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稼先 钱学森 两弹一星称号

钱学森是指哪两弹一星?邓稼先呢?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7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第2个回答  2011-03-11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第3个回答  2011-03-12
jfdsyujgfsdyfaygdfgdsy
第4个回答  2011-03-17
北京六部口,30年代的崇德中学有一双童年时期的好朋友,大两岁的是杨振宁,小两岁的是邓稼先,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和哲学系教授邓以蛰的孩子。数十年的友谊是从逮知了的大树上,从弹玻璃球的泥地上开始的。这友谊一直延伸到了大洋彼岸。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即将回国的邓稼先与杨振宁、杨振平兄弟俩分手在芝加哥市。此后二十年,邓杳无音信。
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来华。有关部门批准邓稼先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他童年的朋友。旧家具被人匆匆搬走。上面特地派来木工,把邓稼先的一个旧书橱打磨赶制,又匆匆装上一面穿衣镜,使之一天之内就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大衣柜;破旧的地板上了蜡,又有人从办公室扛来沙发,送来了良种西瓜、巧克力和一箱汽水。仿佛是在戏台上置景。邓稼先默认了。
杨振宁来的那天晚上,大院里特意放电影,把人们都引到电影场上。楼里显得别样的清静。杨振宁一进屋门,环视片刻,便径直向书架走去。这已是一个纯粹的医学专家的书柜,除了最显著位置上的两本毛泽东著作和厚厚一叠特意摆放的祖国风光明信片。
杨振宁回过头来,含笑的眼睛颇有意味地盯着他的朋友。早在1964年,他就从美国报纸上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报道中看到了邓稼先的名字。他不愿点破,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像在说,你收拾得很干净。
这次会面的气氛比1971年的第一次会面要自然和活泼得多。那一次是在宾馆,大概这一次毕竟是在家中。杨振宁吃着西瓜,喝着汽水,一会儿直言不讳地评论中国“不能调动人的进取心”,一会儿说起他在美国搜集的中国“文革”街头小报,一会儿又谈开了联邦调查局。忽然,他问:“这是你们的家吗?”
“是,是,”邓稼先用事先统一过的口径回答,“是许鹿希医学院的宿舍。”
“怎么没有儿子的床?”杨振宁聪明过人。
儿子的床的确在布置“客厅”时拆了。邓稼先没料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会看得如此精确。还是许鹿希反应敏捷,她忙打掩护:“儿子在爷爷家住。”
后来邓稼先又请杨振宁吃了一次烤鸭。和他在一起,邓稼先总感到有点紧张。他害怕童年时代的朋友会突然问起他的工作。可是杨振宁像是忘了这桩事。两个物理学家都在有意选择非物理学的话题。
这出戏直到杨振宁离北京去上海时才结束。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回转身,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他叫寒春,这是真的吗?”邓稼先的神情惊愕起来,他激动地张了张嘴,可是立刻又把嘴唇咬住了。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飞机腾空不久,邓稼先马上向上级报告并请示了他遇到的提问。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激动万分的邓稼先迫不及待地写了封信,立即交专人乘民航班机赶往上海。杨振宁是在上海市“革委会”为他饯行的宴会上接到这份急件的。当他拆开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时,泪水夺眶而出。
1957年,当杨振宁赴瑞典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评委会要他提供一份英文的演说稿。杨振宁回答:“不,我要用中文写。”评委会说:“中文演说稿无法排印。”他坚定地回答:“那就请复制我的手稿。”
杨振宁常常从美国飞来。邓稼先的家是他平静而温暖的港湾,在邓稼先的身边是自由的。
———你给我找辆自行车!
———干什么?
———我们一块儿到香山去玩!
———我可不敢。人家能让吗?!
———真遗憾。那我们谈点什么吧,宇宙不守恒定理?规范场论?
常常,他俩的谈话就是一张纸一支笔。
那天在仿膳,席间,轻松的谈话之余,杨振宁忽然问:“稼先,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七年,苏联人用了三年多,英国人用了四年,法国人用了八年,为什么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邓稼先没有说话。他的神色突然变得严肃了。他知道这是杨振宁在心中憋了许久的一个问号,一缕歉意在他心中浮沉,但他无法满足朋友的探究心愿。这不是一个人的秘密,是一个民族对于世界的秘密。沉默,这是渴望理解和渴望被理解之间的沉默。
出仿膳,邓稼先夫妇陪同杨振宁到北京图书馆,杨振宁要查阅一本古籍珍本。许鹿希后来隐约记得,那是一本中国古代哲人的著作。杨振宁查阅完毕,在许鹿希的小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似至晦实至明似至难实至易似至繁实至简。1986年5月30日下午,杨振宁去医院看望术后不久的邓稼先。当他滔滔不绝地对邓稼先谈起世界前沿科学的进展情况时,邓稼先的额上正沁出一粒粒虚汗。
6月13日,是杨振宁离北京回美国的日子,他又一次来到医院。两双手———打墙球的手,写物理公式的手———握紧又握紧———是真正的告别,不再是“再见”了。(黄艾华摘自《蔚蓝的思维———科学人文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钱钢)

钱学森和邓稼先谁是两弹一星之父
在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中,邓稼先和钱学森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之父”,他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1948年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地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着众多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于1964年成功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

钱学森和邓稼先谁是两弹一星之父
1、两弹一星之父是邓稼先。2、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3、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

谁是两弹一星之父?
两弹一星之父是邓稼先和钱学森。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之父,而钱学森则被尊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领导着中国的科学家团队,成功完成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钱学森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他领导科研团队独立研究,成功研发出导弹并发射卫星,为中国航天事业...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邓稼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

两弹一星之父到底是谁
1、邓稼先和钱学森。2、邓稼先是中国两弹之父,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这里的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氢弹之父是于敏,他们都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3、邓稼先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学位之后回国,参与领导中国核的研制,他...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都有谁?
邓稼先,我国著名科学家,致力于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曾留学美国,学习理论物理学,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回国后,邓稼先担任领导,组织和指导原子弹的研制。经过不懈努力,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邓稼先因此被誉为“两弹元勋”。二、钱学森 钱学森,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中国...

钱学森被誉为? 邓稼先被誉为?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邓稼先“两弹”元勋 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都有谁?
一、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在美国留学,学习理论物理学,搞原子核物理研究。邓稼先回国以后,被派去领导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被称为“两弹元勋”。二、钱学森 钱学森,工程控制...

邓稼先和钱学森都好像是关于“两弹一星”的,我傻傻的分不清他们了(高中...
邓稼先:中国“两弹”元勋,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

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
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主要是钱学森、邓稼先和朱光亚等科学家。一、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两弹一星”的功臣之一。他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控制以及核技术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成功地帮助中国研制出导弹和人造卫星。他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