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建筑中怎样处理继承传统建筑与争取建筑创新之间的关系

如题所述

站在历史深处,结合时代特点,正确处理好我国建筑形式、文化、材料、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对于我国当代建筑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要有重点,有选择,有比较;创新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基本点。
建筑形式的合理共存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建筑和争取建筑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不能仅停留于形式的模仿,更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文化思想和技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内涵,并加以体现,以求得建筑的不断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我国传统建筑具有严谨的程序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都是如此。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个单位,基本上都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一原则一直采用了几千年,成为一种主要的总平面布置方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根基的建筑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建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现代理念,有意识地改变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同时,设计中也要追求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我国许多城市都热衷于搞高层建筑,把摩天大楼看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结果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观其效果就像是体态臃肿的老太太穿上泳装一样,极不协调,毫无美感可言。这不但没有为城市增添多少现代气质,反而大大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特征。
当今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比如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城市建筑,被成片成群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特色。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建筑形态。
建筑文化的时代体现
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这与当前人们所关心的环境生态、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创作和实践。
现代建筑要更贴近生活,应当面向现代化,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决定的。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
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
建筑材料同样也影响了建筑的表现特征。古建筑根据材料的使用不同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以木结构为核心的砖木体系,展现了其独特性。古人在对木材的运用及把握上日臻成熟,对每一个构件都经过反复雕琢,以至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屋顶形式为坡顶,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解决不了排水系统或想象不到更好的办法而得以形成,并一直传承下来。台基以石材为主,发挥了材料的抗压和承重特性。而现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在坚固、实用、美观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材料运用是建筑的外在体现。我们应学习古人,对材料的特性进行把握,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特长,只有把握了材料的特性,才能运用自如。例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收乡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运输状况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尽量做到环保、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建筑质量和档次,加速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建筑新材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
古代建筑由于受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的约束,机械设备简单,主要以手工为主,建筑功能、结构、形态单一。现代建筑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施工持续高强度、高难度,网络技术、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技术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与其有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因此,当代建筑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建筑物的功能、外在形式、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组合,而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必然的方向,绿色建筑是对传统建筑价值观和技术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它使得建筑在生产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理念和方法上产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推动和引领了整个建筑业技术系统的创新与发展。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生态环保为一体的绿色建筑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将极大地促进现代建筑技术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与绿色建筑形态相适应的可持续性结构设计理论就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以保温节能、减轻建筑物自重、构件模块化、循环再生材料利用、生态性新型建筑部件使用、利于快速清洁施工、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等为目的的新型结构体系等,也都是当今建筑技术创新的重点。
在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上,我们不能刻意地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与特征,更不能一味地抄袭古代作品,而理应深入探讨古人对意识形态、伦理的认识,站在历史的深处来诠释古代建筑所反映的深层次意义,摒弃糟粕、取其精华,把古代建筑的精华运用到当代建筑理念中。在继承的基础上,从内在思想到外部技术,深入研究与创新当代建筑理应反映的内容,这才是未来建筑所富有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对比与借鉴,才能完成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帮助我们更加努力地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在当代建筑中怎样处理继承传统建筑与争取建筑创新之间的关系
1. 在当代建筑中,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建筑与争取建筑创新的关系,对于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继承是创新的基石,而创新则是继承的目标。我们需要有选择性地继承,深入研究并理解传统建筑的文化思想和技术精神,超越形式的模仿,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 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转换,要求我们将传统形式与...

在当代建筑中怎样处理继承传统建筑与争取建筑创新之间的关系
站在历史深处,结合时代特点,正确处理好我国建筑形式、文化、材料、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对于我国当代建筑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要有重点,有选择,有比较;创新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基本点。建筑形式的合理共存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

如何继承建筑传统,进行革新和创新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是继承传统建筑的好方法。近些年以来很多地方都有展开旧建筑改造和增建的工程,如何保留与利用旧建筑 这个主题在当代必然会占据重要的位置。北京的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和杭州的南宋御街改造工程都是中国很典型的例子,通过改造,它们得以满足现代生活的...

中国当代建筑如何传承历史
他表示,中国馆“东方之冠”的建筑造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又通过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术和现代的构成手法,达到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形成一种抽象的元素整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的结合.中国馆的继承传统,创新现代,都是我们当前城市建筑应该借鉴的,

结合当代中国设计实践现状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能赋予设计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建筑设计领域,许多当代建筑师致力于探索将传统建筑元素如斗拱、飞檐等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创造出既具有历史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建筑作品。其次,创新性是设计的灵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

对话| 建筑师孟凡浩:以“砖”为起点,链接传统与未来
两者都承载着观念和表达。他的设计策略在实用性和创新性之间寻找平衡,如在东梓关回迁农居项目中,他计划将砖与现代技术结合,实现大型建筑的肌理表达。总的来说,孟凡浩以砖为媒介,探索传统与现代建筑的交融,展示了材料在创新设计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建筑师在实践中如何平衡艺术与功能的需求。

如何进行传统技术创新与继承发展
3. 可持续性:将环保和可持续性理念融入传统技术。例如,利用传统的建筑技术,结合现代的节能材料和技术,打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韵味又环保的建筑。而传统技术的继承发展则意味着我们要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推广。具体措施包括:1. 教育与培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班,将传统技术传授...

如何进行传统技术创新与继承发展
1. 传统技术创新与继承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技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2. 传统技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积累的体现,通常经受过长时间实践的考验,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3. 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技术面临着被淘汰或遗忘的风险。因此...

建筑材料的继承与创新?
建筑师带着尊重城市历史的怀旧情怀,带着对传统工艺的热忱与从事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精神,将瓦爿墙这一传统建筑工艺灵活地应用于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2.1.1色的继承与创新宁波博物馆瓦爿墙的色彩主要包含红砖的沉稳、青砖的素雅,但又因为其砖瓦是从民间旧城、工地废墟搜罗而来,其中又多了几分岁月洗礼的斑驳。这些砖瓦大...

选择一位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该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独特的理解,根据...
也有人说像流动的音乐,但都给人美的感受。”“我们所有的作品,都反对机器带给人的压迫感,也反对技术第一低成本复制的建筑,人需要从工业时代的紧张与压迫中解放出来,寻找平等、开放的空间,建筑要满足的功能性,在新的世纪里,应该延伸到人的精神世界,给人的生活创造更大的自由、更多的可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