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意思是,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

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 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作者:孟子及其学生

创作年代:战国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一章文字很长,内容却并不算太复杂。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对当时流行的农家学说的无力批驳,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文明的表现。从理论上说,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这是不可阻档的历史趋势;社会分工又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 也是必然的结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原始社会中出现了农业和 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原始社会末期,又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更进一步,随着人类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分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而这种分工的出现,就必然导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甚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言以蔽之,也就走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出现。这种分工和矛盾对立的出现,从人类发展的总体上来看.’是不可转移的必然趋势,但从局部的阶段性的角度来看一 是充满了尖锐斗争,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正是面对这种令人困惑的复杂情况,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0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孟子受批评最多的一句话。现在我们先读这段话的上文和下文,了解他的整个意思,然后再作具体分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第四章)(有一个宣扬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到了滕文公的宫门口对文公说:“我家在远方,听说君王要行仁政,很希望得到一个住处,能成为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他一处住所。他的学生有几十人,都穿麻布衣服,以织草鞋编席为生。

陈良的学生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扛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拜见滕文公说:“听说君王推行圣人之政,您也是圣人呀,我愿成为圣人治下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非常喜欢,便抛开他过去所学的儒家学说,向许行学习。

陈相遇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可是,还不懂得大道理。贤能的君主应该与老百姓一起种田,亲自烧火做饭,同时治理国家。而今滕国仓粮府库满是剥削百姓的财物,供自己享用,怎能称得上贤明呢?”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先种粮食才吃饭吗?”陈相答:“是的。”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要先织布才穿衣吗?”陈相答:“不。许先生穿粗麻布衣服。”

孟子问:“许先生戴什么样子的帽子呢?”陈相答:“戴白色丝绸织的帽子。”

孟子问:“帽子是许先生自己织的吗?”陈相答:“不是的,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帽子呢?”陈相答:“那样会妨碍种庄稼的。”

孟子问:“许先生也是用锅和陶器煮饭,也是用铁器耕田吧?”陈相答:“是的。”

孟子问:“这些炊具和农具是他自己制造的吗?”陈相答:“不,是他用粮食换的。”

孟子问:“用粮食换各种器具,并不是剥削陶匠和铁匠;制陶和冶铁的工人也用他们的产品换粮食,难道是剥削农民吗?为什么许先生不制陶锻铁,什么东西都从自己家里拿出来呢?为什么还要忙忙碌碌与各种各样做工的交换产品,许先生难道不怕麻烦?”陈相答:“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能边种田边干的。”

孟子问:“那么治理天下就能边种田边工作吗?有大人的工作,有小人的工作。一个人生存的必需品是由做各种工作的人提供的,如果一定自己做的才能用,就等于让天下人整天在路上奔忙。所以说,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劳心的人管理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管理。被管理的人要供养人,管理人的人要被别人供养;这是通行天下的道理。”)战国的墨家学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兼爱”,提倡人人布衣粗食,参加劳动。农家学派有个许行,认为劳动者不够吃,而国君的府库却十分充实,为此表示不满,主张军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向许行接连提出几个问题,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他又论证必须有专人领导农业生产、水利建设、教育文化,说明这些劳心者无暇参加生产劳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劳心和劳力的分工。多数人从事生产性的体力劳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经济管理或从事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创造。就社会发展来说,劳力和劳心的分工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孟子论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的观点没有根本性的错误。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01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治理的观念和理念。简言之,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群,不同的治理方法是适用的。

“劳心者治人”强调了在治理工作中,需要用心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治理人群中的智力劳动者、知识群体,他们的工作往往需要依靠深刻的洞察力、策略性和智慧来引导和协调。这些人群可能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政府官员、学者等。他们需要动脑筋、思考解决方案,因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更加复杂,需要用智力来解决。

而“劳力者治于人”则强调了在治理工作中,需要用力去实施和执行。对于治理人群中的体力劳动者、工人阶级,他们的工作往往需要依靠身体的力量来完成。这些人群可能包括生产车间工人、农民工等。他们需要付出辛勤的体力劳动,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和体力。

基于这种观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不同的领域和社会层面中,治理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智力工作和体力工作,所应用的治理手段和方式都应该与之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理的目标,提高效率,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3个回答  2019-07-09
从字面意思和现代职场来看,就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可以管理别人,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只能被别人管理了
第4个回答  2019-07-12
脑力劳动者管理别人,而体力劳动者只能是被别人管理的了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解释及出处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3、原句: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 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何解?
答案:这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映了一种社会观念和传统思想中的阶层观念。从字面上解读,意味着用心思考、策划的人能治理他人,而只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则受制于人。具体解读如下:1. 基础含义解析 这句话表明了古代社会中对于不同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一种看法。在古代社会分...

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什
孟子在其经典言论中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意味着脑力劳动者处于统治地位,而体力劳动者则被统治。他阐述了治国之道并非单一的农耕,而是官吏与百姓各有其职责。每个人的生活所需,即使是琐碎的家用品,也需要工匠们的辛勤劳动,若人人亲力亲为,社会将陷入无休止的劳作中。因此,社会...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脑力劳动者掌控着他人,而体力劳动者则受制于人。详细解释如下:一、明确概念 这句话中,“劳心者”指的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管理者、决策者等;“劳力者”则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工人、劳动者等。而“治人”与“治于人”则分别...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什么意思?
意思是:下等的做体力劳动,中等的做脑力劳动,上等的统治者别人,该句引申于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如下:原文: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释义:所以说有的人做脑力劳动,有的人做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

翻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一样强调社会分工的不同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工作和职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的名句还有很多,例如:“劳心者使人,劳力者使于人。” — 《左传》“有官有职有人有禄,有职有官有行有禄。” — 《...

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什么意思
2.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用脑力工作的人负责治理和统治,而那些用体力工作的人则处于被治理和被统治的地位。3. 在孟子的时代,这种分工和等级制度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劳心者通过智慧和策略来统治,而劳力者则通过劳动来支持社会的基础。4. 这种区分不仅仅是劳动方式的不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此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劳心者就是指领导者,劳力者指的是被管理者了.人大都想当领导,有那么多的私人公司注册就是证明;领导不是想当就能当的,有那么多的企业倒闭也是明证.成为一个领导者...

请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管理他人,而体力劳动者则被人管理。详细解释:脑力与劳心者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将思考和决策视为脑力劳动者的专长。这类人以智慧和知识作为自己的资本,擅长通过策划、组织和管理来实现目标。“劳心者治人”这句话表达的就是这类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

劳其力者受制于人,劳其心者有制于人。出自哪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如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译文:所以说:有些人动用心思,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