩固扩大根据地的斗争,并写报告建议省委重新考虑。
  可是,省委代表不顾会议决定,不听军委的劝阻,乘毛泽东在永新分兵发动群众之机,将驻扎在酃县的两个主力团拉往湘南,攻打郴州。结果,两个团损失一半,边界各县全被敌军占领,被杀的人数和被烧的房屋不计其数,造成边界斗争的“八月失败”。
  为了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毛泽东于8月底在桂东县召开了红四军营以上干部会,检查了主观主义的危害,总结了“八月失败”的教训;指出“敌情不明”、“盛暑远征”、“脱离红色区域”、“单纯军事冒险”是导致这次失败的重要原因。1929年底,毛泽东在总结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以来的经验时指出:“主观主义,在某些党员中浓厚地存在,这对分析政治形势和指导工作,都非常不利。因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
  毛泽东自1920年起就孜孜不倦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来到井冈山后,反复研究一些古典军事典籍。那时候,他最珍贵的家产是两个书篓,无论是转战边界各县,或是回到根据地“老家”,都不忘带上这对“伙伴”。尽管他过的是戎马倥偬的生活,依然争分夺秒地阅读各种书报。他给警卫排的战土明确规定这样一个任务:凡打下一个地方之后,必须趁机搜集各种书籍、报纸、文件。1928年5月,红军攻打下茶陵县的高陇圩,在国民党军阀谭延闿家里缴获了许多书报,其中恰好有一本毛泽东渴望许久的《三国演义》。毛泽东见后连声赞道:“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
  毛泽东遍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但始终坚持一项原则,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现实斗争服务。他同那些信而好古,钻到故纸雄里出不来的人,同那些言必称希腊,对中国国情一点不懂的人完全不同,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准靶子放箭”。
  毛泽东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胆略和气魄坚决抵制湖南省委要红军冒进湘南的决定,就是由于对湘赣两省的敌军力量作了深入的调查和比较。当时,常驻湖南的国民党军队有六个军,另外还有六个师,不仅数量多,且战斗力强。红军曾与湘敌吴尚第八军有过四次交锋,结果只伤其一小部分,敌主力毫无损失。江西敌人虽然也有三个军,而参加“会剿”井冈山的只有三个师。其中除独立师第七师师长刘士毅是江西都昌县人之外,其余全是蒋介石从云南调来的军队。毛泽东经过这一番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向来都是外省军队来此驻防。外来军队‘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远非本省军队那样关系切身,往往不很热心。”他面对这个现实,制定和实行了“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的政策。也就是说,对湖南敌军只能防守,不宜主攻;对江西敌军可主动出击,积极推进;实践证明毛泽东的分析是正确的。1928年上半年,井冈山红军先后在遂川、宁冈、永新与江西敌军较量多次,连战皆捷,累计歼灭和击溃敌军八个团,缴获大量枪支弹药,把江西敌军打得乱毫无还手的能力。
  毛泽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靠的是对敌我力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他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井冈山的具体情况,以敏锐的政治跟光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领导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8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邱少云怕敌人发现,暴漏行踪,烈火焚身而不动
第2个回答  2011-03-13
黄继光舍身堵枪口!
第3个回答  2011-03-13
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讲故事活动办公室、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办的,“忆红色经典 讲革命故事——全国革命纪念馆讲故事大会”,4月28日下午3时,在重庆市委小礼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2个革命纪念馆的12名讲解员,参加了此次故事大会。
本次故事会题材涉及广泛:有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如何面对丧子之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严于律己,抗日战争中脍炙人口的王二小故事,解放战争中可歌可泣的塔山战役,新中国建设中涌现出的铁人精神,红岩热土上的大爱无疆……一段段或熟悉或陌生的故事、不断激起现场观众的掌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