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如题所述

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启示是:贪婪会使自己丧命,要分清主次,不因小失大。

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启示是: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启示是:有勇无谋必败,做人要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

扩展资料

蒲松龄《狼》赏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个屠户的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没有肉只有骨,就对后文描写屠夫穷于应付的作用极大。“途中两狼”,表明不是一只,如果是一只就没有后面的惊险故事了。跟着他,摆脱不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直到追得他没有办法,才把骨头丢给儿狼们。从这种过程的省略,不仅可以看出作家的笔法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大凡前面提到的,后面必有发展。

蒲松龄叙述的功力,并不仅仅在叙述比较简单的事情上,而且在叙述复述复杂的事情时,他也能使之具有某种不亚于描写的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量词的灵活运用。蒲松龄起起初用了两个“一”(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代表两只不同的狼。紧接着,情势变化了,他改用位置来区别(后狼、前狼)。等到骨头吃完了,两只狼仍继续跟踪着屠户,作者就干脆含混地用“两狼”(并驱如故),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

接着,作者又有区别了:“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还是用一个“一”字,就轻而易举地把两只狼恰如其分地分别开来了。读者只要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凭上下文想象出二者的不同,就足够了。这就是精炼的“精”的要义。把动作和情景减少,以免干扰读者对情节因果链的注意,这是本文之所以精炼异常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好外不仅仅是精炼,还在于把有限的细节有机地组织起来。

随着故事的进展,叙述出现也细节和比喻,有一点描写。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是因为,这种状态是一个悬念,结局时将有一个解释,这对情节有相当的重要性:屠夫杀了两只狼后才悟出来,原来狼做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是为了麻痹他。结局使前因获得了解释,读者对情节的意义有了新的体验。

文章最后有一点议论,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省略的。现代小说家往往回避把主题都讲出来,因为把倾向性隐藏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更有利于调动读者的心理参与。现代小说更倾向于为不同读者的多元理解留下充足的空间。

但蒲松龄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家,他的《聊斋志异》几乎在每一篇故事后面都要发一通议论,有时用“异史氏”的名义(其实也就是他自己),有时则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可以把这一看成是一种体式。不仅《聊斋志异》如此,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是一种传统的格式,蒲氏不过是稍稍作了一些调整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狼(《聊斋志异》中节选篇章(狼三则))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一屠夫,卖完肉挑着担子往回走,天色已晚,屠夫不禁加快脚步,可突然间身后隐约跟着两只狼,屠夫恐惧。于是行走间开始思考对策。

屠夫想:那狼尾随自己肯定是腹中饥饿,要么觊觎自己,要么觊觎担中肉,当然也可能二者都有,屠夫又走了几里,那狼仍然跟在后面。

屠夫取出担中的割肉刀,远远地向狼挥舞了两下,那狼见此,向后退了两步。可屠夫刚走几步,那狼又跟了上来。

屠夫心想:如今只能舍肉求存了。于是在一棵树旁停下,用挂肉的钩子将肉挂在树上,又将空担子给狼看了看。那狼见肉挂在树上,也停了下来,不再跟随屠夫。屠夫因此安全回家。

第二天一早,屠夫想那狼吃了肉应该走了,要将那挂肉的钩子取回。

来到挂肉的地方,屠夫远远见那树上吊个庞然大物,屠夫恐惧不敢上前。过了一会儿又见那庞然大物没有动,这才壮着胆慢慢靠了上去。到近前一看,那挂肉的钩子,已将狼的上颚刺穿,原来这狼已是死狼了。

屠夫想,畜生终究是畜生。于是将那狼取下,皮剥了,卖到市场中换来十几金,日子也逐渐宽裕了。

那只狼之所以尾随屠夫有两个原因:

第一,屠夫手中有屠刀,贸然上前杀了屠夫自己也会受伤,而受伤的狼。在自然界中是很难生存的。这个道理狼比谁都清楚。

第二,等屠夫精疲力尽后,再上前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利益,何乐而不为?

而屠夫将肉挂在树上后,狼此时有两个选择:第一,继续跟随屠夫,但这树上的肉,很可能会被其他野兽吃掉,而屠夫手中有刀,再贸然上前,得不偿失。第二,不跟随屠夫,只吃树上的肉。

但狼错就错在看到眼前的肉,却忽视了肉下藏的钩子,情急之下吃肉,却自己丧命,白白便宜了屠夫。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启发了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终归要失败。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绝对真确~~初三复习材料上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3-23
揭露了狼的狡诈阴险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嘲笑了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他们怎样狡猾,终归是要被消灭
第4个回答  2020-12-20
《狼》其实写的是知恩图报的人性。让现在的人们懂得知恩图报,不要做没有良心的人。

狼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 课文《狼》向我们传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无论恶势力如何狡猾,最终都会失败。2. 面对如同狼一般的邪恶,退让和妥协并非出路。只有勇于并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胜利。3. 这篇课文教导我们,必须彻底清除邪恶,不能留下后患。对邪恶势力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要学会识别其伪装,并善于进行斗争。4...

狼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狼》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启示是:贪婪会...

“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言文)
从屠夫的角度出发: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你学了蒲松龄的文章《狼》,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了蒲松龄的《狼 》,从中得到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要存在任何幻想,不要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蒲松龄《狼》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是: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蒲松龄的《狼》出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间已有流传。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

狼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狼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终归是要失败;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本文选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聊斋:...

狼 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清·蒲松龄《狼》告诉人们的道理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原文: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

蒲松龄的《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蒲松龄的《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匿名 | 浏览3478 次 问题未开放回答 |举报 推荐于2017-12-16 14:10:10 最佳答案 启发了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猾,终归要失败。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绝对真确~~初三复习材料上的 本回答由提问者...

《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

古文<狼三则>给了人们什么启示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其一的启示:从狼的角度看——贪婪会使自己丧命;从屠夫的角度看——分清主次,生命重于身外之物,不因小失大。其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