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物理高频考点导航
http://blog.sina.com.cn/hnhyedu8 一、仪器使用篇
1.温度计
温度计是常用的测量工具之一,其使用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点内容:
(1)观察: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
(2)放置: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即: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
图1
(3)读数:要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同时,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记录:记录的结果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数值+单位。
典例1 (2010年泰州市)请写出图1中温度计的正确读数为
。
解析:本题容易错解为“-17℃”,注意:无论温度是低于0℃,
还是高于0℃,温度计的读数都应该从零刻度线读起,然后再观察液面在零刻度线下方还是上方;所以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
2.电流表
(1)使用规则:
1较零:接入电路前,检查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进行较正;
2串联:电流表必须串联在待测电路中;绝不允许把电流表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端;
3流向: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4取值:要取合适的量程,使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测量范围,同时又能测得较精确的结果;
(2)读数方法: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根据指针位置,正视读数;
(3)记录结果:数值+单位,要注意所使用的电流表的单位,数值的小数位数要与所取量程的分度值相对应。
典例2 如图2所示,用电流表测量通过灯L1的电流,其中电路正确的是 ( )
解析:注意两点,一是电流表串联在灯L1所在电路,二是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与电流流向一致,正确选项为C
二、物理作图篇
1.光的反射
作图前提是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典例3 (2007年山东省课改试验区)如图3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请完成光路图。
解析:题设中给定入射光线,要作反射光线
首先从入射点作一条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再根据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第一次的反射光线;注意,
由于是相互垂直的双镜面,光线要再次反射,以第一次的反射光线作为第二次的入射光线,作法
同上,答案如图4所示。
2.光的折射
对于光的折射作图,要依据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两角关系:1光从空气射入水(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光从水(玻璃)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入射角=0°
典例4 图5是一束从空气斜射向玻璃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的位置,并画出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解析:如图6所示,知道入射光线,先画出法线,由于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经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考查热点,具体方法如下:
(1)凸透镜:1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交于焦点;3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2)凹透镜:1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反向延长线交于位于透镜入射光线一侧的虚焦点;3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典例5 如图7所示,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完成光路图。
解析:如图8所示
4.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对于不少同学来说,电路实物图的连接是个难点,连接实物图要注意一下几个环节:
(1)分析电路图的连接方式;
1如果是串联电路,则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按照电路图的顺序顺次连接各电路原件;
2如果是并联电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先连接一条支路,然后再连接另一条支路;
(2)注意电流表应该串联在电路中,电流从“+”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选择合适的量程。
典例6 按照图9所示的电路图,
将图10中各元件连接起来。(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导线
不许交叉)
解析:如图11所示
三、图形分析篇
1.物态变化分析
(1)判断“熔化或凝固”?
1熔化,曲线整体随时间呈上升趋势;2凝固,曲线整体随时间呈下降趋势;
(2)判断“固体的种类”?
1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图像上有一段平缓的位置;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图像一直保持倾斜状态。
(3)液体沸腾的状态图:当达到沸点时,温度保持不变
典例7 (河南省)图12是某固态物质在加热过程
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由图可以判断 ( )
A.这种物质的熔点是190℃
B.这种物质在CD段已变成气体
C.这种物质熔化过程用了12min
D.这种物质在BC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解析:该图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在4到10分钟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熔化的图像,BC段这6分钟时间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其熔点为210℃,AB段处于固态,CD段处于液态。正确选项为D
2.光现象分析
对给予的题图进行分析,找出对应的光学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典例8 )图13是小悦同学的一幅写生画,在
仔细观察后,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两个物理现象:
(1) ;
(2) 。
(符合题意均可)
解析:树木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小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3.声音的产生
考题常会在图形中描述:在声源上(或周围)放置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振动起来;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简单的电现象
在图形信息类试题中,电流表的读数、
连接方式以及电路故障分析是常考题型之一。
读数时要注意所选的量程;连接时要看电流
是否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
线柱流出。
典例9 说明下列图中
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或解释其中现象
(1)图14中的图文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 ;
(2)图15中的实验现象说明 。
解析:(1)扬声器发声,带动小纸片在跳动,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电流表指针反偏,说明: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四、探究实验篇
本学期探究实验题的重点在:探究物态变化规律;探究光现象(包括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此外,还涉及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对上述探究实验的具体要求为:了解实验方案的一般结构,能够提出合适的问题和猜想,能够写出具有可操作价值的步骤、能够根据探究课题和步骤设计表格、能够对探究的方案作出评价或者改进,能够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1.探究物态变化规律
在探究物态变化实验中,涉及记载数据的表格、坐标图,针对表格或坐标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将结果用语言、公式、图像等描述出来。
典例10 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时是___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气”)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______℃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以发现:3至4.5分钟,温度保持不变,为晶体的凝固过程,所以:
(1)在第三分钟之前,该物质处于液态;
