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愿坚写的《灯光》时代背景

王愿坚写的《灯光》时代背景

王愿坚写的《灯光》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

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扩展资料:    

本文已被选入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语文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八单元第三课。

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用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但火光却暴露了自己,最后英勇牺牲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5
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是: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本文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他的作品真实、生动、感人,最著名的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本文写于解放前夕。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一场激烈的围歼战前夕,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写战斗打响以后,为了帮助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郝副营长毅然点燃了书,结果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最后写这场围歼战获得了彻底的胜利,而那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而献身的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加上这样的开头结尾,显然是在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郝副营长生前的一段话,可能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事情发生在建国前的1947年,当时除了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农村是没有电灯的。而郝副营长跟“我”一样,“从小生活在农村”,因此也没见过电灯。
《灯光》综合资料之一
佚名

【解词造句】
[高悬] 高挂。例:清风习习,明月高悬,好一个迷人的夜晚!
[豫皖苏] 豫:河南省。皖:安徽省。苏:江苏省。
[宏伟] (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例: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横跨大江南北,桥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
[漫步]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例:漫步在林荫路上,我们心中舒畅极了。
[围歼战] 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 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倚] 靠着。
[胸墙] 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憧憬] 向往。例:孩子们听着老人的话,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千钧一发]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例:敌人越来越近,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战士勇敢地扔出了一颗手榴弹。
[世纪] 100年为一个世纪。
[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例:一颗颗钻石在灯光下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近义词】
宏伟(雄伟)赞叹(称赞)沉思(深思)
沉寂(沉静)暴露(显露)憧憬(向往)
浓密(茂密)倚(靠)

【反义词】
挺进 漆黑 沉寂
短暂 暴露 浓密

【难句讲解】
1.“多好啊!”这一声平常的赞叹,使我心里微微一震。
“平常的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使我心里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2.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去了。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的前景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完全能理解他英勇战斗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动力,完全能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于中国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3.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接着的话的意思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他的献身的精神多么伟大,他的无私的品德多么高尚!

【佳句赏析】
那千万盏灯,高悬在夜空里,静静地照耀着宽阔的广场和宏伟的建筑群,就像数不清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天安门,令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这一句描写的是天安门广场的灯火。“千万盏”,说明灯之多。“静静地”照耀着广场,使人感觉到环境的和平、安宁。“就像数不清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天安门”,这一比喻使灯光似乎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着深刻的含义。课文在开头部分细致地描写灯光,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关于灯光的故事,意味深长。

【内容提要】
本文讲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那件事情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作者看到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这样做,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他却牺牲了。

【章法结构】
爱看灯光→回忆往事→难忘过去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2节):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段(第3—12节):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段(第13节):讲“我”想起“往事”,含着不忘过去,应当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中心思想】
本文讲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表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扩展
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等。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题材的小说。著名的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第2个回答  2011-03-29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9-26
王愿坚写的《灯光》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
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第4个回答  2021-10-14
王愿坚写的《灯光》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
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扩展资料:
本文已被选入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语文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八单元第三课。
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用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但火光却暴露了自己,最后英勇牺牲了。

《灯光》的写作背景?
《灯光》写于1942年2月,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是正义与邪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云雾重重,扑朔迷离,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岁月,作者在这段时间带着苦闷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绪,写下了《灯》等一系列散文,这些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

王愿坚写的《灯光》时代背景
王愿坚写的《灯光》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

课文《灯光》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写作背景: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歼灭57师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发...

求王愿坚《灯光》的历史背景 注:是写作时(也就是1947年)的写作背景,不...
事情发生于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大概是中原地区。所以我判断应该是,我军的战略反攻时期,就是挺进中原。文章说是初秋,刘邓大军正好是1947年6月30日反攻的,而且在1947年得10月10日中央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时间正好吻合。国共两党与1945年抗战结束后就开始和平谈判,但都无重大成...

〈〈灯光〉〉一课的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他的作品真实、生动、感人,最著名的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本文写于解放前夕。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

灯光写作背景
《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

《灯光》简介是甚么
王愿坚的作品 要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非常向往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生活,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故事。作者是看到天安门美丽的灯光,并听到“多好啊!”这句郝副营长说过的话后想起这件往事的。 (2)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天安门广场上一位游客见到美丽的灯光时对天安门夜景的赞叹。第二次,...

<<灯光>>一文的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他的作品真实、生动、感人,最著名的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本文写于解放前夕。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

六年级下册课文《灯光》是王愿坚什么时候写的
1947年之后写的,并没交代具体的创作时间,只是文章的内容说明了是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

灯光主要讲的是什么?
课文原文:《灯光》王愿坚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