(2)因为有固定的凝固温度,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3) 凝固时温度为48℃,所以其凝固点为48℃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等;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典例11. 图16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因为要便于透过玻璃板看到虚像的位置,所
以用透明的玻璃作为平面镜;
(2)玻璃越厚,对实验结果的误差越大,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玻璃厚,在它的两个表面所成的两个虚像位置偏差
大,看出有两个像;二是难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
离,不好比较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所以应该选择2mm厚的
玻璃板进行实验;
(3)平面镜后面的蜡烛与像不能重合,甚至可能找不到像;
(4)不合理 因为仅从一、两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不能代表普遍规律,应该多测几组数据进行比较。
3.凸透镜成像规律
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规律: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之外,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用口诀表述为:物近像远大,两个分界点,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实像在异侧,虚像在同侧。
典例12.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
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
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17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填“上”、“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清晰的实像,_______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解析:(1)这是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透镜的焦点所在,所以其焦距为10cm;
(2)要使像呈在光屏中间,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
(3)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也是使物体呈倒立放大的实像。
4.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1)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
(2)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干路电流等于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
典例13某同学进行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探究,连接电路如图18(甲)所示,此时,A1的示数为1.2A,A2的示数如图2(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通过L1的电流为0.7A B.通过L1的电流为1.2A
C.通过L2的电流为1.2A D. 通过L2的电流为2.5A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掌握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I=I1+I2;其次要分析清楚电路的连接方式——L1和L2并联,以及各电流表所测电路范围——A1测量干路电流,A2测量L2所在支路的电流;再次要能正确读取电流表的示数为0.5A,这里要注意电流表A2所选择的量程为0~0.6A;由此可知:通过L1的电流为0.7A,通过L2的电流为0.5A,所以正确选项为A。
五、实际应用篇
知识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所以,在练习、考题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类型将一直占用较大的比例,并呈上升趋势。
1.电路的连接方式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电路的两种最基本的连接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区别:
不同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元件连接特点 逐个顺次连接 并列连接
电流特点 只有一条电流路径 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电流路径
用电器工作特点 不能独立工作 能独立工作
开关作用 控制所有用电器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中的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
典例14(2010年成都市)节日用的小彩灯,在一个灯泡坏了以后,其他的灯泡都不能正常工作,则这些小彩灯 ( )
A.一定是串联 B.一定是并联
C.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D.无法判定
解析:该电路中的小彩灯不能独立工作,所以是串联的,A选项正确
2.噪声与环保问题
噪声污染是当今世界五大污染之一,它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忽视,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1)控制噪声声源;(2)阻隔噪声传播;(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典例15 (2006年锦州市)在一些城市的繁华街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装置(如图19所示),请问它是什么装置?下面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结合表中内容,在图19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答出一条即可)
声音的分贝数 30-40dB 超过50dB 70dB以上 90dB以上
人的感觉 理想的安静环境 影响睡眠和休息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影响引力,并引起多种疾病
解析:图19中的装置是噪声显示牌或噪声检测、监测或显示装置
(仪器或设备);从图中可以看出噪声已达到90dB,影响人们正常的学
习和生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听力,并引起多种疾病。
具体措施:机动车严禁在市区高声鸣笛;在道路两旁植树;安装
隔声板;临近路旁生活的居民在车辆高峰暑期应关闭门窗;戴上防噪声
的耳塞等。
3.生产生活中的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知识可用三态图来概况:
典例16 (2007年河北省)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向天取水
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非常紧张,仅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二点七。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一直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建造水库便是重要措施之一。
(1)自然界中水的一个循环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
(2)请根据“干冰降雨”的过程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回答;
问题:
简答: 。
解析:(1)自然界中的水,物态变化形式丰富,包含六种形式,即: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干冰降雨”包含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哪些?答:升华、凝华、液化、熔化(其他合理的问题也可以)
4.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生产中,有很多设备应用到透镜知识,比如: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利用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还有近视眼镜、老花眼镜已经显微镜、望远镜等等。
典例15 (2006年福州市)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
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缩小的实像,如图20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
(1)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 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
使像变得清晰。
(2)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A.0~10cm B.10cm~25cm C.10cm一极远处 D.0~25cm
(3)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解析: (1)焦距(或弯曲程度),像距;(2)c;(3)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cm(或不要长时间看书,中间要适当休息,或多做眼保健操)(其他建议合理即可)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hnhyedu8